标题:佛教中的“撞钟"有何讲究? 内容: 梵钟的产生是佛教东来、寺院兴起的产物。 梵钟就是佛钟,顾名思义是供寺庙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另外诸如起床、睡觉、吃饭等无不以钟为号。 所以,不同用途则敲不同的钟。 但敲钟的讲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 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故晨昏敲钟要连击一百零八下。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 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十八下,叫做“入堂钟”,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总成一百零八下。 一百零八下的规则与“九”有关,因为在我国古代,认为“九”具有极高、吉祥之意。 而“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极致。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 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 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为钓钟、撞钟。 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把撞槌做成鱼形。 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 小钟,又称为半钟、行事钟、唤钟等等。 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或挂在禅堂的门口,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叫做行事钟;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呜,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 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 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 至于大钟为何要定为108下?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 ”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 这表明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 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 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所以,念经或诵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就连菩萨也是一百零八尊,这些都是为了消除人们的烦恼而达到极好、吉祥之意。 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 一般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称为晨钟暮鼓,以警觉修行人要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一般的游人、香客到寺院都要撞钟三下,至于为何要撞三下? 据说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 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 所以凡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大都要撞钟三下,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善根增长。 钟声能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一直到现在,大凡喜庆盛典,新春佳节,那悠扬的钟声仍在喧闹的都市上空回响,这钟声象征着和平、吉祥、振兴、奋进! 钟,平稳庄重,端庄安祥,千百年来作为中国寺院不可缺少的一种法器,一般都高悬在大殿或钟楼的梁上。 在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洪亮…… 发布时间:2022-03-16 04:35:2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