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陀出家纪念日谈出家,绝非厌世逃避,请为他们随喜赞叹! 内容: 2022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详细了解释迦牟尼佛为何出家不少人都知道,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最后证悟成佛的典故但若听到身边有人出家却总会“双标”或猜测对方是一时想不开或叹息年纪轻轻太可惜又或是认为出家后什么事都不用干是不是一种了此残生式的逃避但,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误解一父母白养 实属不孝? 孝心不逊世间人出家是对父母不孝,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误解。 首先,出家并不是与父母彻底断绝关系。 这世上,即使没有出家,身在他乡异国无法陪伴父母,或是选择独身,或是与父母不睦断绝往来的也不是个例。 相比之下, 出家后虽不能日日侍奉在父母跟前,但完全可以通过电话问候父母,在父母生病时也可以向寺院告假离寺,侍奉在病床前。 再者,出家本身就有巨大的功德,对父母的福德有极大的助益。 最后,佛法中讲求上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父母恩,但是孝,也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的形式,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有不同之处。 印光大师曾说过:“我释迦佛之弟子,以成就佛道利益众生,作为最上的报答父母恩德之事。 而且不仅报答多生以来的父母,并且必当报答无量劫来在四生六道当中的一切父母。 不仅是于父母在生之前应当孝顺恭敬,并且 应当度脱父母之灵觉神识,使其永远超出苦轮,恒常住于正觉之境界。 是故说佛家的孝顺,隐晦而难以明了者也。 ”误解二年纪轻轻,一生浪费? 传承振兴急需僧才还有人说,老了出家倒也算了,年纪轻轻就出家多可惜,尤其是学业优秀的年轻人,书不是白读了吗?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佛教有很大的误解。 在历史上,尤其是佛教兴盛的唐朝,出家需要符合一定年龄和条件,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拨,因为修学和传承佛法也都需要着书立作的。 玄奘大师年少时,就因其才华而被破格允许参加考试,而出家者中不乏贵族世家和书香门第,例如苏轼就与不少僧人法师相交甚笃。 但是到了清朝,出家不再设置选拔机制,尤其是中后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等因素,当时的寺院又兼具一部分慈善救助的功能,接纳了不少贫困孤苦者在寺院避难出家,整体文化水平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时佛教的逐渐衰落。 当前,佛教的传承和佛教中国化,正是需要僧才的时候。 出家人的本分事是“内修外弘”,从佛教兴盛时期留下的大德论疏中去汲取真意,做好自身的修行,再以适合现代人的方式去弘扬正信的佛教文化,为现代人的心灵带去清凉。 越是物质高度发达甚至过剩的时候,人们的心理需求越是紧迫,所以不仅仅是佛教的发展需要僧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需要佛法,需要僧才。 误解三生活失意 逃避现实? 探寻人生最大意义在很多电视剧里,常有这一句台词——“大不了就去出家”,而且在遭遇感情挫折,他人背叛,或是事业崩盘后,编剧就会给这个人物安排一个落发出家的结局。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的确存在,但也肯定不是全部。 想不开,就出家? 实际上,有不少人正是因为想开了,才出家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是一位王子,地位、权力、财富、妻子、享乐,什么都有,但他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因为在生老病死面前,这些都是短暂的浮云。 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的命运为什么天差地别? 死亡了就什么都没了吗? 就像现在有不少人已经明白,结婚生子不是每个人的必选项,牺牲健康的996也不见得是值得的. .. .. .每个人的志向不同、因缘不同。 有的人,并没有遭遇什么重大挫折,对世间吃喝玩乐的物质需求比较淡,但精神需求非常高。 他们对佛法感到亲近,并愿意将所有的时间和这一世的生命,遵照祖师大德留下的方法,去看清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去学习和实践佛法。 “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 ”他们看破了世间的名利,有勇气选择这条不一样的路,值得随喜赞叹! 误解四轻轻松松 彻底躺平? 内修外弘绝不轻松“工作太辛苦,生活太难了,不如出家好”,有人认为出家人在寺院的生活很闲适,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这又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寺院的出家人有早晚两堂功课,无论寒暑,天色未亮就要齐集殿堂做早课,历时约一个小时左右;日暮时分,还有一次晚课,反观自己当日言行,不足处真诚忏悔,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 除了晨钟暮鼓的早晚课,出家人在寺院里还有不同的岗位职责。 例如典座要负责全寺的饮食,往往凌晨三四点就需要开始准备;有的寺院农禅并重,法师还需要出坡劳作;客堂的法师要接待来寺的十方善信,帮助办理法事,解答各种问题;有的法师负责弘法,开办讲座,以各种善巧方式讲经说法;寺院还常常开设禅七等修行功课,法师们日日精进,克期求证;法师们为更好地投入慈善公益,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还需要学习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有的寺院建筑年久失修,为解除安全隐患,为寺院中兴发展,既要筹措资金维修殿堂和设施,不仅要学习了解各种建筑知识,在工地上尽心守职,甚至还需要亲自搬砖砌墙. .. .. .此外,还要处理各种各样旁人意想不到的索琐而具体的事务。 出家后不只是诵经念佛,需要严持戒律,注意行住坐卧和自己的身语意。 既然放弃了世俗享乐而出家,就必须精进修行,同时还要不知疲倦、巧妙地接引众生,这才不枉这来之不易的人身。 如果想要轻轻松松地躺平,奉劝趁早打消这样的出家念头。 佛陀并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出家事实上也不可能人人都想出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出家的真意日后再次听闻有人发心出家更不必慨叹可惜而是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 编辑 | 慧丁摄影 | 熙全 光耀责编 | 明月 发布时间:2022-03-10 12:03:1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