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拜佛为何要五体投地? 内容: 一、【五体投地】《佛学大词典》乃佛教礼法之一。 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 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 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 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 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 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 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 (二)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 (三)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 (四)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 (五)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稽首’6117、‘礼’6582)二、【五体投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杂语)又曰五轮投地。 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 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 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 亦云五体投地。 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 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 ’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三、《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大唐三藏那提译[0698c17]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栰悉帝城胜德林中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菩萨无央数。 又与无量婆罗门毘舍首陀并诸长者。 各各皆是大众之首。 与其同类来至佛所。 又有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在大法会前后围遶。 [0698c23]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 名离垢慧。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恭敬合掌前白佛言。 世尊。 欲有少问愿见听许。 佛言。 恣汝所问当随意答。 离垢慧菩萨既闻佛许。 踊跃无量而白佛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于如来所。 云何恭敬礼拜供养。 佛言。 离垢慧。 善哉善哉。 汝多悲愍。 饶益安乐一切人天。 当善谛听为汝解说。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 欲于佛所起礼敬者。 先应发愿作如是言。 我今至心顶礼十方诸佛。 普入一切诸胜法中。 我今五轮于佛作礼。 为断五道离于五盖。 愿诸众生常得安住。 无坏五通。 具足五眼。 愿我右膝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得正觉道。 愿我左膝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 悉得安立正觉道中。 愿我右手着地之时。 犹如世尊坐金刚座。 右手指地震动现瑞。 证大菩提。 今我亦尔。 共诸众生同证觉道。 愿我左手着地之时。 令诸外道难调伏者。 以四摄法而摄取之。 令入正法。 愿我首顶着地之时。 令诸众生离憍慢心。 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离垢慧。 是为五轮作礼之相。 次礼十方现在诸佛。 应作是言。 ……四、《佛般泥洹经》卷下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太子到佛所。 阿难白言。 鸠夷国王遣太子来。 未敢通之。 佛言呼进。 太子五体投地。 稽首佛足。 却长跪诺。 王遣阿晨。 稽首佛足。 敬问消息。 众生没渊。 唯佛拯济。 今当灭度。 何其大疾。 当于宫中。 而于小聚。 五、《梵摩渝经》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0884c12]梵摩渝。 从弟子闻天师之德愕然流泪曰。 吾年西垂。 殆至徒生徒死。 不覩天师之上明矣。 摩渝喜曰。 吾以遇哉。 覩佛而死厥荣难云。 愚夫虽有天地之寿。 何异乎土石之类哉。 即兴正服五体投地。 三顿首曰。 归佛归法归命圣众。 愿吾残命有余。 得在觐见稽首禀化。 佛以六通之明。 覩彼自归佛遥受之。 ……梵摩渝曰。 复尔常坐。 吾今自坐瞿昙世尊法御之侧也。 即五体投地稽首佛足。 恭肃而坐。 靖默清心熟视佛相。 即见佛三十妙相。 两相不现[曹瞢]瞢有疑。 稽首于地以偈问曰。 ……梵志欣然起立。 五体投地头面着佛足。 以口呜佛足。 以手摩佛足。 复自名曰。 吾是梵摩渝逝心者。 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僧。 流泪而云。 众生瞢瞢为六冥所蔽。 覩佛不奉见经不读。 见沙门无虔爱之心。 不禀神化斯为长衰乎。 其诸门徒覩师尽虔。 顾相谓曰。 吾等尊师。 明达经典无书不覩。 名被四国众儒所宗。 今者屈尊体。 叉手稽首瞿昙足下。 何况吾等哉 发布时间:2022-03-09 16:23:0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