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 内容: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不慧为儒未能,学佛不就。 久离故乡,欲反未能。 每一省察,惭惶无地。 忽接华翰,若遇故人。 但书中赞誉过分,令人如临鈇钺耳。 祈以后再有笔谈,勿用此套。 令兄枝芬,于七月十四日晤面。 因询居士修持家道,言其为善益力,道念日增。 但以家门不幸,令郎早夭,二孙尚幼,颇怀忧思。 予闻之不禁慨然长叹。 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 修身植德,方曰尽性。 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 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 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 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 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 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 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犹豫而退悔。 宜学俞净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 将见二孙必成佳士,麟儿屡见诞生矣。 至于华严重建,诚属莫大功德。 然居处深山,募化维艰。 只可随缘,不宜勉强。 有殿可以供佛,有寮可以安身,行道居处有所庇覆,足矣。 何必多造殿宇,广列长廊。 不为利益自他,惟取快悦俗目乎。 谢友才志虽高,可惜从未一遇通人。 所言自悔时过难学者,特举业耳。 不知学圣学贤之时,无过无不过。 其学亦无难无易。 何以言之。 孔子七十,尚欲假年学易,为免大过计耳。 岂为熟其词义以雄笔札,得高爵者哉。 十五志学,七十尚学。 彼年临四十,岂时过不能为学耶。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圣罔念而作狂,狂克念而成圣。 有何难易之可论于其间哉。 予谓谢友,为学莫善此际。 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弟,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 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 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 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 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 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 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 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 仗此好心,竭力学道。 孝弟修而闾里感化。 斋戒立而杀盗潜消。 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 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 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 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 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 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 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宜以鄙意告之。 倘闻此不加诽毁,又欲进步,路头不决。 身事暇适,不妨亲至普陀来访一番。 否则但观净土十要,及净土圣贤录,自知取法,不劳更问他人矣。 令兄忠厚有余,似与此道有缘。 宜劝受持安士全书,庶不虚此一晤。 弥陀疏钞,安士全书各一部,随书带来,以结净缘。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数载未晤,时常忆念。 今秋令兄枝芬赴乡试,持书来山,方悉居士近来操持。 又言家门不幸,丧其爱子。 旦夕忧思,不能置怀。 予欲详陈事理因果,以录遗期迫,不能住宿,故略言之。 今嘉平望日,彻权师至,又言居士怨尤之状,及无知俗人谓作善获殃,修行无益等种种邪说。 予闻之凄然。 恐上智者因兹惰行,下愚者敢于作恶,故不揣固陋,直词以告。 如来说经,报通三世。 凡人生子,略有四因。 报通三世者,第一现报。 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 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名。 此凡眼能见者。 第二生报。 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 如祖父重斯文,子孙方发达。 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能见之。 (今生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了,不可以词害义,至祷。)第三后报。 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 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 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 若百千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 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 尚非声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 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 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 境缘之来,若镜现像。 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人徒憎镜内之影。 逆来顺受,方为乐天。 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子有四因者。 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 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 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 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 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 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 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恩处,为报怨故,来为其子。 小则忤逆亲心,大则祸延亲身。 生无甘旨之养,死贻九泉之辱。 又其甚者,身居权要,谋为不轨,灭门戮族,掘坟夷墓,使天下后世,唾骂其人并及其亲。 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 偿债者,子宿世负亲资财,为偿债故,来为其子。 若所负者多,则可以终亲之身。 若所负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 如学甫成名而丧命,商才得利而殒身。 讨债者,谓亲宿世负子资财,为讨债故,来为其子。 小债则徒费束修聘金延师娶妻,及种种教诲,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尔丧亡。 大债则不止如此,必致废业荡产,家败人亡而后已。 谛观令子,恐是讨债而来。 幸所负者少,故弱冠而去。 当忏悔宿业,努力勤修。 天必畀汝好子,光大门户。 况孔子圣人,中年丧子。 颜渊大贤,壮岁夭亡。 原宪赤贫,子路殉难。 夷齐饿死于首阳,伯玉穷困于卫国。 将谓圣贤因修德而遭天谴耶,抑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耶。 但责己德之不诚,勿问天报之祸福。 能如是者,五福自然临门,六极决定避舍。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须知人生世间,具足八苦。 纵生天上,难免五衰。 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将非天以汝倡导净土,以此无福无寿之子,为汝作顶门一针。 使汝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畏惧。 人命无常,速如电光。 大限到来,各不相顾。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 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 祈垂慧察。 发布时间:2022-03-06 23:38:1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