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内容: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 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竟畅佛本怀。 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大根则称性直谈,为说佛乘,令其即生圆证佛果。 如华严经之善财,法华经之龙女等。 次则为说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令其渐次修习,渐次证果。 又其次则为说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受人天身,渐种善根。 随其所种善根大小,将来于三乘法中,随宿善力,发诸现行。 或依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而得亲证法身。 或依缘觉声闻乘,悟十二因缘及四谛法,而得断惑证真。 此诸法门,虽则大小不同,顿渐各异。 然一一皆须自己修习力深,断惑证真,方可超出轮回,了生脱死。 若三界内见思二惑,丝毫未尽。 则生死根本,未能斩断。 纵令定慧力深,依旧无由解脱。 如三果圣人,尚生五不还天,经许多劫,方证四果。 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断尽无余。 然只是小果声闻,尚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 于十方世界,乘愿受生,广行六度万行。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随己功行深浅,或渐或顿,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 至等觉已,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法门,虽则无量无边,其证入地位,毕竟不能超越于此。 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为圆顿直捷。 然见性成佛,乃约本有法身,不涉凡圣因果修证而论。 若依修证地位而言,亦与教家了无异趣。 而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识鲜少,悟者尚难其人,何况实证。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 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 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 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 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 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 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 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 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 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总而言之,不出八苦。 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 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 因果牵连,相续不断。 从劫至劫,莫能解脱。 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 色,即所感业报之身。 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 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 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 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 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 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 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 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 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 然此工夫,大不容易。 末世之中,得者实难。 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 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 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 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 追随圣众,亲侍弥陀。 水鸟树林,皆演法音。 随己根性,由闻而证。 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 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 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 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 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 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 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极乐之乐,乐莫能喻。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 譬喻心法,非有实境。 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 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 既造恶业,必受恶报。 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 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 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 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 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 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 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 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 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 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 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 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 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 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 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 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净土文毕,念三皈依,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 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 礼毕即发愿回向。 或在功课念毕礼拜。 随己之便,皆无不可。 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 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 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 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 念毕礼佛三拜而退。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 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 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 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 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 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 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 如是之人,决定往生。 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 小乘经中,绝不提起。 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 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 又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 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 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 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 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发布时间:2022-03-06 20:12:4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