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 内容: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相晤已来,忽满六年。 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 世相无常,诚可叹悼。 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 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 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 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 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 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 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 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 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迷昧本心,永沦恶道。 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 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 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 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 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 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 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 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 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哀哉。 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 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 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 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 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 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採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 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 宜恪遵守,不可忽略。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 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 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 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 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 事迹报应,历历分明。 阅之令人不寒而栗。 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 上中下根,皆蒙利益。 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 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 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 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 正心诚意,置之不讲。 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 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 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 况其下焉者乎。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 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 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 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 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 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 又复加功,光明渐发。 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 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 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 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 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 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 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 非此时处不可念也。 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 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 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 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 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 不能专,要他专。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经尘点劫,轮回六道。 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 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 此之谓也。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见贤思齐,当仁不让。 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 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 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贵专一。 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 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 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 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 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 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 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 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 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 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 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发布时间:2022-03-06 16:32:3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