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日用文选丨学佛的十种快乐,你知道吗?(上) 内容: 与某君论学佛之快乐(上)天下事之最快乐而无后患者。 无逾于学佛。 夫以天下之大。 曾无一事。 可谓为完全之快乐。 奚以知其然耶。 祸福相倚。 忧乐相困。 快乐之中。 忧患伏焉。 快乐之后。 忧患随焉。 富贵功名及耳目口鼻之快乐。 不特暂时而已。 且同时不能无所求未得。 乐极生悲之缺点。 是快乐而非真快乐也。 惟我如来阐明无上之妙法。 了然于生死之道。 不以处境之乐为乐。 而以养心之乐为乐。 人生百年。 不过须臾。 何用争荣辱得失于其间。 而目投苦海哉。 我生之初。 其心皆皎然清洁。 毫无纤尘。 其终日役役于名利之中。 为富贵情欲之奴隶者。 皆外诱害之也。 一悟真空无相之理。 则一切外染之物欲。 不待驱除而自降伏。 天下事无一足以动吾心。 而至道之乐。 真非世乐之所可比拟矣。 孔子乐以忘忧。 颜子不改其乐。 皆此道也。 彼抱消极主义。 厌世主义者。 乌足以语此。 拔苦与乐。 拈花微笑。 顽石点头。 天女散花。 其逍遥自在之快乐。 真非言语之所能形客。 举其大略。 约有十端。 一、尽职之乐世人于所任之职业。 往往无责任心。 无勇猛心。 或怨职务之多劳。 而不肯尽力者有之。 或怨薪俸之菲薄。 而谋改事业者有之。 此最为人生之劣点。 惟学佛者则不然。 观于菩萨度生。 不辞劳瘁。 祖师垂训。 自食其力。 则知尸位素餐。 为人生之大耻。 敢逸豫以荒厥职乎。 聚会莫非前缘。 财禄皆有前定。 敢奢望而生怨妒乎。 如是。 则职务虽劳。 而精神奋勇。 常视若安逸也。 薪俸虽薄。 而淡泊自安。 常视若有余也。 欣欣然乐于所事之职业。 勤劳不倦。 在己则敏而有功。 在人则到处欢迎。 人尽如是。 则百废皆举。 各安其业。 世界安有不太平者乎。 此尽职之快乐。 即深得夫佛家精进之精神也。 其有裨于世运之进化。 盖非浅鲜。 吾人有烟、酒、嫖、赌、等之嗜好者。 必不能勤于其职。 学佛者于此等不正当之嗜好。 一概禁绝。 是亦为勤职之一大原因也。 二、知足之乐得陇望蜀。 人之常情。 贫贱则思富贵。 富贵则喜功名。 进一级则望一级。 终无满足之日。 真所谓贪求无厌。 至死方休者也。 夫世界本多缺憾。 人生安有十全之理。 希望未能如意。 则不免生许多烦忧。 而自寻苦恼矣。 遗教经云。 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 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 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 虽贫而富。 佛口金言。 宜细味之。 三、明因果之乐世出世法。 无能出于因果之范围。 不信因果者。 由于不知因果之原理耳。 在未学佛之士。 则于世间万事。 实多有难解之处。 如以颜子之贤。 何以夭折。 盗跖之暴。 何以长寿。 此等问题。 虽明哲之士。 竟无完全之答覆。 一读佛经。 则可涣然冰释矣。 谓贤而夭。 暴而寿者。 当合三世因果而论。 则毫无遁情。 任何万类纷纭。 或富或贵。 或贤或愚。 或得或失。 或寿或夭。 人事虽万有不齐。 而以佛眼观之。 则了了皆知。 丝丝入扣。 报应曾无一疏漏者。 特事类至为复杂。 非有神通不能证明耳。 吾人略知一二。 已有静观自得之乐。 况其深焉者乎。 此非学佛者不能也。 四、无烦恼之乐世人不知佛理。 故多烦恼。 今试问之曰。 谁令汝烦恼。 必曰非也。 乃切身之事。 不得不烦恼耳。 更告之曰。 汝身本非汝有。 何有烦恼。 经云。 谛观四大本空。 烦恼何处安脚。 其人当必大悟。 夫烦恼者。 我人恶业之所招也。 但能不起恶念。 不作恶事。 便永绝烦恼之根。 而永无烦恼矣。 世人之谋事而烦恼。 抑知事之成败有数。 烦恼亦有何益。 悟得此理。 烦恼便一一消灭矣。 (未完待续)来源 | 《佛教日用文选》上海佛学书局编辑 | 远山设计 | 梦轩责编 | 明月 发布时间:2022-02-22 12:00:5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