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在家居士的五条基本规范 内容: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五戒。 第一条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 这五条是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佛教徒提出的五条要求。 我们在生活里,如果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非常明确的知道有这五件事情,我们就会对自己有一个警戒;或者其中某一条在一时半刻做不到,比如不饮酒一时做不到,那起码会要求自己其他四件事情不要去做。 第一不杀生。 首先是不要杀人。 不伤害人的身体,不伤害其他生命的身体,中断他们的生存,这是不杀生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是不会去杀人的。 但是在生活里面,往往会无故地伤害动物。 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对自己没有约束,不知止,不知道这个界限,对于人与其他众生的生命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往往我们会随着无明烦恼去做伤害其他众生生命的事。 在佛教里面讲到,我们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所发出去的最后我们会收回来。 我们曾经发出去什么,就会收回来什么。 比如我们往天上扔一样东西,它总会掉到地上来。 可能我们以五公斤的力量扔上去,它会以十公斤的力量重新掉到地上来。 我们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也是这样,它发出去然后我们又会收获它。 不是说发出去了与我们没有关系了,发出去了以后我们要为它负责任。 杀生的行为一旦发出去,给我们收回来的是什么呢? 收回来的也是与生命存在相关联的结果。 大处来讲,与我们生命的生和死相关联;小处来讲,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寿命长短有关。 我们会收获这些果报。 一般来讲,杀生多的人容易生病,容易短寿,容易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 因为他使其他众生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也就没有安全感。 而且他的朋友会很少。 为什么呢? 因为他伤害过其他众生,或者他习惯于伤害其他众生,其他的众生当然也就害怕他。 所以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他有朋友的话,也往往是招感那些喜欢杀生的朋友。 所以喜欢杀生的人就会有很多喜欢杀生的朋友。 后面几条也都一样。 喜欢偷东西的人会遇到很多喜欢偷东西的朋友;喜欢滥搞男女关系的人总是遇到种种会推动他堕落的那些环境和人;喜欢喝酒的人总是会有很多酒肉朋友。 这个道理就是佛教讲的苦、集、灭、道中的集,收集的集。 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生活里的集,凡是喜欢踢足球的人,你注意观察一下他的生活,他的房间里一定有很多球星的照片,一定掌握了很多关于足球赛的信息,他一定认识很多喜欢观看球赛、喜欢踢足球的朋友。 因此对他来讲,看一场球赛要比我们简单得多,因为他这方面的关系很熟。 这就叫集。 当然如果你们学佛的话,那又是一个集,我们就会发现房间里与佛有关的书很多,认识的人也是学佛的多。 我们会认识很多法师,认识很多居士,我们跟很多寺院有联系、有往来。 这也是集。 现在再回到不杀生这件事情上来说,它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所招集的,都是与生命的安危、生存、生死有关的一些恶的因缘。 昨天我也讲了,喜欢杀生的人容易生在有战争的时代,生在有战争的国度,容易遇上战争。 这是讲不杀生。 这是我们应该知道、并在行为上面,现在就要停下来的第一件事。 第二不偷盗。 不偷盗是关于财物的。 财物也是用来维系生命的东西,所以偷盗财物有点接近于影响别人生命的生存。 当然去撬人家的门、破窗而入这样的事,我们一般不会去做,正人君子不会去做。 但佛教讲的不偷盗,它的意思很广泛,有很细的要求。 不仅仅是不可以破窗而入,也包括你在单位里、在任何环境下,如果对方没有同意,属于他人或者集体的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占为己有。 比如打个电话呀,拿一张信笺纸,比如说用一次公车……这些应该都属于盗这一类。 如果我们要维持行为的廉洁,必须要在这些地方注意。 如果我们做得好,慢慢地我们的气质会改变。 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向别人去宣布,说我不偷盗;或者说我一向不杀生。 其实不用说,你一出现自然会给人相关的信息。 不偷盗这条戒持得好的人,给人一种特别值得信赖的感觉。 如果是做生意的话,就会有很多人相信你。 人家跟你谈判的时候,会特别放心,签协议时盖不盖章都无所谓,觉得你这个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心术不正。 它有这种感染力量。 这是讲在生活方面不偷盗。 不偷盗还有更细的。 除了财物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我们也有可能偷盗。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有时不一定盗窃财物,偷一条信息也是偷盗,偷网站密码也是偷盗。 黑客其实就是犯偷盗。 为什么呢? 他偷的是知识,破译人家的密码,他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偷。 黑客就讲了,我没有偷,我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不错,那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 但是人家设这个密码的意思,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你在对方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你琢磨出来了,你专门用心研究出来了,这就是偷盗。 就和门一样,你说我没有撬门,我就是琢磨出来了,把你这个门弄开了。 所以黑客是偷盗。 比如别人的帐号,因为现在在很多电脑上会有交易,有些人就偷偷把这些电脑的密码弄到手。 这是抽象的偷盗。 还有的偷盗,不是盗知识,也不是盗财物,而是盗名。 有一个成语叫欺世盗名。 这件事情明明不是你做的,你却说这件事是你做的,然后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是你做的,这就是盗名。 古人还有句话叫不要掠人之美,盗名就是掠人之美。 像写文章、搞创作的人,剽窃别人的创作作品为己有,就有掠人之美之嫌,也属于盗名。 盗名在过去也许不算什么,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盗名就不得了。 名可以变成实际的经济利益,实际的种种财富,这种名也是一种社会资源。 所以盗名的现象,我觉得现在比较普遍。 如有一些假冒伪劣,那就是盗名。 明明不是那个厂家生产的,贴上人家的商标,那就是盗名了。 而且它既是盗名也是盗利,是通过盗名来达到盗利的目的。 这些是讲的不偷盗。 第三不邪淫。 不邪淫的意思是,在家的佛教徒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与自己的伴侣发生男女关系。 因为要生儿育女,有社会责任。 那么如果跨过这个范围,跟第三者发生关系,就叫邪淫。 邪淫既伤害当事人的身心,也伤害各自的家庭,也伤害社会的稳定。 这个伤害也是全方位的辐射。 所以这件事情是我们特别应该知道要停下来的,要刹车。 我为什么要用知止来概括这件事情呢? 因为我们在生活里面开车,该刹车时必须要刹车。 第四不妄语。 主要是不要坑蒙拐骗。 如果是 第四不妄语。 主要是不要坑蒙拐骗。 如果是修行的人,在自己修行的境界上,保持诚实就可以了。 第五不饮酒。 酒会伤害我们的理智。 今天下午我们上殿的时候,就有一个喝酒的人在外面大吵大闹。 喝醉了酒的人,他的人格是破碎的,他没有健康的人格。 在人格不健康、理智受损的情况下,他往往会做很多蠢事。 他会杀生,会偷盗,会邪淫,他会骗人等等。 所以酒精应该受到控制。 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不饮酒这条戒律,还包含不要吸食毒品。 像海洛因、吗啡,这些都会让人上瘾的、接触了以后难以摆脱的东西,都不要去碰它。 如果讲到上瘾的话,除了有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麻醉品。 精神上的麻醉品我们也要远离。 因为精神上的麻醉品会使我们不能振作精神,使我们不能关注现实,使我们不能奋发向上,使我们远离现实。 有些文学、影视作品,就是这种精神上的麻醉品,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会伤害我们的理智。 这些我们都要远离。 发布时间:2022-02-12 19:56:0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