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你了解多少?看这里,让你学会饮食养生 内容: 分享健康观念,传播健康资讯。 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不仅是个人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健康。 --------健康来自观念谈起饮食养生,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些什么。 但如果你问上一句:「饮食养生」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会一时语塞。 「饮食养生」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天天在朋友圈中见到。 然而,对于这个词,人们的思维体系中并没有一个具体而清晰的概念,以至于在「养生」的土壤上生长出了许多似是而非,以篇盖全,以点带面的理论,例如:养生就要吃碱性食物(所谓酸碱平衡养生)养生就是要吃素(所谓素食养生)养生就是要吃五谷杂粮(所谓五谷养生)……于是,碱性食物开始被吹捧、素食越来越流行、五谷杂粮更似乎成了健康的标配。 但在这些养生理论流行之时,是否有人问过:饮食养生,到底是什么? 所以,如果要真正地学会饮食养生,我们首先需要好好地认清「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指要掌握自然规律,遵循天地阴阳法则,和于四季生发,调和各种变化,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最后才能自然终老,过百岁去世。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饮食养生是什么呢?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每日三餐,如何合理地调配饮食,使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滋补养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 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的作用饮食为的是补充营养,这是人所公知的常识。 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称之为人身三宝。 机体营养充盛,则精、气充足,神自健旺。 “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着食。 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 其次由于食物的味道、属性各有不同,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无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中医上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 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 所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 饮食养生的作用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强身、防病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 饮食又可以调整人体重的阴阳平衡,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 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发生疾病的重要措施。 例如:食用动物肝脏,既可养肝,又能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既可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务病等等,均属此类。 此外,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可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例如: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预防伤风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饮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益寿、防衰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利用饮食营养达到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目的,是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休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 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 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义的。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 三、四季养生春季养生(春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重点在于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 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早春饮食取温避凉。 仲春饮食宜辛甘。 晚春饮食宜清补。 夏季养生(夏长)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zhang),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因此夏季养生应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 夏季饮食多清淡。 夏季饮食宜补气。 秋季养生(秋收)    秋天是阳收阴长的时候,重点要养阴。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肺乃气之海”。 “气乃人之根”。 这一理论提示人们,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顺应时令的变迁,注意保养肺气,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疾患。 饮食主以润燥: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气。 肺开窍于鼻,秋季摩鼻健身。 冬季养生(冬藏)    冬天是阳收阴长的极期,冬天主藏,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 中医认为,此时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的原则是通过合理饮食达到保温、御寒、防燥、护肾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适量增加热源食物,优先考虑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鸭、鸡蛋、鱼、豆制品等。 冬季饮食宜滋补,忌食寒性食物。 四、体虚养生法 (气、血、阴、阳)气虚体质: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 食养:气虚者需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肾皆当温补。 可常食粳米、糥米、小米、山药、大枣、香菇、黑木耳、鸡肉、狗肉等。 也可选“参莲肉汤”补养。 血虚体质:主要表现: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会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食养: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可常食桑椹、荔枝、黑木耳、胡萝卜、山药、乌鸡、甲鱼等温补气血的食物。 阴虚体质主要表现: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食养:进补宜采用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糥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椒等辛www. jzfsx. com味之品则应少吃。 阳虚体质:主要表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食养: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 补阳祛寒,温补脾肾。 五脏之中,肾为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多食羊肉、狗肉、鸡肉、忽、姜等温补阳气的食物。 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饮食养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非某一个点的强调,而现在常见的似是而非,一点带面,一篇概全的观点,不单不能更好起到养生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素食主义者平台(微信号:forbidkilling)⊙投稿邮箱:dlwhgs@tom. 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发布时间:2019-08-29 21:11:0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5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