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经“五不翻”的出处 内容: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 他对我国佛教、我国文明甚至亚洲文明的奉献是多方面的。 鲁迅曾称玄奘这么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柱。 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述己见。 一、五种不翻的出处依据现在所得材料,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玄奘五种不翻进行研讨的是梁启超。 他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之事,措辞既不易,定名尤最难。 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 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 折衷两者,最费苦心。 [1]然后举鸠摩罗什、玄奘为例阐明之。 其间关于玄装的文字如下:而奘公亦谓:五种不翻:一、隐秘故,如陀罗尼。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 五、生善故,如般若。 (周敦义《翻译名义序》引)[2]梁启超称记叙玄奘五种不翻的材料出于周敦义《翻译名义序》。 周敦义,南宋荆溪人,自号唯心居士。 他的这篇序文写于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今天仍然保留在大藏经中。 现据《大正藏》本录文如下: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隐秘故,如陀罗尼。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行翻。 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敬,才智轻浅。 [3]比较上述两段文字,梁启超引文对周敦义原文有删节,有修订。 他保留了周敦义原文的主要内容,删略了阐明性文字。 原文将阎浮树误写为阎净树,梁启超作了修订,但未作修订阐明。 梁启超这种删略原文的引文办法及修订的办法,不符合现代学术标准。 但我国处于新旧之交的文人,行文时大略如此,故不该苛责前贤。 这以后五老旧侣的《佛教译经准则考》、罗根泽的《佛经翻译论》都论及玄奘的五种不翻,也都称出自周敦义的《翻译名义序》[4]。 他们的引文虽有瑕疵,但大体能尊敬原文[5],不像梁启超那样任意撮略,这是现代学术标准逐步遍及的成果。 但是,玄奘五种不翻本来并非出于周敦义的《翻译名义序》。 这个疑问,是台湾曹仕邦发现的。 他在1979年宣布的《我国佛教译经史研讨余渖之四》中指出:举凡治佛教史或研讨翻译办法的学人,莫不知唐时玄奘三藏(602664年)提出所谓五种不翻之说,谓遇到五种景象,对梵文仅译音而不译意。 此说通常人均误以为保留于南宋周敦义为释法云(10881158)编集的《翻译名义》(大正藏编号2131)一书所撰的序文中。 仕邦曾经亦有此误解。 实则奘公之说,保留于《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周氏不过节引之罢了。 [6]现据《大正藏》本,把《翻译名义集》卷一中法云原文抄写如下: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隐秘故不翻,陀罗尼是。 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 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 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敬,才智轻浅。 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7]比较法云原文与周敦义引文,可知周敦义的引文,对法云本意虽无改变,但行文却相当随意。 这现已不是啥删略,而几近于改写;且将阎浮树误写为阎净树。 但这正是古人引书的风格。 咱们阅览古书及从事古籍整理,对这种状况,必需予以留意。 自从曹仕邦提出五种不翻的准确出处以后,台湾的一些专家留意到这一点,在尔后的有关论著中选用了新的说法。 如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讨》谓:五种不翻是玄奘最详细的译经理论,记载于南宋法云《翻译名义》第一卷十种通号第一婆伽婆条(周敦义为法云此书写序,亦节引此段)。 [8]惋惜的是内地的专家简直无人留意这一点。 马祖毅《我国翻译简史》(1984年7月出书)、杨廷福《玄奘论集》(1986年7月出书)、陈扬炯《玄奘评传》(1995年9月出书)、曲军锋:《玄奘法师在翻译事业上的奉献》(1995年12月宣布)、马佩主编《玄奘研讨》(1997年7月出书)、成梅《以现代翻译理论为观照的玄奘译学奉献新探》(2002年4月宣布),论说五种不翻时,均称出于周敦义《翻译名义序》;或不提出处,直接引证周敦义《翻译名义序》的引文。 [9]学术所以能够开展,在于它能够堆集。 因而,尽量吸收前人的研讨成果,是学术开展的必要前提。 期望佛教研讨界的兄弟,往后能够愈加留意这一疑问。 除了南宋法云外,北宋释赞宁在他的《宋高僧传》卷三中也说到五种不翻:逖[10]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撰《翻经典礼》;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同史家之变例。 [11]赞宁(9191001)间隔玄奘年代约350年。 他说到玄装的五种不翻,但未解说详细内容,未提及材料来历。 法云间隔玄奘已快到五百年,介绍了五种不翻大致内容,但也没有解说材料来历。 咱们现在能够得到的关于玄奘五种不翻的材料,只要这两条。 我感兴趣的是,三、五百年后的赞宁、法云是如何得知玄奘的这一五种不翻的? 能够估测,这一数据一定记载在某部作品中,而赞宁等人见到过这部作品。 那么,这是一部啥作品? 它亡佚于何时? 这部作品或它的某些断片是不是还保留在某处,等待着咱们去发现? [---分页---]二、五种不翻的根由玄奘的五种不翻有它的开展根由。 据笔者所知,最早提出这一疑问的是杨廷福。 他在所著《玄奘论集》中说:玄奘在实践翻译中,关于音和义的疑问,在广亮法师五不翻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不翻论。 [12]指出玄奘五种不翻有其开展根由,这是杨廷福的奉献。 但杨廷福对广亮法师及其五不翻未作任何介绍。 笔者查索各种材料,均未发现广亮法师的存在。 这以后看到曲军锋撰《玄奘法师在翻译事业上的奉献》,称:广州大亮法师曾立五不翻。 (玄奘)法师在自个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又提出五种不译的经验总结,比广州大亮提出的五不翻愈加齐备。 [13]曲军锋在注释中指出,关于广州大亮法师立五不翻的材料见隋灌顶撰《大般涅盘经玄义》[14]。 由此看来,杨廷福所谓广亮,可能是广州大亮之误。 依据这一头绪,笔者查索了《大正藏》。 发现原文为灌顶解说《大般涅盘经》经名之释名的一有些。 为了便于阐明疑问,在此将释名有些的有关文字标点、分段后,移录如下:释名又五:谓翻、通、无、假、绝。 翻者,四说:谓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初言无者,天竺五处不一样。 东、南、中三方,奢切小殊;西北两处,大异。 如言摩诃、摩酰,泥曰、泥洹,此则三方;如言洹隶盘那、般涅盘那,此则二方。 类如此,间楚夏耳。 有人以泥曰目双卷,泥洹目六卷,涅盘目大本,是义皆否则。 双卷明八十无常,六卷明金刚不毁,岂能够方言简义? 《毘婆沙》云涅盘那。 今经无那字,盖译人存略耳。 《肇论》以摩诃涅盘为彼土正音,古今承用。 其各说者,凡有五家:一、广州大亮云:一名含众名,译家所以不翻,正在此也。 名下之义,可作异释。 如言大者,莫先为义。 全部诸法,莫先于此。 又大,常也。 又大是神通之极号,常乐之都名。 故不行翻也。 二云:姓名是色、声之法,不行一名累书众名,一义迭说众义,所以不行翻也。 三云:名是义上之名,义是名下之义。 名既是一,义岂可多? 但一名而多训。 例如此间息字,或训后世昆裔、或训长息、或训止住之息、或训暂时音讯、或训报示音讯。 若据一失诸,故不行翻。 四云:一名多义,如先陀婆,一名四实。 牵涉处多,不行翻也。 五云:秖先陀婆一语,随时各用。 智臣善解,契会王心。 涅盘亦尔。 初出言涅盘,涅盘即生也。 将逝言涅盘,涅盘即灭也。 但此无密语翻彼密义,故言无翻也。 [15]《大般涅盘经玄义》卷一此段文字解说《大般涅盘经》经名,故曰释名。 灌顶以为释名应从翻、通、无、假、绝等五个视点进行。 其间翻,即翻译,又包含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个方面。 这儿所谓无,即是说摩诃涅盘这个词在汉文中没有能够对应的词汇,无法翻译,也即是建议不翻,选用音译;所谓有,即是以为汉文中有能够对应的词汇,能够翻译,亦即建议翻译为汉文;亦有亦无即亦可翻亦不行翻;非有非无即非可翻非不行翻。 而五不翻是灌顶论说无,亦即不翻时谈及的。 依照灌顶的说法,东印度、南印度、中印度的方言虽有不一样,不一样不大;而西印度、北印度则不一样较大。 此前大家习气用用泥曰称号两卷本《涅盘经》(指竺法护译著),用泥洹称号六卷本《涅盘经》(指法显译著),用涅盘称号四十卷本《涅盘经》(指昙无谶译著)。 但建议不翻的人以为,泥曰、泥洹、涅盘等反映的是印度各地方言的不一样,而两卷本、六卷本、四十卷本《涅盘经》的主题各有偏重,不能仅用方言词来差异之。 下面灌顶说,建议不翻的大家,又能够分为五家,并逐个加以介绍。 其间第一家是广州大亮,其他四家,只介绍观念,没有介绍代表人物。 也即是说,依照灌顶《大般涅盘经玄义》的记载,南北朝、隋初有五家建议对摩诃涅盘一词选用音译,广州大亮仅仅其间一家。 因而,说广州大亮立五不翻,恐怕是误读灌顶《大般涅盘经玄义》的成果。 或许有人会这么提出疑问:灌顶上文中二云、三云等等,引述的都是大亮的观念。 因为五条观念都是大亮提出的,所以仅在第一条提醒大亮的姓名,尔后省略。 也即是说,大亮确有五不翻之论。 上述说法不能成立。 首要,佛典注疏中所谓家,必定指不一样的人物或门户,不行能指同一自己的几条不一样的理由。 灌顶在下文介绍有,亦即建议应意译为汉文的大家的观念时,称共有十家,并一一提出他们的姓名,如竺道生、庄重大斌、白马爱等等。 与注疏中家的用例共同。 所以,前此之五家,必定是五自己。 咱们不能因为灌顶省略了其他四家的姓名,而把其他四家的观念都归在广州大亮的名下。 其次,调查上述五家之言,尽管叙说视点不一样,所论大略为因为一词多义,故无法翻译。 这些言说,本出于众口。 灌顶博闻广搜,会聚在一起,罗列为诸家观念,亦即不一样人物的言辞。 灌顶这么做,天然无可厚非。 假如这些话是广州大亮一人的言辞,则灌顶的罗列等于同义反复,也就不能成立。 推翻广州大亮立五不翻说的一起,应当强调指出,关于梵文名词汉译的疑问,玄奘之前,的确现已有过火热的评论。 这些评论,对玄奘五种不翻的提出,想必产生过活跃的启示作用。 从这个视点讲,玄奘的五种不翻,并非孤明自觉,而是有它的根由所自。 《大般涅盘经玄义》卷一说到的仅相当于玄奘五种不翻中的多含故不翻。 玄奘的别的四条不翻,前此本来也有评论,比方《弘明集》中颇多有关记载。 有关玄奘五种不翻的开展根由,还能够进一步研讨、发掘。 发布时间:2021-11-05 06:48:0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