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绕不开的是劫难,放不下的是恩情,人生路上宜相互照应、共同成长 内容: 缘 起““””今天还微笑的花朵明天可能就会枯萎我们愿留贮的一切,诱一诱人就飞生命中总有一天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告别会有无人相伴的时光面对无常的种种变化届时毫无准备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以是因缘,本寺为大家分享《八堂生活必修课》这一期我们来分享“如何度众”如何度众““””“上契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道的核心。 如果说,佛道是菩萨行者的目的地,那么,度众则是必经之路。 绕不开的是劫难,放不下的是恩情。 很多人不理解,修行是个人的事,为何处处要提“度众生”? 举个例子,我们要攀登一座高山,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轻装上阵,一顶帽子一瓶水就好。 但问题是,登山途中,总有人想要和我们同行,彼此照应,总有人身陷囹圄,需要帮助。 我们自己也总有孤独、受伤之时,同样也需要别人给予关怀。 很明显, 这是一个相互照应,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也不可能六亲不认过完一生。 我们挚爱的亲人,无话不谈的枕边人,仗剑走天涯的朋友,以及太多本来无关但又真切闯入我们生活的人,都需要面对和守护。 而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的生老病死中,悲伤总是同等蔓延的。 不论聚时的尽欢,还是别时的惆怅,都是缘起这个大轮碾压下的车辙。 度众生,在这车辙印迹之中,既朴实无华,又不可磨灭,如雨后草香,炭炉温茶,冬日暖阳,让我们在无数痛彻心扉之余,还能有一丝安心与温存。 ■给予十足的信心最初,世尊带领的僧团经行途中,需要在荒野过夜。 有的比丘胆小。 佛陀教大家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由此,比丘们不再害怕。 我们发现,世尊给予比丘僧团除怖愄的方法,其中“念布施功德”这一点和三宝功德同等重要。 这就是说, 在帮扶别人(布施)之中,我们是能找到自己价值的,也是能够反哺自己的。 给别人信心,就是功德,这样的功德,能让我们强盛,无畏。 ■给予物质的帮助物质的帮助,有两条原则:第一,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第二,对方急需。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容易增加负担和烦恼,布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好。 同时,倘若是对方急需,比如生病需要花钱、寒冬需要衣物,这就是急需。 雪中送炭,就是功德。 当然,支持寺院建设,供养僧众所需,包括经中提到的:建桥修路、给人汤药等,都是福田。 财物布施,一方面为了训练我们逐步放下贪欲,一方面在于让心中持续生起慈悲之心。 ■给予除苦的方法物质的布施虽然现成,但持续起作用的,还是给人除苦的方法。 根本而言,佛教所讲的除苦方法,就是让人开智慧。 般若智慧的生起,能看明白这个世界的困局和谜题,也能让人有力量摆脱无明的束缚,脱离生死。 这是终极的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 换言之,任何方法,都是服务于“开智慧”这件事的,脱离开智慧的修学,便是戴着眼罩暗夜摸黑既无方向,也是徒劳。 具体来讲,开智慧的方法很多,有效的方法不外乎持戒和禅定。 持戒是身语意的严格规范,是自我的保护;禅定是进入更深邃的世界,理清内心错乱的秩序。 如果能够让身边的人逐步发心持戒和修定,已经说明我们有能力带给别人实质性的解脱之法了。 ■给予最深的共情加深对缘起的认识,才能给予身边的人最大的宽容。 正如常说的一句话“你理解了过去的我,也就能原谅现在的我”。 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所有的前缘往事,或许也就没有这么多争执不休。 佛教把“过去”这个词,时间范围无限延展,也就是说,或许我们当下和一个人的恩怨和纠缠,是宿世劫以前就结下的结,至于如何结,或许,还得多一些共情。 对于怨恨和嫉妒,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交给时间。 因为佛教也把“未来”这个词,放宽了时限,久远的时间长河中,当下解不开的谜题,慢慢也就消散了,那些伴随的恩怨,也就不值一提了。 既然谁都不容易,既然一切都有淡去的可能,那我们何至于当下就非得争个输赢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度众生包含的就是:无私奉献和持续慈悲。 成就别人,即是成全自己! ■1. 生命必修课(一):如何告别 2. 生命必修课(二):如何独处 3. 生命必修课(三):如何修行撰文 | 妙元插花 | 路子责编 | 明月 发布时间:2021-11-04 07:34:0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