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家人的必备物品有哪些 内容: 古代森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 因而,《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森林,先办道具。 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含三衣一钵等梵衲十八物。 其间三衣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等三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百衲衣,代表著出家僧侣的积德行善、精神,也是出家人的形象特征。 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为风俗与气候的关系,三衣只在法会佛事时穿著,平常则穿短褂、中褂、长褂或大袍。 三衣与一钵是出家僧众一切物当中最为主要者。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叫应量器,出家人讨饭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 三衣钵具是受戒时不可少的僧物,顺治皇帝赞僧诗云:全国森林饭似山,钵盂处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无论是三衣或钵,都代表清净的僧团,标志修道者的品格。 禅宗所谓传法即是传其衣钵给弟子,称为传衣钵,因而又引申为师者将佛法粗心传颁发后继者。 据《付法藏缘由传》卷一记载,摩诃迦叶将入涅槃时,入鸡足山敷草而坐,捧著佛陀所授的衣钵,等候弥勒菩萨降生成佛,再把佛陀的衣钵转给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 我国禅宗初祖达摩由印度东来时,也将衣钵传给二祖慧可,认为法脉相传的证物。 此外,梵衲十八物尚有: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除此别无他物。 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出家人日子俭朴,不受物役,不为物累,就像行云流水相同云游四海,处处为家,所以出家人又称为云水僧。 梵衲十八物都是增加善法之具,各有其用处、含义。 例如,锡杖:锡者,轻也,依倚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究故;锡者,疏也,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因而锡杖又叫智杖、德杖,彰显智行积德行善本故。 佛制持杖,一来用以防身,再者于白衣舍前振锡可令施主出应,一起还可提携行李,协助老瘦无力、病苦婴身者行走,特别行脚云游时,若于路上看到动物的死尸,可利用禅杖就地埋葬,这也是慈善的表现。 滤水囊是用于饮水时过滤水中微生物之用,为器虽小,其功甚大,为护生命故。 坐具是用于礼佛拜僧之用,一起可敷设于地,防止坐卧时污损三衣。 卧具、衣服与医药、饮食合称四事供养,是信众对僧众的供养物。 在原始佛教的戒律中,常常评论有关衣食的疑问,例如佛陀制戒规则,每一个出家人只能具有三衣一钵,超越此数即是犯戒,即使是佛陀自身,也据守此戒。 因而,当佛陀的姨母供养佛陀两件亲手缝制的金缕袈裟时,佛陀则将其间一件转赠他人。 这是说明出家人澹泊物欲,日子力求简略,不在衣著上费心,而以修行、品德、慈善来庄重自己,因而能开阔无限广大的世界。 不过,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历经各个朝代的开展,因为文明风俗不同,以及受到政治等要素的影响,僧服的款式和色彩由来纷杂纷歧。 民国初年,太虚大师竭力倡议僧服一致,佛光山多年来也力行实习,从短褂、罗汉褂、长衫到袈裟,完全由常住一致制造,因而,款式、色彩都能整齐划一。 因为僧服的一致,也是复兴佛教,重整僧伽准则的主要一环,故期望由佛光山做起,进而推及全部佛教界。 发布时间:2021-10-31 19:07:0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