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的十二因缘指的是哪些? 内容:  十二缘由又叫十二缘起。 这十二缘起是阐明人生的通过。 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相互依存的。 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自个与社会,精力与物质,都是构成相依的状况。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来阐明实际人生的建立。 (一)无明──为曩昔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愚痴或迷暗的意思。 此无明是存亡的根本。 (二)行──是行动或做作义,即依曩昔无明烦恼,发启航口意三业,有时作善,有时作恶,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三)识──初入胎心识,由曩昔惑业动力,遇缘托胎受果报,变成如今之生命。 (四)名色──「名」是精力,「色」是物质,是建立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构成。 (五)六入──为六根具有,谓于胎中名色逐步增大。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逐步具足。 这时的胎儿,虽成六根的模型,但对外界的感触效果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地触摸,生起感触,亦即对境地知道之开始。 如自初生到长大,其触摸外境的知觉力就逐步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触摸的感触,指苦、乐、舍三受。 婴儿出生后,心识逐步兴旺,秉承环境规模逐步扩展,遇顺境则感触高兴,遇窘境则感触苦楚。 (八)爱──以染着贪爱为可贵,由受而来,对所受之境地奔跑寻求,执着在心,不肯放松,故宜慎重调伏自个激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地寻求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个的愿望,于是造出恶业而集成将来身心的苦因。 (十)有──便是现有业力存在的含义。 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将来又受苦果之报。 (十一)生──因为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将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阐明已然要再受生,必定又要老死,因果循环。 因将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烦恼等苦,随之而来。 十二缘由阐明人生的存亡循环,是通于过现未的三世,即从曩昔「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如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如今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将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 所谓人生,就是这么生存亡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 十二缘由是缘觉乘所修的法门。 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缘由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乘,或辟支佛乘。 发布时间:2021-10-30 19:40:3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