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内容: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 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 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 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 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 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 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 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干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两个字? 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 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 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 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 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 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简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 V. ,别人也懂。 波罗:正确的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正确的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我们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也是简称和具称。 “多”字只是在强化语气。 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多了,他以为这是一句,经名则是多心经。 佛法讲求“一心”,哪里有什么多心经呢? 这就不正确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 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第一、《心经》是借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第二、《心经》是指靠着这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借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 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 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 六种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 这六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不谈其他五种? 《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 ”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 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 般若波罗蜜涵摄其余的“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 有了般若波罗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 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 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发布时间:2021-10-22 22:54:4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