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空性的见解是学修密宗的基础 内容:   清净或不清净的显现都是从自性中产生的,但是不清净的显现不是本具的,它是自性的一个作用、幻化。 清净的显现才是本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密宗的境界。 因为我们讲体和相(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是一体的,这些迷乱的显现(相)如何与本性无二无别、浑然一体呢? 若是如此承许,成佛的时候,可能也仍然有这些迷乱的显现。 佛的境界里没有迷乱的显现,都是清净的显现,清净的“相”才是与“本体”无二无别的。 《定解宝灯论》主要讲的是第二转法轮的内容,但是很多境界都与密宗一致,所以它是显密圆融的论典。 还有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讲的也是如来藏。 按藏传佛教的教理,显密的区别在于,显宗没有展开、重点宣讲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而密宗则不然。 密宗是从光明这个“点”入手的,而不是从“体”上入手的。 虽然密宗也会提及空性,但不会讲太多“体“方面的内容。 比如讲三等持,第一个“真如等持”讲的就是空性。 但是它的重点不在于“体”,因为“体”在显宗里已经抉择得相当究竟了。 如中观,尤其是应成派,已经把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了,从本体的角度讲这是最了义的,无能出其右者。 但密宗的重点不在“体”上,而是在“相”上。 一般显宗第二转法轮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一切相(显现)都是虚妄、迷乱、假立的,都是不究竟、不清净的。 密宗以显宗的境界为基础入手,我们的世界里所看到的不清净的东西——诸如人、房屋、山河大地等等,密宗称为世俗谛,但这是颠倒的世俗谛,它并不正确,因此需要断掉。 颠倒世俗谛并不存在,是一种虚妄不实的迷乱现象,如同梦境。 但即便如幻如梦仍存在相,而且是清净相,一切本来清净。 《喜金刚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 ”众生本来都是清净的佛。 佛是不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金光闪闪的? 不一定;那是不是像阿弥陀佛那样红光闪闪的? 也未必。 “佛”即清净之意,都是清净的,成佛并非外表发生改变,当你的心清净时,看到的就是清净的显现。 比如你看某个人、某个众生时,如果对方能让你生欢喜心——无漏的欢喜而非有漏的欢喜,即不可言喻的欢喜,能激发你内在的觉性,他就是佛。 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只是相似的、假的欢喜,一会儿就消失无余。 因为有烦恼,有漏的欢喜会伴随着痛苦。 若是看到自己平时最讨厌的人,突然生起了不可言喻的欢喜,激发出自己的觉性,那此人就是佛,无他。 ——摘自《双身佛的寓意》 发布时间:2021-10-20 12:08:0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