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修行不从这里入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内容: 这里须特别强调注意的是人的“心理行为”问题。 中国自汉唐以后,历代在宗教方面、在哲学方面,大家常使用一个名词——修行。 尤其现代学佛的人特别多,大家都讲究修行。 什么是修行? 并不是打坐、做工夫就等于修行;这和“修行”的真正意义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的修行,包括修正心理行为,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修正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等,也就是心理思想上、生理变化上、言语行为上毛病的修正。 所以在佛学上名之为“转识成智”,就是修行的道理。 一般人的打坐,不过是修行的一个入门方法与练习,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克念”。 把念头克服了以后,在打坐当中转化;然后扩而充之,才能转化自己的各种心理行为。 假如没有转化心理行为的功力与智慧,则所有一切修行都是白说空话,也就是如贯休和尚的诗——“修心未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 无心的境界,并不是像一根没有知觉的木头,而是一切清净无为的境界,如果不修到这种境界,那么“万种千般逐水流”,都是空的,没有用。 这里提出来希望大家注意。 《孟子与公孙丑》------------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究竟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 都在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 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 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 不要受自己的骗。 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 为什么不能得定? 是因为心行没有转。 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 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佛家要求我们起心动念,内在的思想行为要转变。 但据我所知,一个个的心行都没有丝毫动摇,太可怕了。 为什么不能证果? 是自己心理的结没有打开,八十八结使的结,根深蒂固。 大家要特别注意八十八结使,唯识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种心所,什么是根本烦恼? 什么是随烦恼? 随眠烦恼? 这“随眠”二字译得非常好,它缠着你,跟着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状态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被它迷糊住了。 其实,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层一层检查,八十八结使能去几层,你禅定的功夫绝对就到了那里。 若按照普通讲法,念住就是初禅,这个只是普通说法。 至于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这样了。 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禅,却不一定证得初果。 因为果的标准就是根据八十八结使,也就是你那个下意识的罪恶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去掉了几层,就是果位的考验。 我们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为光是打打坐,抱一个话头就行了,没有用的。 所以别人问禅,我就说:我有“馋”,你那里有好吃的我就来。 哪有那么简单? 不容易的。 你就是做到念住,还要看你是住在什么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没有用的。 气质没有转,心行没有转,没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气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禅,并不一定就是二果。 单单气住,并不能证果位。 气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与道不相干。 而且气住了以后,只要一逗他,他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大。 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错了。 你认为气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个道卖几毛钱一斤啊? 没有用的。 主要关键在心理行为。 二禅气住后,同时要查查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 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 所以有许多人都讲功夫,讲了半天,身口意三业一点都转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脉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里不会死,这都是能够练出来的。 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生理功能,能够用心训练成各种状况,这个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 至于说,这是不是道果呢? 不是的。 至于三果、四果,每个道果,都可以在八十八结使表查到。 自己每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行为中,烦恼罪恶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讲义上,八十八结使与三界的关系,明白地摆在面前。 能解开了多少个结,你就得了那个果位,这些考验都摆在眼前。 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 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 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 首先,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 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 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自己检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 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二,贪瞋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 比如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气越大为什么? 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来吵你,你还不气啊? 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还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静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 理论讲得也很对,做出来的完全相反。 所以佛家要我们先从戒着手,小乘的戒还只是消极的,只防止自己行为的错误,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则。 大乘菩萨要积极培植善根,这样才是大乘菩萨戒的基本。 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 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 专拿一个圣人的尺码,去量人家,而且这个尺码还是自己定的,眼光说有多短就有多短。 人们在它的尺码下,当然都不是圣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量量自己有多长、多大,决不反照自己,这是最要命的。 这个心行怎么办呢? 所以为什么不能证果? 为什么不能得定? 就是这个心行,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转化,非常可怕,反省起来非常严重。 我再三强调大家,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为那就是道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 什么是修行人? 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 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 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 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 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 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 老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 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 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不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 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 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 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所有的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告诉我们了,都在讲行愿。 行,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学佛的基本是在这些地方。 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地,功夫、见地自然会进步。 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会证果的。 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所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 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 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了几天就没有了。 盘腿打坐与定没有绝对的关系。 至于坐在那里,你身心能不能转得过来呢? 这个就是问题了。 其实并不在于打坐的姿势,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我们以心理学的立场检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善? 假如是一个真正严格检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至善,多数不过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而已。 不要说行为中有善事,连至善的念头都没有起来过。 你说,我在念佛啊! 那是无心念,一边念佛,一边六根还到处乱动。 即使你能念佛念到专一,那只能说是修持法门而已,并没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资粮,有这样严格。 所以大家随便讲禅宗,什么宗,一分功德没有升起,你想进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 如果心理上转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会跳进一步,这是很呆板的。 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这么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进步,善根没有起来,善功德根本没有培养过,如何进步呢? 心理行为及习气不能断,是做不到身内的功德成就,所以工夫不会进步。 等到你身内功德成就了以后,身体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变化,向胜义方向转变,这个道理是呆板的。 可是习气是次第慢慢断的。 比如刚才讲,得了定,意念清净时,别人的一点错处都看不惯,是什么道理? 等于自己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太干净了,一点灰尘都不能落,落下来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讨厌,就要擦掉,不能容纳尘垢,起了瞋心。 因此只喜欢清净,不喜欢尘垢,这是功德不圆满,也是过错,赶快要断,非断不可。 这些佛经上都讲了,修持不是那么简单的。 工夫境界与烦恼完全是两回事,心理的烦恼染污太不容易解脱了,不要以为打打坐,有点工夫,懂一点佛法道理就是学佛了,那是自我陶醉,不行的。 整理自《如何修正佛法》------------任何宗教,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行善道,行善程度的深浅是生天的根本。 行善道,接近于禅定。 一般人以为只有形式上的念佛、拜佛、打坐叫学佛,如果心理行为、外在行为、喜怒哀乐等种种习气没有转变,你纵然修了一辈子,能不能生到初级的天还成问题,而且相当成问题。 能够一生修到人中再来,死后不走入畜牲道、地狱道,已经是第一等了不起了。 所以,要想生天,必须有道德,有心理行为的善行与禅定功夫的配合。 禅定不一定是打坐啊! 而是心理行为的宁静。 真行善的人,心理行为自然宁静。 宁静是禅定根本的基础,宁静程度的深浅就是禅定层次的深浅。 那么,要想心理做到宁静,必须改进心里的情感、情绪、思想和外在的行为,绝对的静止,才能进入真正宁静的状况。 成道生天的道理很简单,从心理、行为开始,往善的方面来努力,要把自己的脾气、个性、思想、动作、言语等种种不好的习性、习惯,痛下决心的彻底改正过来。 因此,从行善入道,念念为善,才有生天成佛的希望。 佛学不是大、小乘的分别,真正的佛学是五乘道,首先修“人道”--八关斋戒是天人的基本;其次才能修小乘的“声闻道”;再进一步修小乘的“缘觉道”;然后才是大乘的“菩萨道”。 当然,五乘道只有一心,因此也可称为一乘道,本来一心而已。 换句话说,就是从修正心理行为开始。 行是心的状态,所以修行也叫修心。 也就是说。 修行要从自己的心理状态修起,要改正自己的思想,要随时注意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 打坐只不过是修行的一种,只是帮助你养成一种习惯而已。 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改,那种修行是没有用的。 注意,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行为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思想。 所以,我常常叫人家学佛要先读《普贤行愿品》,先要发大愿,而且不光是思想发大愿,还要贯彻于行动。 所谓修行,其实就是彻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为,由里至外,巨细靡遗,完全加以确确实实的检点与改善,此即是做为一个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题,必须永远追求达成的生命事业。 佛法无量无边,修行人的学佛事业也无量无边,大家想要做点好事,但须知道善行永无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点,甚至不少,便自以为善行累积很多,不得了。 这么想法就未免显得小气了。 学佛者最宝贵的是心量无限宽阔,容得下天地万物,做人处事皆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即便做了一辈子的善事,此亦义所应为,理当如此,岂足挂齿,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人活着就是要为别人好,难道你是出生来干坏事,惹人讨厌的吗? 或者是来当个饭桶,无所事事,一点利益他人之事都没有? 整理自《药师经的济世观》《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我们学佛第一步是修功德和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会发起,智慧不发起,没有办法证得菩提。 大家想悟道的念头,都是妄想,连一点善行都没有,何况是福德!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为,成就功德,智慧圆满,才能开悟成佛。 世界上用功的方法,不管学佛修道,永远难求得一个真正了解贯通而统一的方法。 如果真正有的话,修行起来并不难,很快,不过有一点很难,就是培养功德做善事,这个太难。 一般人贪便宜,以为只要打坐做工夫就可以成仙成佛,好事一点都不做;小的好事马马虎虎做一点,大的好事是不干的,永远办不到的,所以善行很难。 你真要做工夫才行,老实讲,需要功德的培养,要修一切善,这个很要紧。 功德是真的,决不是骗人,我们大家读道书,所谓仙佛之道叫你修功德行善,这一部分都是马马虎虎看过去了。 就算是工夫做到的话,功德不够善行不够,莫名其妙地就会把你破坏掉,破坏的境界多得很。 如果你积极修满一切功德,不一定打坐也会到达,非常奇妙,绝对绝对不是骗人的。 世上好多人学佛学道,这里求工夫那里求口诀,这里修一个法那里修个法,以为悟了,得道了。 如果功德不圆满,就算你那个道堆到蛋糕那么高,马上也就化掉,没有用。 这个是绝对的定律。 发布时间:2021-10-13 02:06:4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