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十四节气之谷雨禅茶会:喝茶里的修行窍诀 内容: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   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明代学者许次纾《茶疏》   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 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所以谷雨品新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从时间上分,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 所以说,明前茶是茶中的极品,雨前茶是茶中的上品。 谷雨时节宜喝茶。 因为到了暮春,人体肝气当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 谷雨茶,经过雨露的滋润,营养丰富,香气逼人。 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对人的身体特别好,通全身不畅之气以茶驱湿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 特别是据说谷雨这天的茶最好,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 在中国的文化里,喝茶,这是跟礼仪、修养、品性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艺术。 所以茶有茶道。 尤其在佛教文化里,喝茶往往具有更深的内涵。 有一个人到一位禅师处参学,见面后,禅师为他倒茶,眼看茶杯已满,禅师却还在倒,那人就急忙说:师父,茶满了,不能倒了! 这时,禅师放下茶壶,看了看他,说到:是的,茶杯满了怎么还能再倒得进呢? 这句话的言外之音是什么? 我们的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空出来,即使圣贤来到面前,也会无动于衷,即使真理已经呈现,也没有容受之力。 所以我总在想,一个人的心灵如果是一个容器的话,应该让这个容器发挥它的功能性,为更美味更利于身心的饮食作准备。 让心灵保持美好的状态,爱自己、爱亲人、爱国家、爱真理,这就是心灵容器里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能使自我生命充实而喜悦,使人类世界温馨而光明。 远离魔障,返得清醒,这是茶在佛教修习中的功德体现。 我们在佛前供茶时通常会念:蒙山雀舌,独占先春,赵州有语遍禅林,三盏退魔军。 爽快精神,堪献大能仁。 嗡啊吽。 有赵州古佛之称的从谂禅师,一句吃茶去,所有天南海北来的人,就都安顿在道场了。 吃茶去,这么一喝就喝了一千多年,乃至现在很多茶馆、茶室里写着的禅茶一味,其实就是从从谂禅师这里来的。 喝茶,不管大碗小碗、白瓷玻璃,不管绿茶红茶、龙井普洱,都不能空喝。 喝要喝出一些觉悟来,要去参:谁在喝茶? 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时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天冲水,开水溅到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老和尚疑根顿除,恍然大悟。 即说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没有你也没有我,没有天也没有地,修行就要修到这种不二的状态。 所以喝茶是佛门当中一个很特别的法门。 喝茶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也很难言说。 你可以用一句话讲,用十句话讲,也可以写一本书来讲。 有的人走进佛门,问:佛教是什么? 有时候,师父只是对你说:喝过茶了吗? 来,喝喝茶吧。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在跟你讲佛法了。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喝龙井,你说师父,你跟我讲讲龙井茶吧。 我还真讲不出来,很难讲。 就像你说学佛到底有什么好,我也很难讲得完全。 讲,讲不出来,拿给你看,你也看不到,只有你要相信我,就跟我一起走吧。 保持正觉,很安定地走在学佛的大道上,这里面的清凉就是佛法,就是佛教。 像我师父,他不管什么时候,眼神总是那么定。 尤其是当老和尚遇到老和尚,相互之间甚至不用讲话,往那里一坐,一定,静静地喝茶,彼此的境界知道得一清二楚。 我那时因为做侍者的缘故就有机会看到长老之间这种殊胜的禅林风光。 古人喝茶,什么茶叶用什么水泡,甚至用什么柴火烧,都是非常讲究的。 柴火不同,烧出来的水味道会不同。 这种微妙精细,其实就是儒家所言的道心惟微。 以道心喝茶,方为茶道。 一期一会,这是茶道中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每一次的相遇,都可以把它看成是最后的一次,唯一的一次。 佛教也讲无常,有了无常观不会让你特别悲观,反而会让你珍惜每一次相会的缘分,珍惜每一次喝茶去背后身心的安立与清凉。 摘自传喜法师开示   本文转换自:「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发布时间:2021-10-04 23:35: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5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