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舍利子?舍利子有什么作用呢? 内容: 我们开始了解到舍利子是因为释教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释教的存在,才会出现舍利子。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而他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传授的就是释教。 所以我们能够知道舍利子开始是出现在印度的。 而在印度舍利的意思就是人死后整个身体的总称。 当然我们也能够这么说,在人死后,人身体上的每一部分,每一个器官都能够叫做舍利。 在人火化之后一切的灰烬会构成一个晶体,而那个晶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舍利子,但我们一贯很疑惑的是,舍利子到底是怎样构成的呢? 在书上从来没有明晰的记载过,所以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这还给舍利子了一种奥妙的存在感。 一、入灭舍利:涅磐荼毗云:佛化即尽,而现灭度,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岸,双林树下,北首面西,枕眩叠足。 (北首以北胜故,北方法久久不灭;面西卧,为欲灭除骄慢恃力念故)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有舍利八槲四斗。 八国王各严四兵来争,乃至天龙八部皆与夺心。 时有智臣告曰:诸王若争,须有输赢。 如来舍利不成利益。 我当分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 由是众心悦随;各将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 经一百年,有铁轮王名阿恕迦,华言无忧,可谓阿育,是阿奢世王之孙也。 发五天诸塔,并取龙宫会利,使鬼王碎七宝末,一夜构成八万四千所。 塔既效果,有罗汉名耶会,舒五指轮,放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备随一光尽处,安排一塔。 南瞻部洲界内,今华夏全国,分得一十九所。 法门寺为五也。 又舍利者,具足云:设利罗,此云身界或云大都,此云体为佛身体,无量积德行善所熏修故,舍身受身,非一非二,今当为汝说一形法。 非安稳故,为诸人天乐上色身,示无常力不可转故,十方诸佛不入涅磐。 除为调伏众生,示观灭度。 息用名灭,非断灭也。 二、舍利分哪些种类:舍利是梵文,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巩固子。 在释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增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结晶体,它作为释教的圣物而遭到爱崇。 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之两种。 佛的遗骨叫作身骨舍利,法门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 佛经叫作法身舍利,表明佛的教法不灭。 舍利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之分。 舍利为释迦圆寂荼毗后,其时印度境内有八国国王分得了佛陀的舍利,并建塔供养。 一百六十年之后,一致印度的阿育王,又将舍利分藏于很多的佛塔内散布各地。 广东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真身,称为全身舍利。 复有生身舍利和感生舍利之别。 拜佛见舍利,眉间取舍利,雕佛锈像得舍利,花端剃发得舍利等等,这种舍利非有关生理现象,亦非任何药品凝聚或人工制造。 而是长期修炼戒定慧,持诚心感得,称为感生合利。 生身舍利即佛陀和祖师们的全身舍利和碎身合利。 舍利的颜色常见的有三种,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 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故。 在印度,一般人死后都是火葬,火葬后的骨灰埋在地下,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叫塔,相当于我们我国的坟。 保藏舍利的容器,能够埋在地下,也能够供奉在室内,也叫做塔。 我们的我国的佛塔,也是因而而来。 舍利的种类则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是没有经过火葬,但肉身经久不烂,一直能够坚持原貌,有板有眼,也叫做肉身菩萨,一般都会被塑成金身供奉,像六祖惠能、大兴和尚、无暇禅师、今世的海清和尚,都是肉身菩萨。 碎身舍利,则是指火葬后的遗骨,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归于碎身舍利。 舍利子。 原指舍利中的巩固微粒,后来特指佛陀或许高僧大德遗体火化后所留下的结晶体。 这个舍利子和一般人死人的骨头彻底不同。 其形状千变万化,有莲花形、圆形、椭圆形,还有的成佛菩萨状;颜色也有黑、白、红、绿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像钻石一样光彩照人。 一般骨骼的舍利子是白色的,头发的舍利子是黑色的,肌肉的舍利子是赤色的,还有其他五色斑驳的各种舍利子。 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就特别多,各种颜色,有“八斛四斗”之多,被分别安放在十处舍利塔中供奉。 最后,总结一下舍利与舍利子的差异:一、遗体的全身或许火化后身体的某一部分,都叫舍利,比方一块骨头,只能称舍利,不能称舍利子;二、火化后构成的坚固的结晶体,那才是舍利子;三、舍利子能够称为舍利,但舍利不能称为舍利子。 佛经上讲,舍利子是修行者经过修行“六度”和“戒定慧”等积德行善所熏修的,是难得可贵而遭到尊重的。 印光大师说是由修行者戒定慧的道力所构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象。 还有人说舍利子是人体的结石,有的说是随身之物,有的说是人体骨骼剩余,还有的说是因为和尚长期食素构成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关于舍利子构成的原因,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发布时间:2021-07-22 17:07:5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0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