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修人磕头是第一 内容: 真修行人,应该了知磕头的重要性! 看看虚云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等等近代高僧,都是从磕头起步的。 所以现在要多磕头,多诵经。 现代人,不重礼节,从不磕头。 认为是封建糟粕,其实这个才真正是精华。 磕头是最最重要,最最基本的功课。 礼敬诸佛,应该如何礼敬? 五体投地的大礼拜也。 嘴巴说礼敬,不够。 双手拜拜,也不够。 唯有五体投地大礼拜,才可表达真诚之意啊。 忏悔业障,应该如何忏悔? 说声对不起,不够啊。 跪下去请求原谅,好点。 唯有五体投地大礼拜,才见真诚之心啊。 你伤害了人家,拔了它的皮,吃了他的肉,连磕个头都不肯,谁肯原谅你啊? 只有天天磕头,108个大头,才可表明你的忏悔之意啊。 磕头,还可消我慢,消争抢好斗之心。 把自己高高的投入,放在最低的地方,放在人家脚下,如此才真正的消除了自己的我慢,和争抢好斗之心啊。 磕头,还可以感恩。 对父母的生育养育大恩,无比感激,无以表达,唯有磕头啊。 所以礼敬诸佛也磕头,忏悔业障也要磕头,消除我慢要磕头,感恩父母也要磕头。 磕头,五体投地大礼拜,是消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而且,磕头礼拜,是动功,增长阳气。 修行人,先要每天108拜了,气不喘,脸不红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体质,阳气也足了。 再来,诵经持咒,就容易了。 不然,从不磕头,就持咒的。 没多久,就容易气短,阴气重。 所以,古代入门,先磕头拜师。 磕头是第一步啊。 现代人,读经书,很多的要么偏于理解意思,要么是看着书本念念就算了,不看重背诵功夫。 光能理解不够啊,要用拿不出来啊,要回头翻翻课本啊。 光念,不理解,不会背,有口无心,更不行啊。 其实,诵经,不等同于读经。 诵,是背诵,是朗声背诵啊。 背的滚瓜烂熟,从头到尾,清清楚楚,朗朗上口,不间断,不出错,不分神,一气呵成,这就是功夫,就是定力。 能背诵了,自然有相当的理解。 牢记于心,要用就能拿出来用。 更重要的是深入潜意识,潜移默化。 而每天背诵,每天融入其中。 就是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慢慢的不知不觉的,你的言行思想,就跟经书融为一体,所以诵经功德非常大。 因为他是从潜意识中改变你的言行思想。 宣化上人:“有一天,我对母亲说:“我想出家修行,不知妈妈愿不愿意? ”母亲说:“出家是好事,我不能拦阻你。 可是等我死后,你再出家也不迟。 ”母亲已经许可我出家,我心中非常高兴,但是不能即刻出家。 当时的我,反省过去做了不孝顺父母的事,惹父母操心,费了很多精神。 怎样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左想右想,想出一个笨法子——向父母叩头,表示忏悔。 遂决定发这个心愿。 当我开始给父母叩头时,父母吓了一跳,便问:“为什么要叩头? ”我说:“因为我以前不知道孝顺父母,惹父母生气,现在知道不对,所以从今天开始,向父母叩头。 ”父亲说:“既然知道过错,能改就可以啦,不必再叩头。 ”我说:“孩儿的个性一向倔强。 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 ”父母知道我的脾气,不再说什么,默许我的愿心,接受我每天早晚三叩头。 从此以后,每天清早起来(家人在睡觉时),便到院中向父亲三叩头,向母亲三叩头。 每天晚上(家人上炕睡觉后),又到院中向父母各叩三个头。 叩了一个时期,感觉不够,又向天地叩头。 当时不知有天主、地主、人主等名词,只知有天地君亲师,所以每天早晚,给天叩三个头,给地叩三个头,给国家元首叩三个头,给父亲叩三个头,给母亲叩三个头,给未来老师叩三个头。 这样的叩头,经过一段时期,感觉还不够,又增加给天下大孝人叩头,给天下大善人叩头,给天下大贤人叩头,给天下大圣人叩头。 以后又增加给全世界所有的好人叩头,也给全世界所有的坏人叩头。 乃对天叩头,向天祷告,希望大恶大坏的人,改恶迁善,统统成为好人。 这样的增加下去,最后增加到八百三十个头。 每次要叩两个半小时的头,早晚两次,需要五小时,我在院中,无论刮风下雨,照叩不误。 就是在冬天下大雪,也是在院中叩头。 用我的愚诚来叩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虚云和尚:在普陀山参禅数月之后,虚云老和尚想到自己出家二十余年,到处游学参方;年岁愈大,对于报答父母生养劬劳的宿愿,是愈来愈强烈了。 于是,决定以三步一拜的方式朝礼五台山,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虚云老和尚的大愿感动了一同修行的其他四位禅者。 清光绪八年农历七月一日,五人背负行囊,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向五台山迈进。 每日前行的速度极缓,历经数月才到达常州。 沿途跋山涉水、路途艰辛,其他禅者皆一一放弃离去,只有虚云老和尚不为所动,仍勇往直前。 真修人,磕头是第一。 发布时间:2021-07-20 22:43:1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0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