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发愿”与“执着”?两者有何区别? 内容: 什么是“发愿”? 佛教语。 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 后亦泛指许下愿心。 词语释义:发起誓愿之意。 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 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之心(即誓愿)。 盖菩萨所发之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种类甚多。 于净土宗,誓愿往生净土者发遣自己修善,此发愿往生之心,称为回向发愿心。 唐代善导于观经疏玄义分解释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称南无有发愿回向之意。 亲鸾谓此乃阿弥陀佛发救度众生之愿,而为众生得救之因;或解作遵行释迦、弥陀二尊之发遣招唤,而欲生于净土之心。 大体分类:又愿心大体可分为二:(一)发求菩提之愿,(二)发度化有情之愿。 又四弘誓愿、十大愿皆属于发愿。 此外,有关修善作福等皆须先发愿,而记其趣旨之文称为发愿文,又作愿文、誓愿文。 如南朝梁代沉约之千僧会愿文、隋代智者大师之发愿文、善导之发愿文等皆是。 什么是“执着”? “执着”,也作“执著”,(梵文与巴利文:Upādāna),正确译文为取,音译为阿波陀那,印度教术语。 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这两个词语在不同的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新华词典》中只有“执著”条目,而《现代汉语词典》之中只对“执着”作了详细解释,“执著”则解释为“同‘执着’”。 基本解释:据词典解释,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 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在词语“执着”中,“执”字取本义,是“拿住、把握”的意思;“着”字取引伸义,是“着重”的意思(注:“着”字和“著”字均没有本义,它们均是继承了“箸”的一些引伸义和假借义的讹变字):合在一起表示“稳稳地拿住(某物)”。 引证解释:1. 原为佛教语。 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 ”唐·白居易《传法堂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 ”2. 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 ”茅盾《关于》:“对于人生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这也是对的。 ”3.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 《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 ”《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 ”众生虚妄的“执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 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 “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 后亦以“执著”谓固执而不知变通。 《水浒传》第22回:“我只怕雷横执著,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 ”4. 今天的“执著”指坚定不移。 如:他执著地追求着某些重要的东西。 5. 执著的正确方向就是坚定不移,不正确方向就是“傻”。 补充:一般情况下,多用于褒义。 (不包括特殊情况,如:褒词贬义)“发愿”与“执着”有何区别? 佛门之中有讲“发愿”,更有讲“执着”,那发愿做一件事与执着于一件事有何区别呢? 二者之间从字面上解释,是有相通之处的。 “愿”即是目标,当我们对于一种目标过于坚持,就成了执著,执著于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即是“愿力”。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利益大众的即是“愿力”,自私自利的即是“执著”,愿力能让我们发菩提心,成无上道;执著却让我们生死轮转,受苦无尽。 发布时间:2021-07-17 07:08:1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0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