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专修外读诵其他大乘经典,是否就违背了专修宗旨? 内容: 居士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请教一个重要问题:专修念佛的弟子,如果随力随缘于专修外读诵其他大乘经典,是否就违背了专修宗旨? 请师父方便时慈悲开示。 感恩! 宗柱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居士经常问的。 对于我们专修念佛的这些学人来说,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专修? 在专修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圆修。 要想明白专修和圆修,我们先要明白解与行的关系。 善导大师对于解行二门,有一首偈子,其中有两句是: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解门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佛说的一代时教,这些法门的大致的义理是什么。 例如大乘的八大宗派、小乘以及人天法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要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 在理论上懂得了小乘是让我们成阿罗汉的,要断见思烦恼,这不是我们的追求。 第一个我们不想成就阿罗汉,第二个,我们也做不到。 道绰大师说,“断五下除五上,无论道俗,未有其分”。 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都没有分。 五下五上就是见思烦恼。 大乘佛法,印光大师讲了律教禅密净,所谓的大乘八大宗派。 各宗各派都有它的判教。 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华严判为小、始、终、顿,圆。 不管怎么判,它都是通途的,必须在行门上,通过戒定慧,最后断烦恼证菩提,这是一路。 道绰大师对于我们学净土教理的又进行了一分判式,就是圣道与净土,圣道就是圣人根机的人学的法门。 净土,就是凡夫不能断除烦恼,依信愿念佛求生极乐,叫特别法门。 解门明白以后,就不会动摇了。 你就“行择机理双契干”,再选择一个适合修行的法门、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净土。 不管是念佛也好,还是诸行回向也罢,都属于净土门。 你选择专修,那就对了。 善导大师说专修则万修万人去。 这就是你行门已经选择好了,我以念佛作为我往生净土的方法。 那么在解门上,如果说行有余力,就是说你有时间、你有精力,年龄也不是太大,(如果七老八十了,耳聋眼花了,又不太识字,那就无所谓),也有那个能力,就可以去阅读大乘经典,这就不是行门。 所谓的行门,就是说你以为光念一句名号,这是少善根少福德,可能往生不了,于是就去读诵大乘或者去修其它的善法,这就是在行门上的杂;如果是你觉得念佛足够了,我读大乘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我往生的把握,不是为了在行门上凑往生的资粮,而是在解门上想多了解一下佛说的各大宗派:比如说念一念《法华经》,读一读《华严经》,了解一下佛的境界,一方面了解一下大乘经典的意义,另外一方面呢,自己了解了以后,也能够加深自己对于净土法门义理的了解,有何不可呀。 我们看看历代祖师大德哪个不是通宗通教。 如果光看净土的经典,很多也看不懂。 不管是《无量寿经》,还是《观经》,尤其是祖师的典籍,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引用了多少经典?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那也是引用几十部佛经。 善导大师的《四贴疏》也引用了《大品经》《金刚经》《维摩经》《涅磐经》《华严经》等。 没有这些经典的理论作为基础,要想了解甚深的净土法门的义理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懂得越多,你跟周围的人去弘法,摄受能力也越大。 因为很多学杂行杂修的,他们学的多,你比他们知道的更多,那么你就有能力去说服他们,这样对弘法是有很大方便的。 我们看祖师哪个不是通宗通教。 提啥啥不懂,就会念一句佛号的话,你能说服得了谁呀? !不要认为说我念了佛了,不敢看其它的了,一看就往生不了了,这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 解门知道的越多越好,知道的越多,我们对于净土甚深的义理了解的越透彻,信心就越坚固。 所以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 ”有禅的意思就是悟门进来了,悟门就是解门。 解门透彻了,了解了一代时教,这样再念佛的话,就犹如带角虎。 解行并进。 这就是一代出世间的祖师,很厉害。 解门行门,我们懂了以后,还有专修和圆修的区别。 专修的,例如善导大师,他是不是不看别的经典了呢? 如上所述,善导大师看其他的经典,只是在解门上,不是在行门上的。 圆修的,例如我们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 大家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的,跟善导大师一样,都是弥陀示现。 但是永明大师示现的是圆修。 圆修的意思是把自己所修的一丝一毫的善都回向极乐世界。 永明延寿大师每天白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晚上是念佛。 所有的善根普皆回向,叫万善同归。 所以永明大师就写了一本叫《万善同归集》。 那么这样的人正像第十九愿所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是非常勇猛的。 大师级的人物,我们做不到,我们能把念佛一行回向,安安全全的往生极乐世界就足够了,这是我们学不来的。 什么叫杂修呢? 你问问自己,没有进入专修之前那个状态,那就是杂修。 也就是刚开始接触净土法门,一听一句名号就能往生,自己也不敢肯定,也不敢相信任何人,觉得这句名号确实是太少了,这么简单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不敢肯定,也就是疑惑心未除。 在疑惑心没有除的情况下,就会自己看一些所谓的讲法,或者一些法师告诉了,必须要有多善根多福德,那怎么办呢? 凑吧,凑数量。 又学这又学那,这不就是杂修吗? !杂修的心态是:觉得念这句名号不够,我再去修其它的,再加上其它的东西,凑一个多善多福。 所以在行门上,你根本没有办法判别谁是专修、谁是圆修、谁是杂修。 杂修的人,他做善事,专修的人呢,难道不做善事吗? 善导大师持戒精严,大家都知道,善导大师非常精进,晚上从不睡觉,每天晚上念佛。 善导大师也布施,也持戒,也忍辱,你能说善导大师是自力吗? 你能说善道大师觉得往生靠佛不够吗? 所以善导大师肯定是专修。 专修的意思是:内心觉得往生极乐世界,靠着一句名号已经足够了。 那其它的随份随力的持戒也好,修善也好,这个只是按照自己的身份,我是一个出家人,我就应该这个样子,利于弘法。 自己断恶修善,哪怕我作为一个世间福报来修,将来肯定往生很容易,这就相当于助业。 善导大师说有正定业和助业。 正定业就是念佛。 断恶修善可以作为助业。 这个“助”,就是帮助,帮助什么? 帮助往生极乐世界。 怎么能帮助呢? 如果我平时修行的很好,我往生的时候就能预知时至、身无病苦,这不是助业嘛! 这就是有正、助的区别。 那么永明大师,那叫圆修。 万善全部回向极乐世界,这个是我们是学不来的。 从表面上看杂修也修很多,可是论其内心呢? 善导大师对往生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永明大师也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是一样的。 可是杂修的人不一样,他内心忐忐忑忑的,觉得哎呀念佛号不够啊,我得拼命地多修一些。 所以要从内心去判定。 内心是什么状态才能知道这个人是专修还是杂修。 那么提问题的这位居士,你说随缘读诵其它的大乘经典,是不是违背了专修的宗旨,那就看你自己了。 如果你觉得往生靠佛力、靠这句名号不够,还要读一些大乘经典,这就是杂修。 这就违背专修的宗旨了。 如果你觉得,往生百分之百的靠名号,千稳万当能够往生,我读诵大乘经典,是为了在解门上多了解一些,能够更加增进我的信心,这是在解门上的补充学习,这就不算违背。 解门和行门,是不交叉的,这个要知道。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1-07-16 12:22:1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0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