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是佛陀教育(净空法师) 内容: 佛教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是佛陀教育(净空法师)我们称孔子"至圣先师",也可以称佛为"至圣本师"印度人讲佛,中国人讲圣人。 佛是什么意思? 觉悟的意思。 圣是什么? 圣是明白的意思。 明白不就是觉悟吗? 觉悟不就是明白吗? 所以它是一不是二。 我们称孔子"至圣先师",我们也可以称佛为"至圣本师",意思是"根本的老师"。 这样称呼,大家就不会觉得迷惑,不会再误解儒家和佛教是宗教。 (第一集) 佛是什么意思? 佛是什么意思? (佛)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对于宇宙之间一切法无所不知的人,他觉而不迷,是个大智慧的人、大觉悟的人。 所以我们供奉佛(的)这个殿堂叫大雄宝殿,也称为大觉殿。 佛告诉我们,大智大觉是每个众生统统都有的。 《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你的智慧、你的能力(“德”是能力)、你的相好是平等的,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 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子? 一句话说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这(是)《华严经》上说的。 我们今天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你的智慧失掉了、能力丧失了。 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能力不就恢复了吗? 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所以,佛法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就是。 大乘教上告诉我们,放下执着,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妄想是无始无明,你就成佛了。 (第三百一十六集) 佛法是什么? 佛法是教育佛法是什么? 佛法是教育。 教你什么? 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看破。 彻底了解宇宙人生是怎么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就看破。 看破之后自在。 为什么自在? 你不再贪着,你就得大自在。 世间人不自在,是因为有贪瞋痴慢疑,他不自在。 你搞清楚、搞明白了,贪瞋痴慢疑全没有了,一扫而光,怎么不自在? 就得大自在,彻底放下了。 放下之后,确实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佛菩萨的境界就是自性的境界、自性性德的境界。 这些东西没学过,虽没学,他统统表现出来。 像中国古人所讲的五伦、五常,自然现前,没人教你,全都会了。 对父母会尽孝,对国家民族会尽忠,对朋友讲信用,对一切众生都有爱心,他自然出来了,没人教他,没学过,全出来。 六祖惠能大师的万德万能,他有学过吗? 没学过,没人教他过。 他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在以后正式剃度出家弘法的一生当中,所表现的,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第四百九十五集) 佛事是教学、是教育佛事,经典上说的一定要懂得,不是经忏佛事,不是超度亡灵。 佛事是教学、是教育。 佛是智慧、是觉悟。 我们求智慧的事情,求觉悟的事情,叫做佛事。 佛菩萨天天给我们上课,每天示现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那叫佛事。 他的日常生活是佛事,他的工作是佛事,他待人接物是佛事,没有一样不是佛事。 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搞错了。 “佛事者,指诸佛之教化”。 这个地方最好加个字,“正指诸佛之教化”,这叫佛事。 现在“佛事”这个名词被大家曲解。 (现在)什么叫佛事? 法会是佛事,经忏超度叫佛事。 错了! 经教里面讲的佛事是教学。 “化”是教学的成就。 用教学的方法,让接受教学的人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这叫化。 化是教学的成就,教学的目标达到了。 对于根性利的上上根人,标准是化凡成圣。 对中等根性的人,化迷为悟。 对下根人,化恶为善。 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学佛就学错了、学偏了、学邪了。 学偏是学到小乘去了,不偏是大乘。 学邪了那就跟佛法相背弃,那不是佛法,自己以为是佛法。 这个在佛门里面也很多,不少,误会,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错了。 那是学邪了,不是学偏了,比偏还严重。 偏是偏离大乘,邪是连小乘都偏离了,换句话说,错了、误会了,他根本不是在学佛。 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要不能够分辨清楚,我们学佛肯定走弯路。 弯路,先是偏,后就是邪。 最后结果? 结果到三途去了,你说冤不冤枉。 学佛学到饿鬼、畜生、地狱去了,这真叫冤枉! 所以这个地方错不得。 底下一句话,“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 佛道是什么? 成佛之道。 一切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向佛道、成佛道的事就叫做佛事。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帮助我们成佛的,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第三百五十七集) 佛事是讲经教学叫佛事,就是帮助众生觉悟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三十岁开悟,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经论里面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教学。 佛事是讲经教学叫佛事,就是帮助众生觉悟的事情。 我们用这样的解释,大家就好懂。 佛对于一切众生无量的恩德是什么? 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真的,一点都不假。 众生的苦,六道众生苦,从哪来的? 从迷来的。 因为迷,我们把许多事情看错、想错了,于是就做错,感得来的苦报。 他要是觉,不迷,他就不会想错、不会说错、不会做错,他怎么会有苦? 自然就离苦得乐。 佛法里头没有迷信,所说的全是宇宙之间的真相,给我们讲六道,给我们讲十法界,给我们讲华藏世界、讲极乐世界,给我们讲遍法界虚空界十方诸佛刹土,样样都是真实。 我们觉悟,我们明了,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工作,应该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这里面有真正的乐。 佛家讲离苦得乐,是事实,不是一句空话,真叫你离苦,真叫你得乐。 我们讲得比较现实一点,在这个世间你有生老病死苦,除这个之外你还有求不得苦,还有爱别离苦,还有怨憎会苦。 这些苦,不论贫贱富贵,统统都有。 愿不愿意受? 不愿意。 不愿意,但是离不开。 佛把这些理事因果详细给我们分析,说清楚、说明白了,我们真正觉悟,就回头了。 一觉就回头,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就会确定自己一生的方向、目标。 我们一生有正确的方向,有正确的目标,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们都是非常顺利地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里头其乐无穷! 为什么? 逐渐逐渐学会了个本事,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 这是本经里头所说的,真实智慧、真实之际、真实利益,这叫佛事。 所以佛事不是现在这个经忏,这个不是的,这两个字我们一定搞清楚。 (第三百八十二集) 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皈依三宝,这是来正式拜老师的学生从世尊一生的行谊来看,佛教就不是宗教。 世尊在学习当中,他什么宗教都学过,也可以说他的学术是集宗教之大成,集印度学术之大成,他全学了。 最后在菩提树下把所学的也都放下,这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 他这一个示范,意义非常之深,我们要能体会到。 我们要想学佛,就得学他这个方法,走他这个路子,我们会有他一样的成就。 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对于一切法平等看待,而且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所以他没有一样不通。 在教学的当中,他确实是教学、是教育,他不是宗教。 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皈依三宝,这是来正式拜老师的学生。 当年印度许多宗教徒、宗教的传教师,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佛都接受,都是弟子,一律平等。 所以佛教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譬如《地藏经》的婆罗门女,那就是婆罗门教的,那就是有宗教信仰的,她皈依佛门,没有改变宗教。 宗教是侍奉天神的,婆罗门教是大梵天,他们的教主是大梵天王,没有叫她改变宗教信仰。 到佛这里来学什么? 到佛这个地方来学定、学慧,最重要是学智慧,要遵守佛的规矩,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第五百六十三集) 佛教传到中国,建立的寺院庵堂是天天上课的学校,因此佛教是佛陀教育。 佛教传到中国,建立的寺院庵堂是天天上课的学校,因此佛教是佛陀教育。 古时候中国传统教育,儒家的教育由宰相来抓,宰相底下有个教育部,专门管这个事情,从前叫礼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 中国的政治一切为教育服务,它以教育为核心,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你才真的是赞叹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确实了不起。 佛陀教育传到中国来,谁抓? 皇帝亲自抓。 从汉明帝把佛教请到中国来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佛陀教育都是皇帝抓的。 在中国还有个道教。 皇帝下面有两个机构专门管这个,一个叫僧录司,一个叫道录司。 道录司管道教的,僧录司管佛教的。 所以道场称之为寺。 寺是什么? 寺是皇上下面一级机构,办事的机关。 你们到故宫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它跟宗教不相干。 庙是宗教,宫、观这是宗教,寺不是的。 所以佛家是寺院庵堂,这不是宗教,这是教育。 佛教从教育变成了宗教,历史不超过三百年,很近。 你想想看,乾隆、嘉庆时候还是学校,变质应该是嘉庆以后。 真正变质,我想可能是由于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清朝的冤家对头,她的出现是来灭亡大清帝国的,她是来报仇的,这(是)冤冤相报。 可是报的是私仇,我们这么多人受害,她不能不背这个罪孽。 你们私人恩怨,你叫这么多人受痛苦,这是错误的。 (第一百四十五集)  佛陀教导你什么? 教你戒定慧三学。 戒是守规矩,是伦理道德,这是做人的基础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份? 用现代人的说法,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 他提倡多元文化,他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信仰,无论信仰什么宗教,跟他学习,绝不改变宗教。 那就是说,宗教信仰跟他学习是两桩事情,没有冲突。 好像你是宗教徒,你在大学里面学习、上课不妨碍。 佛陀教导你什么? 教你戒定慧三学。 戒是守规矩,是伦理道德,这(是)做人的基础。 定是个枢纽,你能不能开悟,先要得定,定的时间久了则豁然大悟。 悟什么? 这一悟,对于整个宇宙、对于自己完全了解,要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这是一门大学问,是一门真正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的(学问),它不是搞别的。 (第五百六十五集)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四面八方去推动这个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三十岁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一天也没有放松。 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释迦牟尼佛。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它不是宗教,把佛教看作宗教,是冤枉。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分? 他是一个社会教育家,本身一生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工作者。 他教学不收学费,没有收人供养。 他吃饭,每天出去托钵。 一生没有道场,没有房子、没有土地,过的是流浪的生活,晚上树下一宿。 上课,大家都坐在地上,自己坐在比较高一点的地方。 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一天放假。 如果有放假,经典上有记载;没有放假,真正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这就明白了。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四面八方去推动这个教育。 这是什么教育? 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是福德、智慧的教育,人都求福、求慧。 所以佛称之为"两足尊"。 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念"皈依佛,两足尊"。 这个"两足尊"就是智慧跟福报满足、圆满,没有欠缺了。 学佛的人,福报没有欠缺,智慧没有欠缺,那我们就知道这佛教是什么教育。 佛弟子们向四面八方去推动,有些地方一两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六七百年就没有了,唯独在中国这一支,这个支派能够维持将近两千年。 这什么原因? 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是公元67年,2067年就满两千年。 我们要体会到,要能观察到,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我们就明白了。 除中国之外,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都把孝道疏忽了,只有中国人重视孝道,特别重视孝道。 (第四百三十五集) 现在佛教变成宗教,我们佛门弟子有罪过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现在佛教变成宗教,我们佛门弟子有罪过。 我们老师是大教育家,是大圣大贤,怎么给他从宗教挂上勾? 宗教是迷信。 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要告诉人,佛法不是宗教。 这个话不是我先说的,欧阳大师先说的。 那好像是在民国十二年,我还没出生,他在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次很有名的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做了这么个讲题。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得搞清楚。 我们学佛,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 他的教育教什么? 用一句话说,经典里面的话,“诸法实相”。 这句话解释开来,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教我们(的)是这个。 具体来讲,不外乎五大项目,这五大项目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五个项目都讲到究竟圆满,太珍贵了。 后人把他老人家的教学,这些典籍,就是当时这些教材,称为法宝,有道理! 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学,要认真地学,要把社会这些误会纠正过来,这是我们的责任、使命。 方老师一生很努力地在做,很可惜他走得太早,七十九岁走的。 当时我想,老师如果再能够多活五年,效果就非常显著,就能叫社会大众重新来思考,给佛法定位,佛法确实不是宗教。 (第八十二集)  发布时间:2019-08-20 13:49:4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8:0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