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到底是幸福还是魔障 ——人生十项所知 内容: 人生十项所知这到底是幸福,还是魔障SUMMER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生活显得一帆风顺的人,很难产生出离心,容易把生活过于理想化,天天都自鸣得意地说:“明天会更好,我将来一定会成功,我的前途永远都是光明的。 ”其实,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很多场景都会出现,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脸皱纹,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这个是光明吗? 再往后走,人都不存在了,当然更不是光明。 虽然乐观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乐观过度,到了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程度,不作任何思想准备,没有丝毫危机感,负面的作用就会日益凸显。 当遭遇自然灾害、亲人离世或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绝望至极,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 这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到,未来的前途并不是光明,人生、轮回并不幸福,世界并不完美。 之前的一帆风顺,只是因为运气使然,总有一天,人生会走下坡路,接踵而至的麻烦正在前面等着我们。 有些人因此而彻底对红尘失去了信心,选择了出家或修行的路。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出家是在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了,已经走投无路之际的选择。 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如果在人生的低谷选择了出家的路,并一直坚持下去,那对当事人来说,此时的失败和打击就成了好老师,胜过了平时天天的说教。 很多人深有体会,平时上师说成千上万次,不如一次打击刻骨铭心。 所以,亲历无常和痛苦,反而成了进步的阶梯,成了生命旅途中的重要里程碑与转折点。 痛苦给我们的教育,远远超过了一生在学校当中所受的教育。 如果想拒绝痛苦,就要去拒绝它的因,而不要去拒绝它本身。 实际上,当我们勇敢地面对痛苦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痛苦了。 如果能勇敢地面对痛苦,会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降低痛苦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在痛苦中学会认识轮回的真相,并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虽然佛教说轮回痛苦,但这种观念一点也不消极,因为我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的前提,是要了知痛苦,就像医生首先告诉我们,你有病,必须接受治疗。 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有病,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下一步的治疗,我们的病才能治愈。 积极治病,恢复健康,不但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且应该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如果病人讳疾忌医,不积极配合,等到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那才是真的很消极、很悲观了。 佛教首先让我们了解痛苦的现状,然后教给我们正确的解决方法,让我们突破、超越痛苦,哪怕是普通人,都完全有机会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人,这难道不是最积极、最乐观的人生态度吗? HELLO SUMMER仅仅从理论上知道还不够,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其训练方法,就是四加行中的轮回痛苦与四念处的修法。 具体的修法,在《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与《慧灯之光》里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能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要抓紧时间修行,不能一拖再拖,变成拖延症患者,最后一无所成。 生命不仅仅是今生的几十年,而是找不到开始,也看不见结束的漫漫长途。 生命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哪怕到了耄耋之年,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与追求。 生而为人,有思考的能力,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白白蹉跎,等到来世换了一个身体以后,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思考能力了。 我们务必抓住这次机会,扭转生命的方向,结束自己的痛苦,同时还要转变别人的人生方向,让更多的人学佛、修行、成佛,是我们来此世间的伟大使命。 SUMMER2021·May快乐是轮回的根源,应当了知贪恋它是魔幸福也可以变成魔障。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幸福是所有生命共同追求的目标,难道佛教徒一定要远离幸福,远离快乐吗? 不是这样。 前面介绍过,幸福、痛苦、金钱等等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善恶的界定,取决于心态。 普通人容易沉迷在当前的短暂幸福中,消耗着过去的福报,不懂得进一步去创造幸福的因素,更不懂得超越幸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无漏之大乐。 所谓无漏之大乐,密宗经常用“大乐”这个词,来形容佛菩萨境界中的超级快乐。 在佛的境界中,没有痛苦和幸福的分别与感受,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快乐,人类的语言无法直接表达,所以在“乐”的前面加了一个“大”字来描述。 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和“小”都是我们的分别念,而佛菩萨的快乐,已经超越了感知的范畴,人类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述。 所有人类的语言,都只是为了方便沟通而创造的工具而已。 SUMMER魔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对解脱有障碍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属于广义的魔障。 这种魔障不一定是生命,也不一定是鬼。 狭义的魔障,则专指我们平时讲的妖魔鬼怪,这种魔鬼,就是一种生命。 幸福是魔障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幸福或快乐的时候,忘乎所以,变成极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物质享受,放弃了其他的理想和目标,此时的幸福,就变成魔障了。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极端享乐主义者,最后会对物质失去信心,变得失望和绝望。 因为他们之前高估了物质的价值,当他们真正拥有的时候,才发现物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满足感。 灰心丧气之余,有些人只有靠吸毒等方式来刺激、麻痹自己,有些人最后变成了精神病人。 所以,不重视意识的提升,是非常可怕的。 快乐本身并不是魔障,是我们面对快乐的方式出了问题,快乐才变成了魔障。 若能将幸福和修行二者圆融,一边享受人类顶级的幸福,同时修持最顶级的慈悲心和智慧,此时的幸福,就不但不是魔障,反而是修行的顺缘。 当然,要让幸福和修行二者不矛盾,且能相辅相成,需要比较好的修行境界。 普通人往往会偏于物质的一端,故而将幸福变成了魔障。 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心,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 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本来不允许比丘的房间用香。 但有一位比丘打坐的时候如果没有香味,他的心就静不下来,所以佛陀就特意开许他用香。 很多出家人对此十分不解,佛陀解释说,他前世是天人,非常喜欢洁净与物质享受,只有在舒适的环境里,心才能静得下来,这是过去的习气使然。 这个例子说明,佛教的一切规矩,都是为提升心灵而设计的方案。 只要对提升心灵有帮助,外在表象都不是很重要。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感官的接受能力却有一个尺度。 如果超过了这个尺度,反而感觉不到幸福。 听从无限膨胀的欲望驱使,去寻找更多的物质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感官就会开始排斥。 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安静。 为什么许多城市里面的人喜欢到乡下去,就是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安静。 佛陀的方法,就可以化解欲望与感官的矛盾。 发布时间:2021-05-05 07:30: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1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