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孔雀经学习笔记21——孔雀经中的龙(龙年说龙) 内容: 孔雀经中的龙《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用了较大的篇幅讲述龙王。 分别是在经文的卷上和卷中。 在卷上描述有约四十位大龙王,在卷下描述有一百七十七位大龙王。 这其中每一位龙王都是有名有姓,采取了实名制的。 而且每一位龙王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孔雀经文里讲述有名有姓的龙王数量,在佛教经典中当首屈一指。 在佛教经典里,龙王则是龙属之王。 龙王梵语那伽罗惹(NA GA RA JAH)。 龙属于八部众之一,有神力,能变化云雨。 佛法中有卵、湿、胎、化等四生龙。 卵生金翅鸟,能食卵生龙。 胎生鸟能食卵二龙。 湿生者能食三。 化生者具能食四也。 佛教经典中的龙,不但有变化云雨的功夫,而且有护持佛法,护佑众生之法力。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对龙的形象作了具体描述:“其形如蛇,作雷电之势。 身金色,系如意宝。 三昧焰起四足蹴蹋之形,背张竖七金刚利针,额生一支玉角。 缠绕剑上画阿字。 兼用观心一一分明。 若作人相者,面目喜怒,遍身甲胄,犹如毗噜博叉王。 左托腰把索,右臂屈肘向上执剑,顶上置龙王蟠。 立金刚山”。 《海龙王经》说,佛在灵鹫山说法时,海龙王率众来听法,生欢喜心,礼请佛至海底龙宫。 佛坐狮子座上,宣说妙法,化导龙众。 在《佛母大孔雀明王经》里提到的难陀龙王和优波难陀龙王,佛陀初降生的时候,难陀龙王和优波难陀龙王,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有说:“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机上。 释提桓因手执宝盖。 大梵天王又持白拂。 侍立左右。 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 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在佛教经典里的其他经文中,也有不少描述实名制的大龙王。 特别是在孔雀经里最多就写入了一百八十大龙王。 例如在《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中出现了四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里是五大龙王;《大金色孔雀王咒经》是八大龙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则描述了十大龙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则是十一龙王;《佛说灌顶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上品经》卷第九则描述了一百六十一诸龙王;《佛说孔雀王咒经》则记载了一百六十二大龙王;《佛说大孔雀咒王经》则描述了一百八十大龙王。 在佛典里,不具名的龙王那就更多了。 例如在《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就有:“时有十万亿佛现。 如是诸佛一一毛孔出十万亿菩萨。 一一菩萨毛孔各出十万亿龙王。 一一龙王毛孔各出十万亿龙女”。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二. 分别名品第八有说:“无焚龙王与七万二千诸龙俱”。 “如是此类六万龙王皆供养佛”。 “八万四千龙王诸后”。 “海龙王眷属万三千龙”。 “佛告舍利弗。 是万三千龙。 迦叶佛时皆作沙门”。 佛教经典中的这些大龙王,皆已见佛。 依佛陀的指引而得入正道,皈依佛、法、僧。 皆受菩萨戒,住大宝宫。 是强有力的护法神团体。 在我国对龙的认识起源更早些。 广雅云,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飞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 白虎通云,鳞虫二百六十六,而龙为之长。 春宫为青龙,夏宫为赤龙,秋宫为白龙,冬宫为黑龙,中央宫为黄龙。 说文解字注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历朝历代对龙都有一种嗜好。 因为龙是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龙主宰着天气的变化,主宰着农业收成的丰欠。 龙的形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例如之后的九头龙、三头龙、独角龙、多角龙、三爪龙、五爪龙等。 经文中龙王的名字在以后发展的历史里逐渐被中化。 我们在以后文学作品里看到的龙王基本上都是以中土文化命名的。 例如,东海龙王、东岳龙王、东湖龙王等。 在道教的孔雀经中还出现了南海普陀大龙王、鄱阳湖水帝大龙王、汉中水帝大龙王、扬子江水帝大龙王、长江水帝大龙王、魏国中大龙王、齐国中大龙王、鲁国中大龙王等等。 龙的文化已经渗入东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中,龙的文化逐渐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文:老 杜 发布时间:2021-04-15 10:16:1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1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