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孔雀经学习笔记15——佛陀诠释的王舍城 内容: 佛陀诠释的王舍城王舍城的名字出自《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大圣金刚手,住居王舍城”;“ 薄俱罗药叉,住于王舍城”;“ 金毗罗药叉,住于王舍城” 等。 王舍城是古印度的一座城市。 因为释迦摩尼佛在此城的竹林精舍修行布道,王舍城因之而远近闻名。 用现在的话说,王舍城的名字成了佛教的弘法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代名词。 在佛经里引注有王舍城名字的章节尤显颇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注:“王舍城”或云“上茅城”。 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国。 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 佛陀对王舍城的诠释,记录在后赵天竺僧佛图澄译《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其中“王舍城论第三十五”云:“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王舍城。 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五欲喻五道井坑;见闻觉知,喻住国四相,同佐性王。 一体家邦。 性王一出,坐于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国政。 若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行道,死者无怨。 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墙坚固,六门警慎,六贼不起。 在内六臣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王大平。 若性王无道,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门不关,六贼乱起,攻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泊,便受沉沦。 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 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王君民,同乐太平。 故名王舍城也”。 佛陀说的:“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 言简意赅,句句妙音。 见者闻者,均能从中悟出妙机,拨除障迷,是能成就无量众生。 此亦修身养性之法宝。 佛陀以此而云:“若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行道”,则“内外如一,性王大平”,“性王君民,同乐太平”。 是为转大法轮,得正法。 此则建邦兴国安家之根本也。 王舍城,印度之古城,佛陀之经喻也。 文:老 杜 发布时间:2021-03-31 18:02:5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1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