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种善与不善 内容:   小乘,尤其是经部认为,善法有胜义善等四种。 它们到底指什么呢? 第一种,解脱是胜义善,因为它远离了一切痛苦,最为安乐之故,就像人本身无病就称安乐一样。 没有疾病,就是大安乐,这是比喻。 第二种,三根本善不贪、不嗔、不痴以及知惭有愧为本性善。 按小乘有部的观点,不贪、不嗔、不痴,是能对治违品、不善业的三种心所。 不贪,石头、柱子也是不贪的,但并非心所。 知惭有愧,即在三宝面前有恭敬心,想起罪业的果报有畏惧心。 二者都是本性善,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无法积累善根? 因为没有知惭有愧,也许有一点但并不强烈。 知惭有愧为什么是本性善? 因为它们不观待他法本身即是善法,就像对症之药一般,能治病,能遣除痛苦。 第三种,与此等善相应的所有心与心所是相应善,因为相应善法而立为善之故,如同与对症之药配合的饮料一样。 好比药水,水本身不能治病,跟药配在一起才能治病,这些心和心所是相应善。 第四种,这些善法以发心引出的身语之举止言谈等是等起善。 都是要观待心,观待动机的。 以发心是善法而安立为善之故,就像与对症之药配合的饮料中出的乳汁一样。 与上述这些善业相反的是不善业,也有四种。 轮回是胜义不善,因为被痛苦所缚最不快乐。 所以轮回之中无有安乐,被烦恼、业力束缚。 贪嗔痴三根本不善与无惭无愧是本性不善。 原因是不观待他法本身为不善法,如不对症之药,如毒药一样。 与此等不善相应的所有心与心所是相应不善。 以相应不善而立为不善法之故,如与不对症之药配合的饮料一样。 以这些不善发心引起的身语之业为等起不善。 以发心不善而立为不善之故,如与不对症之药配合的饮料中出的乳汁一样。 ——摘自《俱舍论》讲记33 发布时间:2021-03-26 12:08:0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1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