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孔雀明王的足迹3——建水指林寺 内容: 指林寺里的壁画代军生指林寺在建水县城西门内,始建于元成宗元贞三年(公元1297年)。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较大规模重建,清代复有修葺。 指林寺是滇南较早的寺院。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修指林禅寺碑记》云:指林“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 ”《建水州志》云:“相传宋末人见一鹿,因率众迹之。 俄一异人出指其林曰,‘鹿处此山久矣,无庸追捕。 ’言毕不见,众惊以为神,因立祠祀之。 ”因“逐鹿指林”的故事而得 “指林寺”之名也。 指林寺历来规模宏大,原有牌坊、山门殿、大殿、经阁、左右寮房以及二塔。 现仅存牌坊和大殿。 1998年,筹得巨资重修了指林寺大殿。 重修大殿时,在殿内距地面约3. 5至4米高的墙上,发现有三幅用厚厚的沙灰覆盖着的壁画。 县文管专家随工清理,小心剥离,显露出三幅佛教壁画。 这就是在大殿正后墙上的《供养礼佛图》;左面墙上的《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右面墙上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 三幅壁画均是长2.45米,宽1.7米。 专家介绍成画于明永乐年间。 正面的《供养礼佛图》和右面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由县文物专家整体打包搬家,择地保管了。 只有《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仍然留在大殿的左面墙上。 现留在墙上的图右上有提名:“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 ”左上有落款:“奉为法界有情□敬造。 ”图中绘有正观音,其余分布在左右。 每个观音均有头光,每个观音上方都有字框,字迹已经看不清了,或是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显神通力,以三十三现身度化众生的故事。 图中除三十二观音外,还有众多情节人物,男女老少,有文有武,大小不一,按空间分布。 图中绘有高山大川,森林河流,廊台围栏。 祥云处处围绕。 在正观音下方绘有正在舞动的药叉大将等。 这是一幅竣工的彩色图画,只是时间太久了,已经无法完全看清图上所画的内容了。 《孔雀明王经变》图是取自密教《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之内容。 该图搬家后保存较好,图画线条清晰可见。 孔雀神态生动,两腿直立,左右分开,明显看到脚趾前二后一。 似踩在云上。 只看到部分孔雀尾。 背上驮莲花座。 孔雀明王结跏趺坐於上,一面两臂,菩萨形,慈悲相,脖子有三佛纹。 头带宝冠。 宝冠上有飘带,潇洒的飘动在两耳旁。 双耳挂有宝饰耳环。 两臂弯曲下垂,两臂弯曲下垂,反手背向下相着,置腹前(似定印)。 有举身光。 圆形头光,椭圆形身光。 无火焰。 顶有圆形华盖,上饰有宝珠、璎珞、飘带等。 身着覆裙衲衣,天衣通肩,飘带舞动。 (身披飘带已着色,身外飘带没有着色。)宽大袖口沿双腿侧耷下。 头带的宝冠和天衣覆裙均已经着色。 胸前有饰华,并挂有宝珠璎珞装饰。 孔雀明王有两菩萨左右协同。 有圆形头光,椭圆形身光。 无火焰。 和孔雀明王像等大小。 左图菩萨施无畏印。 右图菩萨施与愿印。 两菩萨坐莲花座,座下是高台须弥座,束腰处画有连文图案。 孔雀两旁有两胁持,双腿分开直立,比丘像,有背光,着袈裟下垂遮脚面。 双手合十置胸前。 袖口宽大垂下。 两胁持高度略低于孔雀。 胁持头顶和菩萨之莲花座在同一高度。 左上云间有五人,右上云间也有五人,衣袍宽袖,拱手直立。 图的左右两下角有两大人物群,约20多人,天、人、神、鬼均有,文武齐备。 该图上无题字下无落款。 除孔雀明王已经着色外,其余均是线描素稿。 由此推断此画稿尚未完工。 依照大殿内三幅壁画的位置判断,即正面是《供养礼佛图》,左面是《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右面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 这是北传佛教在指林寺的印记。 也是显密圆融的例证。 不然,密教之孔雀明王、观音菩萨怎么会在指林之禅院呢。 唐以后,密教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渐走出宫廷围墙,在民间广为流传。 佛教寺院熟读“孔雀经咒”,熟读“大悲咒”,民间红白诸事皆诵之。 孔雀明王和观音的画像在民间流行,摩崖石刻多见于孔雀明王和观音菩萨。 单行印刷的孔雀经和大悲咒有很多都绘有孔雀经变图和观音菩萨的故事。 供奉释迦牟尼佛,供奉观音菩萨,供奉孔雀明王成为显密同修之见证。 崇奉孔雀明王和孔雀咒,崇奉观音菩萨和大悲咒,使其在民间的发展势力渐行渐广,渐入显教日常内容。 “孔雀咒”和“大悲咒”可以说已经成为在华土民间影响最广的二部密教经典。 重庆大足大佛湾石刻(南宋),就是以孔雀明王和千手观音这两大密宗本尊,和居中的卧佛,组成了大佛湾佛像群。 云南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壁画(明),就是左供奉孔雀明王,右供奉观音菩萨,中供奉佛陀。 陕西榆林万佛楼有清末民初石碑,记载了万佛楼在当时楼殿里供奉的是孔雀明王、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 建水县有古寺庙近百所,有近半数都在城区。 自古就有七寺十庙之说。 有记载明朝时曾设僧纲司于指林寺,专管临安府治内十五寺二庵僧尼佛教事务。 足见指林寺已成为这一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 这些珍贵的遗迹多方见证了唐以后,特别是两宋以后,佛教显密融合、诸宗相互掺和并逐渐从北向南传播的历史,亦是滇南佛教发展的重要实证。 指林寺的壁画也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偌大的一个殿堂,空间充足,为什么壁画要画在离地面近四米高的地方? 那四米以下为什么没有绘画的痕迹? 为什么《孔雀明王经变》图没有完工?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古老的指林寺,宏大的文庙,壮观的朝阳楼,奇特的文笔塔,使神秘的红河建水声名远扬,慕名者络绎不绝。 ( 《供养礼佛图》笔者没有瞻仰。 其保养非常好。 建水文管所功德无量。)2009年10月 发布时间:2021-03-24 19:35:3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