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改正错处,当小心翼翼 | 稻秆经系列 · 190 内容: 改正错处,当小心翼翼  A story about you  这个地方《稻秆经》的原文有问题,《稻秆经》的这个问题不是翻译的问题,后来藏文的佛经也经常有这样子的问题。 最早的时候,佛经都是手抄本,手抄的时候或者是后来刻经的时候出的一些错误。 我查了好几个《佛说稻秆经》的版本都是这样子,这地方有个顺序,还有点错。 但是我们现在要改这些佛经的有些错字,还是要小心翼翼,不然的话,会说各种各样的话。 小心当然是对的,应该要谨慎一点,这个没错。 但是有问题还是要说出来。 这地方怎么不对呢? “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比如说行善,行善了以后,这个善就产生下一世的果,比如说投生到天界的意识,这个没有错,善有善报。 “无明缘行”,然后讲“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 这个不对了,不是这样子。 后面又讲“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 这个都不对,这些都不是这样子。 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顺序有错,这样子理解不对,我们现在在文字上看都已经不对了。 首先应该是这样。 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此是无明缘行。 这个中间,“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然后“此是无明缘行”提到前面。 因为有了无明,然后就有福行、罪行、不动行;因为有了无明,就会造罪行善,然后修四禅八定,所以就是从无明产生了行,“此是无明缘行”是这样子。 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 后面的“此则名为”就加在这个后面,“此则名为行缘识”,这个已经很清楚了。 上面讲有福行就是行善,就会产生行善的意识,投生到人间或天人。 “从行罪”,如果是造罪,就产生造罪的罪行识,就投生到地狱饿鬼这样子的地方。 如果造了不动业的话,就产生不动识,不动识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意识,这个叫作什么呢? 这就叫作“此则名为行缘识”。 这样子才能够讲得通。 然后在这个地方又漏了几句话,这里面应该应该加几个字。 这完了以后应该说,与识俱生非色,四蕴及色,此则名为识缘名色。 前面也讲过了,“与”就是跟我们的意识俱生,跟它一起的五蕴当中的四个,“非色”,非色就是不是色,五蕴当中有一个是色——就是物质,除了物质以外的受想行识,就这四个。 “四蕴及色”,色就是怀胎时候的这个身体,这个加在后面,然后叫作“此则名为识缘名色”。 这样子就通了。 这个地方你们可以看一下,网上有太虚大师的讲记,太虚大师他也说了这个地方有点不顺,他调整了一些,但是他调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他发现了这地方有点不对,但他顺序没有调好。 还有这个后面需要加的东西,他不知道要加这句话,为什么呢? 我跟藏文的《稻秆经》对照了以后,藏文《稻秆经》里面就是我刚才讲的那样子,那样子就讲得通,是这样子的。 发布时间:2021-03-02 07:30: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2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