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刚刚,裸捐880万的"布衣院士"走了!从香港富二代到家徒四壁的大学校长,他的一生感动中国! 内容: 点击"天祥宝光园"关注我们天祥宝光园公众号:txpt123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人际关系、冥想、内观、觉悟、职场、风水、改运、运势。 关注人数突破数十万的大型公众平台 ! 转载自 微信号 北洋之家微信ID:bypm2016 原作者:北洋君 8月12日凌晨4时41分,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卢永根,他本是一个香港富家子弟,却跑到内地大学学农业,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更是院士,却极尽节约、家徒四壁! 在2017年,87岁的他患上癌症,却不顾被癌症折磨得孱弱的身体,在老伴儿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入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 接下来,卢老的一个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泪流满面! 他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十多个存折,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当了一辈子老校长的卢永根,要将一辈子一分一厘攒下的  880万9446元整  全部赠给华南农业大学,同时,他跟妻子一起签下一份协议,两人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2018年3月,已经是癌症晚期的卢永根在病床上,接受了“感动中国”的奖杯。 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01衣食无忧的香港富二代选择成为地下党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父亲是一家英国律师行的高级职员,他在家中排行老四,自小生活条件优渥,是一个衣食无忧的“香港富二代”。 卢永根(左一)与父亲和大哥在香港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 年幼的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更目睹了日军的凶残……当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年少的卢永根深切地感知到:没有强的国,何来强的家? 唯有读书,才能救国! 他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愿接受英式教育,而是选择到坚持爱国教育的香港培侨中学学习,在学校,卢永根瞒着父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是身份保密的地下党! 香港培侨中学 校门、校舍一角在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巨贾大亨南下跑到香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为得到一个“香港人”的身份。 当时,19岁的卢永根本可以留在香港富裕的家庭里,踏踏实实地当他的公子哥,他却抛弃了别人求而不得的身份,毅然奔赴内地。 卢永根与同学在岭南大学校门合影他告别了父母兄妹,告别了香港身份,作为地下党奔赴广州,成为岭南大学农学院的学生。 1950年,卢永根(左)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假如那么一天到来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饭吃,我们的生活啊,就是诗境。 我们的语言啊,就是音乐。 ”这是卢永根写的一首小诗,华南农学院里,他关心民生的疾苦,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02这个学生不简单鼓励68岁导师入党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的学生。 卢永根(前排左一)在校期间在华南农学院,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丁颖。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丁颖教授就是水稻育种领域的大家! 在丁颖的影响下,卢永根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卢永根(后排左四)在校期间丁颖年长卢永根40多岁,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但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入党,这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反响。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考察水稻上世纪60年代,卢永根还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跑到山间田野去搞研究。 他淡泊明志,最崇尚吃苦精神。 卢永根带领学生,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 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 这些种子成为日后育种工作最宝贵的资源。 卢永根与学生一起采集野生稻2001年,已经70多岁的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 他立即动身前往。 山上本无路,还布满荆棘,可他愣是拖着垂垂老矣的身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 后来学生们劝不住,只好架着他到了现场。 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见到野生稻很开心卢永根一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提出了“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 199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培养更高产、高质的水稻品种,他奉献了一生。 我们吃过的米饭中,也许就有卢永根的贡献。 若不是因为患上癌症,卢永根绝对舍不得离开科研第一线,他的学生回忆说:“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 ”NO. 3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 在美期间,在探望已经病重的母亲,在美国生活的亲人们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现在的祖国正需要我。 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一上任他就大刀阔斧改革。 他顶住巨大压力,破格晋升提拔优秀青年教师,人事改革力度之大,曾轰动全国! 当时,五个年轻人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打破了大学里论资排辈的风气。 为了人才,他更不怕得罪人。 评选珠江学者时,有人认为年轻学者刚回国不够格,卢永根反问:“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已是爱国表现,哪能以回国时间长短论成败? ”这是怎样的魄力和胸襟? 当时回国收入低,科研条件差,连实验台都是水泥砌的。 为了广纳人才回国,卢永根就一封封信写给海外学者,很多学者都被他感动! 这又是怎样的气度与执着? 1994年,《南方日报》刊载了卢永根写给女婿的一封信。 信中,他实实在在地写道: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 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这更是怎样的谆谆教诲和期盼? 当校长期间,卢永根常把这四句话挂在嘴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在校长任上,他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作为专家学者也是如此,他不图虚名不图利。 从2004年开始,不愿当“挂名博导”的他主动停招学生,改为协助自己的学生辈带研究生。 正是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 NO. 4比葛朗台还抠门的他硬是攒了880万2017年3月14日下午,已经是87岁高龄卢永根,不顾被癌症折磨得孱弱的身体,在老伴儿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入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 卢永根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十多个存折,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在银行柜台前,每一笔转账都需要他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 他随身带着尿壶,拖着孱弱的病躯,坚持了近两个小时,才将存在建设银行的近20笔存款约 693万元 转入华南农大的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 之后,他和夫人又前往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将剩下的所有积蓄都转出来,在学校同事和工作人员和劝说下,才又带回了一本活期……卢永根院士在银行,手里的牛皮纸信封里装着存折当了一辈子老校长的卢永根,  将880万9446元整  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奖励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用来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学校讲座……为了攒下这笔钱,卢永根老两口不容易,从存款记录上看得出,这十多个存折上的一笔又一笔存款,是他们一年年、一块块攒下的。 此情此景,在场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红了眼眶……2017年年初,卢永根鼻子突然出血,确诊患癌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便与夫人徐雪宾商量:这十多个折子上的钱,不留给自己,也不留给女儿,都捐了,捐给华南农大! 徐雪宾教授当时就回答:你跟我想的一样! 卢永根夫妇都是大学教授,他本人还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但他和老伴一生只有一套房子,直到80多岁,他们还得爬五楼上下。 可当人们去了这位大学校长的家里,都不禁傻眼了、惊呆了! 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谁也没想到,这位业界泰斗、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家里摆设竟然如此简陋,一屋子全是旧家具,破旧木沙发,老式电视,还有几张椅子破了,居然是用铁丝绑了又绑。 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满是书本文献的书桌上,一个用得发暗的台灯和一部发黄的白色座机,就连收音机也是用了十几年,坏了不舍得扔,修了再修……在整理卢永根的照片时,偶然发现的细节让北洋君泪目,在卢永根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照片里,他竟穿着同一件绿色毛衣……他穿着它做实验,穿着它谈笑风生……捐出巨款的那一天,尽管已经被癌症折磨得憔悴瘦弱,他仍穿着这件绿色毛衣……华农的很多教师都曾经目睹,卢永根常挎着一个简单的购物袋,步行前往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他们夫妇两人从来没有请过保姆,都是自己在家中做饭。 后来因为年纪增大,行动不太方便,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去食堂吃饭。 两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拥挤的人群中,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 或者拿一个半旧饭盒,拼个一荤一素的菜再加二两米饭,卢永根会把饭吃到一颗米都不剩,然后,再给老伴儿打包一份回去!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最看不惯的就是浪费粮食。 他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而在近乎“小气”的节约背后,卢永根却对教育,豪掷千金,出手阔绰。 除了2017年捐赠的880万元,早在2015年,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来的两间价值100多万的商铺,捐赠给了罗洞小学。 面对全校师生,卢永根勉励家乡的孩子们:“一定要认真读书、刻苦读书、努力读书! 一个国家强大了,我们作为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才更自豪! ”卢永根和老伴对自己吝啬到近乎苛刻,80多岁的两人常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回趟老家也是从大学门口倒几趟公交,再坐颠簸的长途车……可攒了一辈子的880万和两间祖宅,老两口眼睛眨都不眨,说捐就捐了! 试想,一个身患绝症的人还有880万巨款,应该会怎么花? 留下这笔钱治病? 干脆世界旅行都花掉? 留给自己的子女? 无论怎么支配都无可厚非! 卢永根夫妇与女儿的合影但卢永根,这位已经为党、为国家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老院士,却说:“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为最后的贡献。 ”这880万是最后的贡献吗? 不,远远不是! 卢永根夫妇两人都办理了 遗体捐赠卡,他们希望自己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活着的时候,他们已经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全部,即使死了,他们也要将自己的遗体作为对这个国家最后最后的贡献! NO. 5老卢,这是你的奖杯! 因为2018年感动中国,我们才终于知道,在中国的南粤,有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字,有这样一位名叫卢永根的老人! 由于身体太过虚弱,卢永根未能亲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现场,节目组专程到病房为他颁发了奖杯。 他躺在病床上,回忆起1949年,只有19岁的他入党时的场景:“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些还记得! ”他说:中国人是守诺的,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 老伴儿把“感动中国”,这个沉甸甸的奖杯举给卢永根看,有些哽咽地说:老卢,这是你的奖杯! 卢永根感动了中国,但他这一辈子为国家所奉献的这一切,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所慷慨捐赠的千万家产,一定不是为了去感动谁! 华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35年前,他就给出了答案! 在1984年的一个夜晚,年轻的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卢永根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 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 卢永根动情地对学生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35年后的今天,卢永根用他对祖国的爱,用那团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爱国之火,一丝一毫都不予保留地把自己燃烧至烬……“布衣院士”卢永根虽然已经离开,可这位伟大的中国大学校长,用70年的忠诚担当,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不忘初心,他一生为国家为民族毫无保留的奋斗和奉献,值得我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卢老,一路走好! —THE END—来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微刊! 有温度,更有态度! 欢迎订阅~  发布时间:2019-08-15 03:41:3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8:0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