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的意义和基本条件 内容: 按:禅为思惟修,禅波罗蜜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思惟修,既有世间禅定中的四禅,也包括出世间禅法。 广义的禅定也包括共世间学的种种定,但禅之为禅波罗蜜,是因为它被摄入佛教诸乘的出世间学之整体中,可以由定增上智慧,最终导向解脱和觉悟。 禅定对于菩萨行者有重要意义,没有禅定便不能生起智慧,“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盘利益众生。 此常乐涅盘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 那种主张真正的菩萨行要“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专注利他的看法,是把菩萨修禅定和利他对立起来,矫枉过正,违背了佛法学修的基本次第,“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 ”实属曲解佛经,违背大乘佛法的基本道理的纸上空谈。 概而言之,禅定是身心超越欲界的生命状态而达于色界天人的生命状态,就需要消减欲界的五欲六尘,除五盖,修欲、胜解等五法,概而言之,要修行禅定,必须要“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 ”如果这些必要条件达不到,标榜禅定功夫的,属于妄语。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一 菩萨行者为什么要修禅定? 【经】“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蜜。 ”【论】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 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 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 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 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 此乐无常,还复受苦。 ”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盘利益众生。 此常乐涅盘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譬如然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 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 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 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 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 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 禅定名摄诸乱心。 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 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 如偈说:“禅为守智藏, 功德之福田;禅为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余, 涅盘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觉观风散心, 禅定能灭之。 ”复次,禅定难得,行者一心专求不废,乃当得之;诸天及神仙犹尚不能得,何况凡夫懈怠心者! 如佛在尼拘卢树下坐禅,魔王三女说偈问言:“独坐林树间, 六根常寂默,有若失重宝, 无援愁苦毒。 容颜世无比, 而常闭目坐,我等心有疑, 何求而在此?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得涅盘味, 不乐处染爱;内外贼已除, 汝父亦灭退。 我得甘露味, 安乐坐林间;恩爱之众生, 为之起慈心。 ”是时三女心生惭愧而自说言:“此人离欲,不可动也。 ”即灭去不现。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 二 什么是呵五欲? 云何却五事? 当呵责五欲。 哀哉众生! 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 五欲无益,如狗咬骨。 五欲增诤,如鸟竞肉。 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 五欲害人,如践恶蛇。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 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譬如愚人贪着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 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 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 如说:有一优婆塞,与众估客远出治生。 是时寒雪,夜行失伴,在一石窟中住。 时山神变为一女来欲试之,说此偈言:“白雪覆山地, 鸟兽皆隐藏;我独无所恃, 惟愿见愍伤! ”优婆塞两手掩耳而答偈言:“无羞弊恶人, 说此不净言,水漂火烧去, 不欲闻汝声! 有妇心不欲, 何况造邪淫? 诸欲乐甚浅, 大苦患甚深。 诸欲得无厌, 失之为大苦;未得愿欲得, 得之为所恼。 诸欲乐甚少, 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 如蛾赴灯火! ”山神闻此偈已,即擎此人送至伴中。 是为智者呵欲不可着。 五欲者,名为妙色、声、香、味、触;欲求禅定,皆应弃之。 云何弃色? 观色之患,若人着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 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 若人染着妙色、美味,亦复如是。 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 何以知之? 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怒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 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 云何呵声? 声相不停,暂闻即灭。 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着。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 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着。 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 云何呵香? 人谓着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 如一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与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 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至时,与绳床俱入龙宫。 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 ”师言:“不觉。 ”沙弥得饭食之,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着,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 ”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 ”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 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 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 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 ”时,师将诸众僧,就池观之。 如是因缘,由着香故。 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其心悦乐,过而心爱。 池神语之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净坐处而偷我香? 以着香故,诸结使卧者皆起。 ”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花,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花,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言偷我香! ”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 汝是禅行好人而着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 譬如白叠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 云何呵味? 当自觉悟:“我但以贪着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食法,嗜心坚着,堕不净虫中。 ”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着,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 莫伤此爱酪沙弥! ”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 ”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 ”师得酪分,虫在中来。 师言:“爱酪人! 汝何以来? ”即以酪与之。 复次,如一国,王名月分。 王有太子,爱着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 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争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其非常,即送与王。 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 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着,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 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 ”太子啼哭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 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夺得果送,日日如是。 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者。 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 着味如是,有失身之苦。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着味欲。 云何呵触? 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 何以故? 余四情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着,此着难离。 何以知之? 如人着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着,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 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焰火。 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 此触名为大黑闇处,危难之险道也。 复次,如《罗睺罗母本生经》中说: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劬毗耶,二名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 劬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 耶输陀罗以菩萨出家夜,自觉妊身。 菩萨出家六年苦行,耶输陀罗亦六年怀妊不产。 诸释诘之:“菩萨出家,何由有此? ”耶输陀罗言:“我无他罪,我所怀子,实是太子体胤。 ”诸释言:“何以久而不产? ”答言:“非我所知! ”诸释集议闻王,欲如法治罪。 劬毗耶白王:“愿宽恕之! 我常与耶输陀罗共住,我为其证,知其无罪。 待其子生,知似父不,治之无晚! ”王即宽置。 佛六年苦行既满,初成佛时,其夜生罗睺罗。 王见其似父,爱乐忘忧。 语群臣言:“我儿虽去,今得其子,与儿在无异! ”耶输陀罗虽免罪黜,恶声满国。 耶输陀罗欲除恶名,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婆度诸释子。 时,净饭王及耶输陀罗,常请佛入宫食。 是时耶输陀罗,持一钵百味欢喜丸,与罗睺罗,令持上佛。 是时佛以神力变五百阿罗汉,皆如佛身,无有别异。 罗睺罗以七岁身,持欢喜丸径至佛前,奉进世尊。 是时佛摄神力,诸比丘身复如故,皆空钵而坐,唯佛钵中盛满欢喜丸。 耶输陀罗即白王言:“以此证验,我无罪也! ”耶输陀罗即问佛言:“我有何因缘,怀妊六年? ”佛言:“汝子罗睺罗,过去久远世时,曾作国王。 时有一五通仙人来入王国,语王言:‘王法治贼,请治我罪! ’王言:‘汝有何罪? ’答言:‘我入王国,犯不与取,辄饮王水,用王杨枝! ’王言:‘我以相与,何罪之有? 我初登王位,皆以水及杨枝施于一切! ’仙人言:‘王虽已施,我心疑悔,罪不除也! 愿今见治,无令后罪。 ’王言:‘若必欲尔,小停,待我入还! ’王入宫中,六日不出。 此仙人在王园中,六日饥渴。 仙人思惟:‘此王正以此治我。 ’王过六日而出,辞谢仙人:‘我便相忘,莫见咎也! ’以是因缘故,受五百世三恶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 ”以是证故,耶输陀罗无有罪也。 是时,世尊食已出去,耶输陀罗心生悔恨:“如此好人,世所希有,我得遭遇,而今永失! ”世尊坐时,谛视不眴;世尊出时,寻后观之,远没乃止。 心大懊恨,每一思至,躄地气绝;傍人以水洒之,乃得苏息。 常独思惟:“天下谁能善为咒术,能转其心令复本意,欢乐如初? ”即以七宝名珠,着金盘上,以持募人。 有一梵志应之,言:“我能咒之,令其意转;当作百味欢喜丸,以药草和之,以咒语禁之,其心便转,必来无疑! ”耶输陀罗受其教法,遣人请佛:“愿与圣众,俱屈威神! ”佛入王宫,耶输陀罗即遣百味欢喜丸,着佛钵中。 佛既食之,耶输陀罗冀想如愿,欢娱如初。 佛食无异,心目澄静。 耶输陀罗言:“今不动者,药力未行故耳,药势发时,必如我愿! ”佛饭食讫,而咒愿已,从座起去。 耶输陀罗冀药力晡时日入当发,必还宫中。 佛食如常,身心无异。 诸比丘明日食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具闻此事,增益恭敬——佛力无量,神心难测,不可思议! 耶输陀罗药欢喜丸,其力甚大,而世尊食之,身心无异。 诸比丘食已出城,以是事具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此耶输陀罗,非但今世以欢喜丸惑我,乃往过去世时,亦以欢喜丸惑我!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本生因缘:过去久远世时,婆罗㮈国山中有仙人。 以仲春之月,于澡盘中小便,见鹿麚麀合会,淫心即动,精流盘中。 麀鹿饮之,即时有娠。 满月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 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 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 仙人出时,见此鹿子,自念本缘,知是己儿,取已养育。 及其年大,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 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即得五神通。 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鍕持,又伤其足;便大瞋恚,以鍕持盛水,咒令不雨。 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 不雨故,五谷、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无复生路。 婆罗㮈国王忧愁懊恼,命诸大官集议雨事。 明者议言:“我曾传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伤足,瞋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堕”。 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 ”王即开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属我为民者,当与分国半治。 ”是婆罗㮈国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无双,来应王募,问诸人言:“此是人、非人? ”众人言:“是人耳! 仙人所生。 ”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坏之。 ”作是语已,取金盘盛好宝物,语国王言:“我当骑此仙人项来! ”淫女即时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 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皆以众药和之,以众彩画之令似杂果;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 服树皮,衣草衣,行林树间,以像仙人;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 一角仙人游行见之,诸女皆出迎逆,好华好香供养仙人,仙人大喜。 诸女皆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蓐,与好净酒以为净水,与欢喜丸以为果蓏。 食饮饱已,语诸女言:“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 ”诸女言:“我以一心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好果、好水。 ”仙人问诸女:“汝何以故肤色肥盛? ”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故肥盛如此! ”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间住? ”答曰:“亦可住耳! ”女言:“可共澡洗! ”即亦可之。 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便复与诸美女更互相洗,欲心转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 七日七夜令得欢喜饮食,七日已后酒果皆尽,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尽! 今当共行,去此不远,有可得处。 ”仙人言:“随意! ”即便共出,媱女知去城不远,女便在道中卧。 言:“我极,不能复行! ”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项汝去! ”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观我智能。 ”王敕严驾,出而观之。 问言:“何由得尔? ”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无所复能。 ”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足五所欲,拜为大臣。 住城少日,身转羸瘦;念禅定心乐,厌此世欲。 王问仙人:“汝何不乐? 身转羸瘦? ”仙人答王:“我虽得五欲,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不能去心。 ”王自思惟:“若我强违其志,违志为苦,苦极则死。 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当复何缘强夺其志? ”即发遣之。 既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 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淫女者,耶输陀罗是。 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 ”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 如是种种因缘,是名呵细滑欲。 如是呵五欲。 三 如何除五盖? 除五盖者。 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所以者何? 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贪欲,无由近道。 如除欲盖偈所说:“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着铠持刀杖, 见敌而退走;如是怯弱人, 举世所轻笑。 比丘为乞士, 除发着袈裟;五情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贵人, 盛服以严身;而行乞衣食, 取笑于众人。 比丘除饰好, 毁形以摄心;而更求欲乐, 取笑亦如是!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贪欲人, 不知观本愿,亦不识好丑, 狂醉于渴爱。 惭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弃,贤智所不亲, 愚騃所爱近。 诸欲求时苦, 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时。 诸欲患如是, 以何当舍之? 得诸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欲乐着无厌, 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 此心自然无。 着欲不自觉, 以何悟其心? 当观老病死, 尔乃出四渊。 诸欲难放舍, 何以能远之? 若能乐善法, 此欲自然息。 诸欲难可解, 何以能释之? 观身得实相, 则不为所缚。 如是诸观法, 能灭诸欲火;譬如大澍雨, 野火无在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灭除欲盖。 瞋恚盖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诸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如佛教瞋弟子偈言:“汝当知思惟, 受身及处胎,秽恶之幽苦, 既生之艰难! 既思得此意, 而复不灭瞋,则当知此辈, 则是无心人! 若无罪报果, 亦无诸呵责,犹当应慈忍, 何况苦果剧! 当观老病死, 一切无免者;当起慈悲心, 云何恶加物? 众生相怨贼, 斫刺受苦毒;云何修善人, 而复加恼害? 常当行慈悲, 定心修诸善;不当怀恶意, 侵害于一切! 若勤修道法, 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 如水火相背。 瞋恚来覆心, 不知别好丑,亦不识利害, 不知畏恶道,不计他苦恼, 不觉身心疲,先自受苦因, 然后及他人。 若欲灭瞋恚, 当思惟慈心,独处自清闲, 息事灭因缘。 当畏老病死, 九种瞋恼除,如是思惟慈, 则得灭瞋毒! ”如是等种种因缘,除瞋恚盖。 睡眠盖者,能破今世三事:欲乐、利乐、福德。 能破今世、后世、究竟乐,与死无异,唯有气息。 如一菩萨以偈呵眠睡弟子言:“汝起勿抱臭身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间死火烧, 汝当求出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安可而睡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 日日侵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识,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睡眠盖。 掉、悔盖者,掉之为法,破出家心。 如人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 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决鼻骆驼,不可禁制。 如偈说:“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戏掉法! 既无法利失世乐! ”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如偈说:“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 不作若已作,以是悔着心,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掉、悔盖。 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 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 如说疑义偈言:“如人在岐道, 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弊恶!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盘,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生疑心,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妙善法,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应舍疑盖。 弃是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饥饿之地得至丰国,如从狱得出,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却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烟、云、尘、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亦如是,为五盖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益人。 五 修初禅的条件若能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 行此五法,得五支,成就初禅。 “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 “精进”名离家持戒,初夜后夜,专精不懈,节食,摄心,不令驰散。 “念”名念初禅乐,知欲界不净,狂惑可贱,初禅为尊重可贵。 “巧慧”名观察筹量欲界乐、初禅乐轻重得失。 “一心”名常系心缘中,不令分散。 复次,专求初禅,放舍欲乐;譬如患怨,常欲灭除,则不为怨之所害也。 如佛为着欲婆罗门说:“我本观欲:欲为怖畏、忧苦因缘;欲为少乐,其苦甚多。 ”欲为魔网,缠绵难出;欲为烧热,干竭诸乐,譬如树林四边火起;欲为如临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蛇;如怨贼拔刀;如恶罗刹;如恶毒入口;如吞销铜;如三流狂象;如临大深坑;如师子断道;如摩竭鱼开口。 诸欲亦如是,甚可怖畏! 若着诸欲,令人恼苦。 着欲之人,亦如狱囚,如鹿在围,如鸟入网,如鱼吞钩,如豺搏狗,如乌在鸱群,如蛇值野猪,如鼠在猫中,如群盲人临坑,如蝇着热油,如��人在阵,如躄人遭火,如入沸咸河,如舐蜜涂刀,如四衢脔肉,如薄覆刀林,如华覆不净,如蜜涂毒瓮,如毒蛇箧,如梦虚诳,如假借当归,如幻诳小儿,如焰无实,如没大水,如船入摩竭鱼口,如雹害谷,如礔礰临人。 诸欲亦如是,虚诳无实,无牢无强,乐少苦多。 欲为魔军,破诸善功德,常为劫害众生故出。 如是等种种诸喻,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至初禅。 六 禅波罗蜜摄一切思惟修问曰: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四无量心、诸定三昧,如是等种种定,不名波罗蜜,何以但言禅波罗蜜? 答曰:此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 禅,秦言:思惟修。 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 复次,禅最大如王,说禅则摄一切,说余定则不摄。 何以故? 是四禅中智、定等而乐;未到地、中间地,智多而定少;无色界定多而智少,是处非乐。 譬如车一轮强,一轮弱,则不安隐;智、定不等,亦如是。 复次,是四禅处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胜处、一切处、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练禅、十四变化心、般舟般、诸菩萨三昧:首楞严等——略说则百二十,诸佛三昧:不动等——略说则百八,及佛得道、舍寿,如是等种种功德、妙定,皆在禅中。 以是故,禅名波罗蜜,余定不名波罗蜜。 发布时间:2021-01-22 06:53:5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