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曼荼罗教广付法传 内容: 广 付 法 传弘法大师 空海撰广付法传卷第一第一,因起感通分者,亦分为三:一叙意,二列付法阿阇梨名号及以表德,三问答决疑。 一,叙意者:夫仁王治国,封赏有差;法帝御世,摄引不一。 有差非能治之不平,不一还是所化之机别。 是故一味甘露逐器殊色,一相摩尼随色分影;能说之心平等而转,所润之意千殊各解;一、三、五乘源一派别,法、报、应化体同用异。 所谓报、应化佛者,亦名十身卢遮那、大小释迦等,常途显教之主是也。 此报、应化身,则上包十地满,下括六趣等,对种种根机,以种种方便,说种种法门。 其所说教,则大、小乘所摄华严、法华、般若、宝积、最胜、涅盘等及四阿含等一百落叉部经是也。 语其宗要,则菩萨四摄六度、声闻缘觉四谛十二缘三十七菩提分、及人天等种种善法是也。 并是随他意说,方便门也。 故《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菩萨:‘大慧,应化佛所作应佛说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故,阴、界、入解脱故,建立识相差别行故,说诸外道无色三摩拔提次第相。 大慧,是名应佛所作应佛说法相。 ’”又云:“大慧,应化佛作化众生事,异真实相说法,不说内所证法圣智境界。 ”所谓法佛者,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大毗卢遮那自受用佛是也,《金刚顶经》及《大日经》等说是。 薄伽梵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如来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十佛刹微尘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自受法乐故,各各说自所证圣智境界三摩地法。 《楞伽》“所谓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大慧,是名法佛说法相”者是也。 如是法身、智身二种色相,平等平等,遍满一切众生界、一切非情界,常恒演说真实语、如义语曼荼罗法教,即是《楞伽》所谓真实说法者是也。 《般若论》“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盖为此乎? 彼曼荼罗教者,《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等是也。 大日如来普遍常恒虽演说如是唯一金刚秘密最上佛乘大曼荼罗法教,而非机非时,不得听闻、信受、修行、流传。 所谓“道不自弘,弘必由人”,谁能弘者? 则有七个大阿阇梨耶——上自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下至青龙阿阇梨,嫡嫡相续,迄今不绝。 斯则如来加持力所致也。 法之最上,于此见矣! 生身佛所说教不如是也,自迦叶至师子,付法绝矣。 由是空、有等诤论争举旗鼓,职此之由矣。 第二,列付法阿阇梨名号及表德者:彼传法阿阇梨名号云何? 第一传法阿阇梨,号曰摩诃毗卢遮那娑多他揭多;第二付法祖,名曰金刚萨埵阿阇梨耶;第三祖,名曰龙猛菩萨阿阇梨耶;第四祖,名曰龙智菩萨阿阇梨耶;第五祖,金刚智阿阇梨耶;第六祖,不空金刚阿阇梨耶;第七祖,青龙寺惠果阿阇梨耶。 第一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法身如来,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乐故,常恒不断演说此自内证智三摩地法。 具如《金刚顶经》说。 第二祖缚日罗(二合)萨怛缚(二合)摩诃萨怛缚(二合),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位,则说自证三密门,以献毗卢遮那及一切如来,便请加持教敕。 毗卢遮那如来言:“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令得世出世间悉地成就。 ”具如经说。 第三祖者,昔释迦如来掩化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那伽阏赖树那菩提萨埵(唐言龙猛。 旧云龙树,讹略也。),诞迹南天,化被五印。 寻本则妙云如来,现迹则位登欢喜。 和尚说,是则观自在王如来之异名。 何者? 所谓“云”者,平等无尽覆护之义,又降雨养物之义,即是大悲利他之三昧也;“妙”者,甚深难测之义,言此菩萨二利之行,除如来者,无人度量。 又迹名龙猛者:大龙无念,云雨无边;随种种趣,所雨各异。 华严所说娑羯罗龙王喻是也。 如大龙能有如是德——生长万物,是菩萨亦复如是:能住大悲平等三摩地,随种种趣,发无缘大慈云,普洒平等一味法雨,生成群生法身之牙果。 故以为名。 “猛”者,勇猛精进、不怯弱之义。 言此菩萨被如来甲胄,骑大精进马,放大智悲箭,能破自他之魔军,于一心法城皆得安也。 或游邪林而同尘同事,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 作千部论,摧邪显正。 上游四王自在处,下入海中龙宫,诵持所有一切法门。 遂则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灌顶,诵持此秘密最上曼荼罗教,流传世间。 《楞伽经》及《摩诃摩耶经》等,释迦如来所悬记,则是此人也。 彼《楞伽经》说:“我乘内证智,(“我乘”者,谓如来最上秘密乘。 “内证智”者,谓如来所证五智、三十七智及一百八智,乃至十佛刹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四种法身智。 具如《金刚顶经》说。)妄觉非境界。 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 (“谁持为我说”者,言应身佛不曾说此内证智。 下地非境界,唯有此菩萨,由大日如来加持,流传此教,如实宣扬法身如来之恒沙万德,非他人也。)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 大慧汝谛听,有人持吾法。 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如来此记者,非为显教记。 何以故? 显教记者,《摩诃摩耶经》所说是也。 何者? 从迦叶、阿难等次第说也。 此记直指龙树。 又,如来明说“我乘内证智”,又云“我乘”、“无上法”者也。 无上、最上,佛乘之名。 《金刚顶经》如来明说,名此秘密佛乘。 传显教者不知此意,争最上佛乘名以名自宗者,甚为诬罔也。)《西域记》云:憍萨罗国“城南不远,有故伽蓝,旁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曾于此处现大神通,摧伏外道。 后龙树菩萨止此伽蓝。 时此国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珍敬龙树,周卫门庐。 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来求论议,谓门者曰:‘幸为通谒。 ’时门者遂白焉。 龙树雅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是水,示彼提婆。 ’提婆见水,默而投针。 弟子持钵,怀疑而返。 龙树曰:‘彼何辞乎? ’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而已。 ’龙树曰:‘智矣哉,若人也! 知几其神,察微亚圣。 盛德若此,宜速命入。 ’对曰:‘何谓也? 无言妙辞,斯之谓欤? ’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湛莫测。 满而示之,比吾学之智周也。 彼乃投针,遂究其极。 此非常人,宜速召进。 ’龙树风范,懔然肃物,言谈者皆俯抑首。 提婆素挹风徽,久希请益。 方欲受业,先骋机神。 雅惧威严,升堂避坐。 谈玄永日,辞义清亮。 龙树曰:‘后学冠世,妙辩光前。 我惟衰迈,遇斯俊彦。 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绝。 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幸能前席,雅谈玄奥。 ’提婆闻命,心独自负。 将开义府,先游辩囿。 提振词端,仰视质义。 忽睹威颜,忘言杜口。 避坐引责,遂请受业。 龙树曰:‘复坐。 今将授子至真妙理、法王诚教。 ’提婆五体投地,一心归命曰:‘而自今以后,敢闻命矣。 ’龙树菩萨善闲药术,飧饵养生。 寿年数百,志貌不衰。 ”后因引正王太子诚愿,以干茅叶自刎其颈,若利剑断,取灭度。 又一说云:蝉蜕而去。 其提婆菩萨者,弥勒菩萨告嗢怛罗阿罗汉曰:“彼提婆者,旷劫修行,贤劫之一佛也,非尔所知,宜深礼敬。 ”贤劫一佛,扫洒归命,受学法要。 以此明知:龙树菩萨,过去如来,为法同尘。 具如别传等说,不复烦说。 第四,号曰龙智阿阇梨耶,即龙猛菩萨付法之上足也。 位登圣地,神力难思。 德被五天,名熏十方。 上天入地,无碍自由。 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或游师子国,劝接有缘。 故《玄奘三藏行状》云:“南天竺磔迦国庵罗林中,有一长命婆罗门,年七百余岁。 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 明中、百论等(云云)。 是龙猛菩萨弟子。 法师就停,学中、百论等,及受诸经等。 ”(以此观之,玄奘三藏亦是龙智菩萨之弟子也。)又,《贞元新定释教录》云:“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菩萨,年七百余岁,今犹见在南天竺国,传授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及大乘经论等。 ”又,《大辨正三藏表制集》曰:“昔毗卢遮那佛以瑜伽无上秘密最大乘教传于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数百岁,方得龙猛菩萨而传授焉。 龙猛又数百岁,乃传龙智阿阇梨。 龙智又数百岁,传金刚智阿阇梨(云云)。 贫道大唐贞元二十二年,于长安醴泉寺,闻般若三藏及牟尼室利三藏、南天婆罗门等说,是龙智阿阇梨今见在南天竺国传授秘密法等(云云)。 ”第五祖,《贞元释教录》云:沙门跋日罗菩提(唐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国(此云光明国。 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 婆罗门种。 诞育灵奇,幼有神异。 恳请于父,求之入道。 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依寂静智出家,学《声明论》。 十五学法称论。 二十受具足戒。 六年学大、小乘律。 又学《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 二十八,于迦毗罗卫城,就胜贤论师学《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经三年。 三十一,往南天竺,于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年七百岁,今犹见在)经七年承事供养,受学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并五明论,受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无不通达。 兼工九十四书。 尤工秘术,妙闲粉绘。 每至饮食,天厨自陈,金刚萨埵常现于前。 遂辞师龙智,却还中天,寻礼如来八相灵塔。 其后,南天亢旱三年,其王捺罗僧伽补多靺摩遣使迎请和上,于自宫中建灌顶道场请雨。 于时,甘泽流澍,王臣欢庆。 遂为和上造寺安置,经余三载。 国南近海有观自在菩萨寺,寺门侧有尼拘陀树,先已枯悴。 和上七日断食行道,树再滋茂。 菩萨应现而作是言:“汝之所学,今已成就。 可往师子国瞻礼佛牙,登楞伽山礼拜佛迹,回来可往大唐国礼拜文殊师利菩萨。 彼国于汝有缘,宜往传教,济度群生。 ”闻是语已,不胜欣慰。 僧徒咸闻其语。 寺众乃曰:“若菩萨降临,尼拘陀树枝叶滋荣,去即枯悴。 以此为候。 ”经三七日,却还,辞其国王,将领弟子道俗八人往师子国。 至楞伽城,王臣四众以诸香花礼和上。 (事具载传中,此不烦述。)更却至南天竺,国王请留宫中供养一月。 曰和上白王:“贫道先发诚愿,往摩诃支那国礼文殊师利并传法。 ”即日辞王,王曰:“途遥绝远,大海难度,不可得到。 住此教化,足获利益。 ”再三请住,和上宿志不移。 王曰:“必汝去时,差使相送,兼进方物。 ”遂遣将军米准那奉《大般若经》梵夹、七宝绳床等及诸香药等奉进唐国。 愿和上检校加持,得达彼国。 发来之日,王臣四众香花音乐送至海滨。 和上便与徒众告别,登舶入海。 去唐界二十日内,中间卒逢恶风,忽发云气斗暗,毒龙鲸鲵之属交头出没,偕行商舶三十余支随波流泛,不知所在。 唯和上一舶得免斯难。 略计海程十万余里,逐波沉浪,约以三年余,历异国种种艰辛,方得至大唐。 时节度使二三千人,乘小船数百支,以香花音乐海口逢迎。 至开元八年,初到东都,所有事意一一奏闻。 奉敕处分,使令安置,四事供养。 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 和上一一指陈,后为立坛灌顶。 一行敬受斯法,请译流通。 以十一年癸亥,于资圣寺,为译《瑜伽念诵法》四卷、《七俱胝陀罗尼》一卷。 至十八年庚午,于大荐福寺,译《曼殊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要》,沙门智藏译语(此是不空三藏本讳也)。 至十九年,又译《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等四卷。 二十四年,随驾西京。 二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天恩放归本国。 行至东都荐福寺,乃现疾,嗟有身之患,坐而迁化。 弟子僧智藏等请留遗教,顷间复还,嘱付毕曰:“西国涅盘尽皆无坐法。 随师返寂,右胁而眠。 即《师子王经》所载也。 悟身非有,蝉蜕遐举”。 其年八月十五日证果。 哀念伤于帝坐,悲惜感于士心。 其年九月五日,敕令东京龙门安置。 至天宝二月七日,于奉光寺西岗起塔(编者按:应为:天宝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于奉先寺西岗起塔)。 即逸人混伦为铭曰(其序具载本传):峨峨法岫,滔滔智田。 为道之始,则人之先。 名扬中国,业善南天。 示晓示喻,三千大千。 浮图亚迹,摩腾比肩。 真寂有境,生死无边。 释迦示现,迦叶求缘。 无来无去,何后何前? 猗欤睿哲,运谢时贤。 风摧道树,浪没慈船。 层塔虚设,宝铎空悬。 柏吟宵吹,松生暮烟。 人世移易,陵谷推还。 唯余石诔,千年万年。 玄宗皇帝有一钟爱公主,忽沉病梦。 皇帝请和上,命曰:“朕有钟心少女,忽然命终。 虽死生有命,惜其不幸,冀和上加持,令得苏息。 ”和上即唤两乳母及二童女着新净衣,加持便缚,伏地息绝。 乃命左右令作“告阎罗王牒”讫,即命人于被缚死四人侧披读。 则四人一时起坐,和上告曰:“此文牒诵得毋惚? ”答曰:“得也。 ”即交诵不错一字。 便告曰:“汝等直去至阎罗王所,宣此文牒,将公主来。 ”言毕,四人俱死。 从其日辰时至明日初夜,四人及公主一时得苏。 公主曰:“阎罗王因和上牒旨更却参。 虽然,受命有限,决定难延,更不须住此国,三日之后命终。 ”皇帝更得相见,兼闻此言,叹伏极深。 事具在大荐福寺南中门西边和上碑铭中。 又,一时亢旱连月,玄宗皇帝轸念纳隍,即令和上祈雨。 和上于大荐福寺廊下结坛,密诵真言。 食顷,从坛中龙头出现。 和上伸手抱捉龙头,须臾放却。 其龙直穿廊宇腾空,雷电地震,霈然洪澍,淹日不息。 皇帝恐其漂物,更令止雨。 和上又坛上布置荷叶,诵真言。 须臾,裹之荷叶,悬之树枝。 顷,雨竭天晴。 明日,敕使临房慰劳,和上答曰:“贫道不曾疲倦,彼佛子等太疲劳。 ”中使问曰:“何人也? ”和上便起就树头,即解前所裹悬荷叶,即诸龙等雷鸣腾空。 神力难识,率如此类也。 由是一人珍敬,四海称叹。 (具如碑上)又,西明寺翻经笔受、临坛赐紫试鸿胪少卿圆照大德云:圆照自惟微贱,恨以晚生。 大师殁年,始居幼学。 翻译应诏,殊未识知。 谨依纪铭,叙述前事。 望祛情感,无嫌广焉。 博雅宏才,幸无诮也。 发布时间:2021-01-22 05:43:5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