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内容: 按:“若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 ”“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着,第一实法,灭诸戏论。 涅盘相是最安隐,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盘? 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当具足是诸因缘,行布施等五波罗蜜”“以是智慧,依禅定一心,观诸法实相——是名禅定中生般若波罗蜜。 ”“或有离五波罗蜜,但闻、读诵、思惟、筹量通达诸法实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罗蜜。 或从二、或三、四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一 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问曰:若诸法性真空,云何分别诸法种种名字? 何以不但说真空性? 答曰:菩萨摩诃萨不说空是可得可着;若可得可着,不应说诸法种种异相。 不可得空者,无所挂碍;若有挂碍,是为可得,非不可得空。 若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 取要言之,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问曰:一切世俗经书,及九十六种出家经中,皆说有诸法实相;又声闻法三藏中,亦有诸法实相,何以不名为般若波罗蜜? 而此经中诸法实相,独名般若波罗蜜? 答曰:世俗经书中,为安国、全家、身、命、寿、乐故非实。 外道出家堕邪见法中,心爱着故,是亦非实。 声闻法中虽有四谛,以无常、苦、空、无我观诸法实相,以智慧不具足不利、不能为一切众生、不为得佛法故,虽有实智慧,不名般若波罗蜜。 如说:“佛入出诸三昧,舍利弗等乃至不闻其名,何况能知! ”何以故? 诸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时,无大愿,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诸功德,不供养一切三世十方佛,不审谛求知诸法实相;但欲求脱老、病、死苦故。 诸菩萨从初发心,弘大誓愿,有大慈悲,求一切诸功德,供养一切三世十方诸佛,有大利智,求诸法实相。 除种种诸观,所谓净观、不净观,常观、无常观,乐观、苦观,空观、实观,我观、无我观。 舍如是等妄见心力诸观,但观外缘中实相,非净、非不净,非常、非非常,非乐、非苦,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 如是等诸观,不着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义。 周遍清净,不破不坏,诸圣人行处,是名般若波罗蜜。 二 得般若的途径问曰:已知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佛以方便说法,行者如所说行则得。 譬如绝崖险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 初发心菩萨,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着,第一实法,灭诸戏论。 涅盘相是最安隐,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盘? 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当具足是诸因缘,行布施等五波罗蜜:财施因缘故得大富,法施因缘故得大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导贫穷众生,令入三乘道。 以持戒因缘故,生人天尊贵,自脱三恶道,亦令众生免三恶道。 以忍辱因缘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见者欢喜,敬信心伏,况复说法! 以精进因缘故,能破今世后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刚身、不动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盘。 以禅定因缘故,破散乱心,离五欲罪乐,能为众生说离欲法。 禅是般若波罗蜜依止处,依是禅,般若波罗蜜自然而生。 如经中说:“比丘一心专定,能观诸法实相。 ”复次,知欲界中多以悭、贪罪业,闭诸善门;行檀波罗蜜时,破是二事,开诸善门。 欲令常开故,行十善道尸罗波罗蜜。 未得禅定、智慧,未离欲故,破尸罗波罗蜜,以是故行忍辱。 知上三事能开福门。 又知是福德果报无常,天人中受乐,还复堕苦;厌是无常福德故,求实相般若波罗蜜。 是云何当得? 必以一心,乃当可得。 如贯龙王宝珠,一心观察,能不触龙,则得价直阎浮提。 一心禅定,除却五欲、五盖,欲得心乐,大用精进,是故次忍辱说精进波罗蜜。 如经中说:“行者端身直坐,系念在前,专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终不懈退。 ”是故精进修禅。 若有财而施,不足为难;畏堕恶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为难。 以是故,上三度中不说精进。 今为般若波罗蜜实相,从心求定,是事难故,应须精进。 如是行,能得般若波罗蜜。 三 行几波罗蜜能得般若波罗蜜? 问曰:要行五波罗蜜,然后得般若波罗蜜? 亦有行一、二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耶? 答曰:诸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一波罗蜜中相应随行具诸波罗蜜;二者、随时别行波罗蜜。 多者受名。 譬如四大共合,虽不相离,以多者为名。 相应随行者,一波罗蜜中具五波罗蜜,是不离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随时得名者,或因一、因二得般若波罗蜜。 若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施,是时求布施相,不一不异,非常非无常,非有非无等,如破布施中说。 因布施实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布施得般若波罗蜜。 或有持戒不恼众生,心无有悔,若取相生着,则起诤竞。 是人虽先不瞋众生,于法有憎爱心故而瞋众生。 是故若欲不恼众生,当行诸法平等;若分别是罪是无罪,则非行尸罗波罗蜜。 何以故? 憎罪、爱不罪,心则自高,还堕恼众生道中。 是故菩萨观罪者、不罪者,心无憎爱;如是观者,是为但行尸罗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菩萨作是念:“若不得法忍,则不能常忍。 一切众生未有逼迫能忍,苦来切已,则不能忍。 譬如囚畏杖楚,而就死苦。 以是因缘故,当生法忍:无有打者、骂者,亦无受者,但从先世颠倒果报因缘故名为受。 ”是时不分别是忍事、忍法者,深入毕竟空故,是名法忍。 得是法忍,常不复瞋恼众生;法忍相应慧,是般若波罗蜜。 精进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 若智慧筹量分别诸法,通达法性,是时精进助成智慧。 又知精进实相,离身心,如实不动,如是精进能生般若波罗蜜。 余精进如幻、如梦,虚诳非实,是故不说。 若深心摄念,能如实见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者,不可以见闻念知能得。 何以故? 六情、六尘,皆是虚诳因缘果报;是中所知所见,皆亦虚诳。 是虚诳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唯有诸佛于阿僧只劫所得实相智慧。 以是智慧,依禅定一心,观诸法实相——是名禅定中生般若波罗蜜。 或有离五波罗蜜,但闻、读诵、思惟、筹量通达诸法实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罗蜜。 或从二、或三、四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如闻说一谛而成道果,或闻二、三、四谛而得道果。 有人于苦谛多惑故,为说苦谛而得道;余三谛亦如是。 或有都惑四谛故,为说四谛而得道。 如佛语比丘:“汝若能断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 ”若断贪欲,当知恚、痴亦断。 六波罗蜜中亦如是,为破多悭贪故,说布施法,当知余恶亦破。 为破杂恶故,具为说六。 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为一切人故说六波罗蜜,非为一人。 复次,若菩萨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 诸行皆虚妄不实,或近有过,或远有过:如不善法近有过罪;善法久后变异时,着者能生忧苦,是远有过罪。 譬如美食、恶食,俱有杂毒:食恶食即时不悦;食美食即时甘悦,久后俱夺命,故二不应食! 善、恶诸行亦复如是。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说三行:梵行、天行、圣行? 答曰:行无行故,名为圣行。 何以故? 一切圣行中,不离三解脱门故。 梵行、天行中,因取众生相故生,虽行时无过,后皆有失。 又即今求实,皆是虚妄;若贤圣以无着心行此二行,则无咎。 若能如是行无行法,皆无所得,颠倒虚妄烦恼毕竟不生。 如虚空清净故,得诸法实相,以无所得为得,如无所得般若中说:色等法非以空故空,从本已来常自空。 色等法不以智慧不及故无所得,从本已来常自无所得。 是故不应问“行几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诸佛怜愍众生,随俗故说行,非第一义。 问曰:若无所得、无所行,行者何以求之? 答曰:无所得有二种:一者、世间欲有所求,不如意,是无所得;二者、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 如凡夫人分别世间法故有所得;诸善功德亦如是,随世间心故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则无所得。 是略说般若波罗蜜义,后当广说。 发布时间:2021-01-21 20:39: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