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作为大小乘共通禅法的四念处 内容: 按:龙树菩萨会通大乘和声闻乘,从大乘角度重新阐释和含摄声闻乘法,使得三十七道品成为大小乘共通之道,也即被大乘经开显、龙树菩萨论重新阐释过的四念处等,是可通于小乘果或大乘果的证法,对应于天台所谓大乘通教。 很多人误认为只有南传声闻乘的禅法才系统、严密,其实北传的四念处(或称四念住)禅法不仅通声闻乘,也通大乘行果,只是要以大乘菩萨道的菩提发心和利他悲心为前提。 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需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包括所谓声闻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 ”。 “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三十七道品可以有条件地看作三乘共法,“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道? 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盘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 ”一 四念处的基本涵义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 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 何以故? 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 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 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一) 身念处问曰:云何得是四念处? 答曰:行者依净戒住,一心行精进,观身五种不净相。 何等五? 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 云何名生处不净? 头、足、腹、脊、胁、肋诸不净物和合,名为女身。 内有生藏、熟藏、屎尿不净,外有烦恼业因缘风,吹识种令入二藏中间。 若八月,若九月,如在屎尿坑中。 如说:“是身为臭秽, 不从花间生,亦不从瞻卜, 又不出宝山。 ”是名生处不净。 种子不净者,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吹淫欲火故,血髓膏流,热变为精。 宿业行因缘,识种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子。 如说:“是身种不净, 非余妙宝物,不由净白生, 但从尿道出! ”是名种子不净。 自性不净者,从足至顶,四边薄皮,其中所有不净充满;饰以衣服,澡浴花香,食以上馔,众味肴膳,经宿之间,皆为不净。 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为不净,何况人衣食? 如说:“地水火风质, 能变除不净,倾海洗此身, 不能令香洁! ”是名自性不净。 自相不净者,是身九孔常流不净,眼流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涕流,口出涎吐,厕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诸毛孔汗流不净。 如说:“种种不净物, 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 如漏囊盛物。 ”是名自相不净。 究竟不净者,是身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则腐坏为土,在水则膀胀烂坏,或为水虫所食。 一切死尸中,人身最不净。 不净法,九相中当广说。 如说:“审谛观此身, 终必归死处。 难御无反复, 背恩如小人。 ”是名究竟不净。 复次,是身生时、死时,所近身物,所安身处,皆为不净;如香美净水,随百川流,既入大海,变成咸苦。 身所食啖种种美味,好色好香,细滑上馔,入腹海中,变成不净。 是身如是从生至终,常有不净,甚可患厌! 行者思惟:是身虽复不净,若少有常者犹差,而复无常。 虽复不净、无常,有少乐者犹差,而复大苦。 是身是众苦生处,如水从地生,风从空出,火因木有,是身如是,内外诸苦皆从身出。 内苦名老、病、死等,外苦名刀杖、寒热、饥渴等,有此身故有是苦。 问曰:身非但是苦性,亦从身有乐;若令无身,随意五欲,谁当受者? 答曰:四圣谛苦,圣人知实是苦,愚夫谓之为乐;圣实可依,愚惑宜弃。 是身实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为乐。 譬如应死之人,得刑罚代命,甚大欢喜;罚实为苦,以代死故,谓之为乐。 复次,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 屈申、俯仰,视眴、喘息,苦常随身;从初受胎,出生至死,无有乐时。 若汝以受淫欲为乐,淫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愈重。 如患疥病,向火揩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如是小乐,亦是病因缘故有,非是实乐,无病观之,为生慈愍。 离欲之人观淫欲者,亦复如是,愍此狂惑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身苦相、苦因。 行者知身但是不净、无常、苦物,不得已而养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复弊暴,以从己生故,要当养育成就。 身实无我,何以故? 不自在故。 譬如病风之人,不能俯仰行来;病咽塞者,不能语言。 以是故,知身不自在。 如人有物,随意取用;身不得尔,不自在故,审知无我。 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有如是等无量过恶。 如是等种种观身,是名身念处。 (二) 受念处得是身念处观已,复思惟众生以何因缘故贪着此身? 乐受故。 所以者何? 从内六情、外六尘和合故,生六种识。 六种识中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是乐受一切众生所欲,苦受一切众生所不欲,不苦不乐受不取、不弃。 如说:“若作恶人及出家, 诸天世人及蠕动,一切十方五道中, 无不好乐而恶苦。 狂惑颠倒无智故, 不知涅盘常乐处! ”行者观是乐受,以实知之,无有乐也,但有众苦。 何以故? 乐名实乐,无有颠倒。 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无有实者。 复次,是乐受虽欲求乐,能得大苦。 如说:“若人入海遭恶风, 海浪崛起如黑山;若入大阵斗战中, 经大险道恶山间。 豪贵长者降屈身, 亲近小人为色欲。 如是种种大苦事, 皆为着乐贪心故! ”以是故,知乐受能生种种苦。 复次,虽佛说三种受,有乐受,乐少故名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则失气味。 问曰:若世间乐,颠倒因缘故苦,诸圣人禅定生无漏乐,应是实乐。 何以故? 此乐不从愚痴颠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答曰:非是苦也! 虽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故说苦。 何以故? 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着,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无漏法心不着故,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亦诸使不使故。 复次,若无漏乐是苦者,佛不别说道谛,苦谛摄故。 问曰:有二种乐:有漏乐,无漏乐。 有漏乐下贱弊恶,无漏乐上妙。 何以故于下贱乐中生着,上妙乐中而不生着? 上妙乐中生着应多,如金银宝物,贪着应重,岂同草木? 答曰: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离此着。 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爱为着本;实智慧能离,以是故不着。 复次,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 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着脂。 复次,无漏乐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常无众生相。 若有众生相,则生着心;以是故,无漏乐虽复上妙而不生着。 如是种种因缘,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箭,不苦不乐受观无常坏败相。 如是则乐受中不生欲着,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是名受念处。 行者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 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故而受此乐。 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 何以故? 初欲受乐时心生异,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乐? 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 问曰: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受乐,云何言“不受”? 答曰:我已说去疾,故不觉受乐。 复次,诸法无常相故无住时,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时亦应住,是为常住,无有灭相。 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 ”住中亦有灭相,若无灭者,不应是有为相。 复次,若法后有灭,当知初已有灭。 譬如人着新衣,初着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应故,如是乃至十岁应常新;不应故而实已故。 当知与新俱有,微故不觉;故事已成,方乃觉知。 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 云何心住时得受乐? 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 (三) 心念处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 问曰:云何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 答曰:我先已说,今当更答。 是有为法一切属因缘故无常,先无今有故、今有后无故无常。 复次,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故,有为法无有增损故,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无常。 复次,有为法有二种老常随逐故:一者、将老,二者、坏老。 有二种死常随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杀。 以是故,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于有为法中,心无常最易得。 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 若凡夫言身有常犹差,以心为常是大惑! 何以故? 身住或十岁、二十岁;是心日月时顷,须臾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 ”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 (四) 法念处行者思惟:是心属谁? 谁使是心? 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 若无我,谁当使是心? 问曰:应有我! 何以故? 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 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受五欲乐故。 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 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 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 答曰:若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者! 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 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 若更无我,但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 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 若神有知相,复何用心为? 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 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 问曰:火虽有烧力,非人不用;心虽有识相,非神不使。 答曰:诸法有相故有,是神无相故无。 汝虽欲以气息出入、苦乐等为神相,是事不然! 何以故? 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乐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为神相? 复次,或时火自能烧,不待于人。 但以名故,名为人烧。 汝论堕负处,何以故? 神则是人,不应以人喻人。 又复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汝于有我、无我未了,而问“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自身、他身皆从我有,我亦不可得。 若色相、若无色相,若常、无常,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有知者、不知者,有作者、无作者,有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上〈我闻品〉中说。 如是等种种因缘,观诸法和合因缘生,无有实法有我,是名法念处。 二 三种四念处是四念处有三种: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 云何为性念处? 观身智慧,是身念处;观诸受智慧,是名受念处;观诸心智慧,是名心念处;观诸法智慧,是名法念处。 是为性念处。 云何名共念处? 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身念处;观受、观心、观法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名受、心、法念处。 是为共念处。 云何为缘念处? 一切色法,所谓十入及法入少分,是名身念处;六种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念处;六种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名心念处;想众、行众及三无为,是名法念处。 是名缘念处。 (一) 性念处是性念处,智慧性故无色;不可见;无对。 或有漏,或无漏;有漏有报,无漏无报。 皆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 以慧知。 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是可断,无漏非可断。 是修法;是无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 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 皆是相应因。 四念处摄六种善中一种行众善分,行众善分摄四念处;不善,无记漏中不相摄。 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是无漏性四念处。 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性四念处,余残有漏分。 四念处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有漏法者,除无漏性四念处,余残无漏法。 无漏四句,亦如是。 (二) 共念处共念处,是共念处中身业、口业,是为色,余残非色;一切不可见;皆无对。 或有漏,或无漏。 皆有为。 有漏念处有报,无漏念处无报。 因缘生,三世摄,身、口业色摄,余残名摄。 心意识内入摄,余残外入摄。 以慧知。 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可断,无漏非可断。 皆修法;皆无垢。 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 身、口业是四大造,余残非四大造。 皆有上法。 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 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余残是相应因。 五善分摄四念处,四念处亦摄五善分,余残不相摄;不善,无记漏法不摄。 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无漏四念处。 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有四念处亦有漏者,有漏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有漏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 或有四念处非无漏,或有无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无漏,或非四念处非无漏。 有四念处非无漏者,有漏四念处。 有无漏非四念处者,三无为法。 有四念处亦无漏者,无漏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无漏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三) 缘念处是缘念处,缘念处中:一念处是色,三念处非色。 三不可见,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者一入,不可见者九入及一入少分。 三无对,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对十入,无对一入少分。 身念处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无漏一入少分;受念处有漏意相应是有漏,无漏意相应是无漏,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漏想众、行众,是有漏;无漏想众、行众及无为法,是无漏。 三是有为,一当分别:法念处想众、行众是有为,三无为法是无为。 不善身念处及善有漏身念处是有报,无记身念处及无漏是无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如是。 三从因缘生,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从因缘生,无为不从因缘生。 三三世摄,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是三世摄,无为非三世摄。 一念处摄色,三摄名。 一念处内入摄;受念处、法念处,外入摄;一当分别:身念处或内入摄,或外入摄;五内入是内入摄,五外入及一入少分是外入摄。 以慧知。 有漏者是断见,无漏者非断见。 有漏者可断,无漏者非可断。 修当分别:身念处善应修,不善及无记不应修;受、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为善法应修,不善及无记及数缘尽不应修。 垢当分别:身念处隐没是垢,不隐没非垢;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三念处是果亦有果;一当分别:法念处或果非有果,或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数缘尽,是果非有果;有为法念处,是果亦有果;虚空、非数缘尽,是非果非有果。 三不受;一当分别:身念处堕身数是受,不堕身数非受。 三非四大造,一当分别:身念处九入及二入少分,四大造;一入少分,非四大造。 三念处有上,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及虚空、非数缘尽,是有上;涅盘是无上。 四念处若有漏是有,若无漏是非有。 二念处相应因,一念处不相应因;一当分别:受念处、心念处,相应因;身念处,不相应因;法念处,想众及相应行众是相应因;余残是不相应因。 四念处分摄六善法,六善法亦摄四念处分。 不善分、无记分,亦如是随种相摄。 三漏摄一念处分,一念处分亦摄三漏。 有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有漏。 无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无漏。 如是等义,〈千难〉中广说。 四 内、外四念处1 内外身问曰:何等为内身? 何等为外身? 如内身、外身皆已摄尽,何以复说内外身观? 答曰:内名自身,外名他身。 自身有二种:一者、身内不净,二者、身外皮、毛、爪、发等。 复次,行者观死尸膀、胀、烂、坏,取是相,自观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离此法。 死尸是外身,行者身是内身。 如行者或时见端政女人心着,即时观其身不净,是为外;自知我身亦尔,是为内。 复次,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四大为内身,四大造色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自身及眼等诸根,是为内身;妻子、财宝、田宅、所用之物,是为外身。 所以者何? 一切色法,尽是身念处故。 行者求是内身,有净、常、乐、我? 审悉求之,都不可得,如先说观法。 内观不得,外或当有耶? 何以故? 外物是一切众生着处。 外身观时,亦不可得。 复作是念:“我内观不得,外或有耶? ”外观亦复不得,自念:“我或误错,今当总观内外。 ”观内、观外,是为别相;一时俱观,是为总相。 总观、别观,了不可得,所观已竟。 2 内外受问曰:身念处可得内外,诸受是外入摄,云何分别有内受、外受? 答曰: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 身受是外,心受是内。 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 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 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 粗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 二种苦:内苦、外苦。 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 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 二苦和合,是为内苦。 外苦有二种: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礔礰等。 是二种苦,名为外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复次,缘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 复次,一百八受,是为内受;余残是外受。 3 内外心问曰:心是内入摄,云何言观外心? 答曰: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缘内法故是为内心。 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 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 内五盖、内七觉相应心,是为内心;外五盖、外七觉相应心,是为外心。 如是等种种分别内、外,是为内、外心。 4 内外法问曰:法念处是外入摄,云何言观内法? 答曰:除受,余心数法能缘内法心数法是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为外法。 复次,意识所缘法,是名为法,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 ”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外法。 发布时间:2021-01-21 00:05:4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4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