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念佛亦须念法 内容: 按:念法者,如佛演说,行者应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 ”复次,法有二种:一者、佛所演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说法义,所谓持戒、禅定、智慧、八圣道,及解脱果、涅盘等。 行者先当念佛所演说,次当念法义。 念佛所演说者,佛语美妙,皆真实,有大饶益。 何等是法义? 信、戒、舍、闻、定、慧等为道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达”中说。 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盘,是名佛法义。 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盘。 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盘。 摩诃衍人说:“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 ”如佛所说及所说法义经——从一句一偈,乃至八万四千法聚,信、戒、舍、闻、定、智慧等诸善法,乃至无余涅盘,皆是念法三昧所缘。 诸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除佛余残一切圣众及诸功德,是念僧三昧所缘。 念法者,如佛演说,行者应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 ”“巧出”者,二谛不相违故,所谓世谛、第一义谛是;智者不能坏、愚者不起诤故。 是法亦离二边,所谓若受五欲乐,若受苦行。 复离二边:若常、若断;若我、若无我;若有、若无。 如是等二边不着,是名“巧出”。 诸外道辈自贵其法,毁贱他法故,不能巧出。 “得今世果”者,离爱因缘世间种种苦,离邪见因缘种种论议斗诤,身心得安乐。 如佛说:“持戒者安乐, 身心不热恼,卧安觉亦安, 名声亦远闻。 ”复次,此佛法中因缘展转生果,所谓持戒清净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欢喜,法欢喜故身心快乐,身心快乐故能摄心,摄心故如实知,如实知故得厌,得厌故离欲,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果报得涅盘——是名“得今世果”。 外道法空行苦,无所得。 如阎浮阿罗汉得道时自说:“我昔作外道, 五十有五年,但食干牛屎, 裸形卧棘上。 “我受如是辛苦,竟无所得;不如今得见佛闻法,出家三日,所作事办,得阿罗汉。 ”以是故,知佛法得今世果。 问曰: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诸弟子有无所得者? 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 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 复次,诸未得道者,今世虽不得涅盘,后世得受福乐,渐次当得涅盘,终不虚也。 如佛所说:“其有出家为涅盘者,若迟若疾,皆当得涅盘。 ”如是等能得今世果。 “无热恼”者,热恼有二种:身恼,心恼。 身恼者,系缚牢狱,拷掠、刑戮等;心恼者,淫欲、瞋恚、悭贪、嫉妒因缘故,生忧愁、怖畏等。 此佛法中,持戒清净故,身无是系缚牢狱,拷掠、刑戮等恼;心离五欲,除五盖,得实道故,无是淫欲、瞋恚、悭贪、嫉妒,邪疑等恼。 无恼故无热。 复次,无漏禅定生喜乐,遍身受故,诸热则除;譬如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 复次,诸烦恼若属见、若属爱,是名热;佛法中无此故,名“无热恼”。 “不待时”者,佛法不待时而行,亦不待时与果。 外道法,日未出时受法,日出时不受法;或有日出时受,日未出不受;有昼受夜不受,有夜受昼不受。 佛法中无受待时,随修八圣道时,便得涅盘。 譬如火得薪便然;无漏智慧生时,便能烧诸烦恼,不待时也。 问曰:如佛说,有时药、时衣、时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时当得,何以言无时? 答曰:此“时”者,随世俗法,为佛法久住故,结时戒;若为修道得涅盘,及诸禅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时也。 诸外道法皆待时节;佛法但待因缘具足。 若虽持戒、禅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戒、禅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复待时。 复次,久久得果名为时,即得不名时。 譬如好染一入便成;心净人亦如是,闻法即染,得法眼净——是名“不待时”。 “能到善处”者,是三十七无漏道法,能将人到涅盘;譬如入恒河,必得至大海。 诸余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说,邪见杂故,将至恶处;或时将至天上,还堕受苦,皆无常故,不名善处。 问曰:无有将去者,云何得将至善处? 答曰:虽无将去者,但诸法能将诸法去;无漏善五众断,五众中强名众生,将去入涅盘。 如风吹尘,如水漂草;虽无将去者,而可有去。 复次,因缘和合无有作,亦无有将去者,而果报属因缘,不得自在,是即名为去。 “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问曰:何等是佛法印? 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 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 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 问曰:何以故但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 答曰:不作法无因无缘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不名为无常。 复次,不作法中,不生心着颠倒;以是故,不说是无常,可说言无我。 有人说:“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说一切法中无我。 寂灭者是涅盘,三毒、三衰火灭故,名“寂灭印”。 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 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 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盘。 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厌世苦。 既知厌苦,存着观主,谓能作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无我;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无我。 作如是知已,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于灭,以是故说寂灭涅盘印。 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 二法云何不相违? 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 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 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 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问曰: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 答曰: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 如人着屐,若初日新而无有故,后应常新,不应有故。 若无故应是常,常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 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 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 住中亦无有生灭,是一念中住,亦是有为法故——是名“通达无碍”。 如是应念法。 复次,法有二种:一者、佛所演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说法义,所谓持戒、禅定、智慧、八圣道,及解脱果、涅盘等。 行者先当念佛所演说,次当念法义。 念佛所演说者,佛语美妙,皆真实,有大饶益。 佛所演说,亦深亦浅:观实相故深,巧说故浅。 重语无失,各各有义故。 佛所演说住四处,有四种功德庄严:一、慧处,二、谛处,三、舍处,四、灭处。 有四种答,故不可坏:一、定答,二、解答,三、反问答,四、置答。 佛所演说,或时听而遮,或时遮而听,或听而不遮,或遮而不听;此四皆顺从无违。 佛说得诸法相故,无戏论;有义理说故,破有、无论。 佛演说随顺第一义,虽说世间法亦无咎,与二谛不相违故。 随顺利益说,于清净人中为美妙;于不净人中为苦恶;于美语苦语中亦无过罪;佛语皆随善法,亦不着善法。 虽是垢法怨家、亦不以为高;虽种种有所诃,亦无有诃罪;虽种种赞法,亦无所依止。 佛言说中,亦无增无减,或略或广。 佛语初善,久久研求亦善。 佛语虽多,义味不薄。 虽种种杂语,义亦不乱。 虽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爱着;虽殊异高显,亦不令人畏难。 虽遍有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佛语如是有种种希有事,能令人衣毛为竖,流汗气满,身体战惧;亦能令诸天心厌,声满十方,六种动地;亦能令人于无始世界所坚着者能令舍,所不坚着者能令乐。 佛语,罪恶人闻之,自有罪故,忧怖热恼;善一心精进入道人闻,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后亦好。 复次,多会众中,各各欲有所闻,佛以一言答,各各得解,各各自见佛独为我说。 于大众中虽有远近,闻者声无增减,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应度者闻,不应度者不闻。 譬如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听者得悟。 如是种种念佛言语。 何等是法义? 信、戒、舍、闻、定、慧等为道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达”中说。 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盘,是名佛法义。 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 诸法性不可坏,假使人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 圣人知是三种法相,于一切依止邪见各各斗诤处得离;譬如有目人见群盲诤种种色相,愍而笑之,不与共诤。 问曰: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故说三实? 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盘,即是尽谛。 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盘。 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盘。 是念法三昧,缘智缘尽,诸菩萨及辟支佛功德。 问曰:何以故念佛,但缘佛身中无学诸功德? 念僧三昧缘佛弟子身中诸学无学法? 余残善无漏法,皆念法三昧所缘? 答曰:迦栴延尼子如是说。 摩诃衍人说:“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 ”如佛所说及所说法义经——从一句一偈,乃至八万四千法聚,信、戒、舍、闻、定、智慧等诸善法,乃至无余涅盘,皆是念法三昧所缘。 诸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除佛余残一切圣众及诸功德,是念僧三昧所缘。 发布时间:2021-01-20 15:33:1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