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藏经》的大藏经本与流通本的对勘研究 内容: 一、《地藏经》的大藏经本《地藏经》的大藏经本为二卷本,共十三品,前六品列在上卷,后七品列于下卷。 从《永乐北藏》(明藏)与《乾隆大藏经》(清藏)这两部大藏经的目录看,《地藏经》被列在“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部,而《高丽大藏经》是宋藏,所以《高丽大藏经》中并没有收录《地藏经》。 《乾隆大藏经》(简称龙藏)是在明代的《永乐北藏》基础上编校而成的,《地藏经》的“龙藏本”与“永乐北藏本”有三个字的差异,一是在“分身集会品第二”中的“瞻仰如来,目不暂舍”句。 龙藏本是“目不暂舍”,永乐北藏本是“日不暂舍”。 二是在“观众生业缘品第三”中的“一劫之中,求说不尽”句。 乐北藏本是“求说不尽”,而龙藏本有两种刻本在此处存在差异,一种刻本是“求说不尽”,另一种刻本则是“永说不尽”。 三是在“利益存亡品第七”中的“闻健自修,分分己获”句。 龙藏本为“分分全获”,永乐北藏本是“分分己获”。 前两种情况应该是刻板的错误而产生的差异,所以严格的说这两个官藏本只有一个字的差异,即龙藏本的“分分全获”的“全”字与永乐北藏本的“分分己获”的“己”字的差异。 单看这四个字,龙藏本的“分分全获”仅强调了范围“全”,而永乐北藏本的“分分己获”,不仅强调了范围而且强调了方向,“分分”强调了范围即“全”, “己”则是强调了方向是“自己”。 但若联系经文的前四字“闻健自修”,则龙藏本的“闻健自修,分分全获”,也是明确地强调了方向“自己”。 所以,这里虽有一字的差异,但在义上并没有改变。 二、《地藏经》的流通本《地藏经》的流通本是三卷本,共十三品。 目前发现有两种流通本版本。 一种流通本是前四品列于上卷,次四品列于中卷,再次五品列于下卷。 即把“称佛名号品第九”列在“卷下”(在此简称为流通本一)。 弘化社民国十八年刊印的《地藏经》就是这个版本,是一位居士的手抄本,经前分别有莲池大师的“经序”、印光大师的“石印流通序”及印光大师的“地藏菩萨像赞”。 另一种流通本是前四品列于上卷,次五品列于中卷,再次四品列于下卷。 即把“称佛名号品第九”列在“卷中”,这是当前较常见的通行版本(在此称为流通本二)。 三、《地藏经》的大藏经本与流通本的对勘(一)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1、一恒河沙,一沙之界龙藏本:之;永乐北藏本:之;流通本(一):一;流通本(二):一。 评注:大藏经本为“一沙之界”,流通本为“一沙一界”。 窃以为,如果“一沙”之内不止一界,则大藏经本的“一沙之界”比流通本的“一沙一界”更为准确。 (二)分身集会品第二2、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龙藏本:目;永乐北藏本:日;流通本(一):目;流通本(二):目。 评注:永乐北藏本此处的“日”字,应是刻板的错误。 (三)观众生业缘品第三3、一劫之中,求说不尽。 龙藏本:求(龙藏另版:永);永乐北藏本:求;流通本(一):求;流通本(二):求。 评注:龙藏另版的“永”字,应是刻板的错误。 (四)利益存亡品第七4、闻健自修,分分全获。 龙藏本:全;永乐北藏本:己;流通本(一):己;流通本(二):己评注:同前文分析,义不变。 (五)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5、然诸众生,脱获罪报龙藏本:脱获;永乐北藏本:脱获;流通本(一):脱获;流通本(二):获脱。 评注:“脱获罪报”似乎比“获脱罪报”表述更为准确。 6、救拔罪苦众生,生天人中,令受妙乐。 龙藏本:天人;永乐北藏本:天人;流通本(一):人天;流通本(二):人天评注:这里的“天人”是指天与人,若按尊卑次序,则天在人前,故大藏经里多称“天人”。 但大藏经里也有称“人天”的。 7、翻为杀害,集聚眷属龙藏本:集聚;永乐北藏本:集聚;流通本(一):聚集;流通本(二):聚集。 评注:此处二字虽有表述颠倒,其义不变。 8、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龙藏本:天人;永乐北藏本:天人;流通本(一):人天;流通本(二):人天评注:同前文。 (六)称佛名号品第九9、有佛出世,号毗婆尸龙藏本:尸;永乐北藏本:尸;流通本(一):尸;流通本(二):尸佛。 评注:此处流通本(二)增一“佛”字,义不变。 (七)地神护法品第十一10、又当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之事龙藏本:当;永乐北藏本:当;流通本(一):当;流通本(二):常评注:流通本(二)此处用“常”字。 关于“当”与“常”这两个字,在不同藏系大藏经里,同一句经文,有的用“当”字,有的用“常”字。 但是这个“当”字有两层意思,一是顺时,正当时;二是顺理,理合如是。 (八)见闻利益品第十二11、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者龙藏本:乐;永乐北藏本:乐;流通本(一):乐。 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流通本(二):乐。 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 评注:此处是受持《地藏经》者争议最大的地方。 两种流通本均比两种大藏经本多出了“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等十六字。 有持流通本者初见大藏经本,妄以为是被人减掉了经文。 更有执流通本者,以篡改经文下大地狱而相诅咒,你作任何解释都无效。 如果我们定要以凡夫的分别心来看此处经文,分出到底是大藏经本减了经文还是流通本增了经文,不妨探讨一下。 我们先来看流通本的经文:“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在世的人如果为去世的眷属塑画地藏形像,乃至闻名瞻礼,这此功德会让这些去世的眷属感得极大的利益。 经文分两种情况开示的。 一是,此人已去世的眷属,如果是因为在世时的恶业因缘而堕在三恶道中,经无数劫都难以出离的,承蒙在世的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的功德,立即解脱,生人天中受殊胜的妙乐。 二是,此人已去世的眷属,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世时修福修善有善根福报力而已经得以生人天中在受殊胜妙乐的,那么会承蒙在世的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的功德,增进圣因,受无量乐。 这是流通本多十六字所表述意思。 大藏经本少十六字又是表述的什么意思呢? 大藏经本经文:“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 经文也是分两种情况开示的。 一是,此人已去世的眷属,如果是因为在世时的恶业因缘而堕在三恶道中,经无数劫都难以出离的,承蒙在世的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的功德,立即解脱。 此处经文虽没有流通本“生人天中受胜妙乐”等句,但从三恶道解脱,不就是生人天中受殊胜的妙乐么? 二是,此人已去世的眷属,如果已经得以生人天中在受殊胜妙乐的,则会承蒙在世的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的功德,增进了圣因,受无量乐。 此处经文虽没有流通本“如有福力”等句,但“生人天中”就表明了其在世时是有“福力”的。 没有福力怎么可以得生人天呢? 比较流通本与大藏经本,此处经文的意思上是一样的。 既然大藏经本少十六字能表达出流通本多十六字一模一样的意思,那您说说,哪种版本减字了? 哪种版本增字了? 我相信您的分别心应该有个准确的判断了。 12、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龙藏本:音;永乐北藏本:音;流通本(一):音菩萨;流通本(二):音评注:此处流通本(一)多了两字“菩萨”,义不变。 四、结 语一般都是持流通本者毁谤大藏经本,而持大藏经本者很少有毁谤流通本的。 只要执念一起,必高筑谤台。 又有说是受过菩萨的指示要持流通本。 菩萨化度遍行善巧方便,见您与流通本有缘便指示持流通本,见他人与大藏经本有缘亦为其指示持大藏经本。 若执以流通本为据去毁谤大藏经本则是辜负了菩萨的悲心啊! 况现今流通本又不止一个本子。 印光大师云:“此经二卷十三品,唐实叉难陀所译。 从前虽有法灯、法炬所译之本,自莲池大师主张实叉之本之后,法灯之本便不流通。 即实叉之本又有二卷三卷之别,人多疑之。 须知二卷系藏本,三卷系流通本。 藏本上卷六品,下卷七品。 流通本上卷四品,中卷五品,下卷四品。 卷虽不同,经文无异。 但传布既久,间有字句稍异者,固宜以藏本为主,亦不必改治流通本,以二本并行,了无所碍故也。 ” 发布时间:2021-01-12 17:37:1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