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曼荼罗教广付法传解题 内容: 冈田契昌阿闍梨【1】作 潮安 王 慧 兰 译 《秘密曼荼罗教付法传》有上、下二卷。 以对之者有《真言付法传》一卷,故前者称《广付法传》,后者名《略付法传》。 今所出者,《广付法传》也。 盖一宗之成立必具有其必要之众多条件,而第一要明一宗成立之历史。 本书为弘法大师于立教开宗时阐明真言宗法流相承之历史也。 其结构:卷第一为因起感通分。 卷第二为因起感通分第一之余,内分(一)叙意(二)列举付法阿阇梨之名号及功德(三)问答决疑之三段而详说。 即:第一,叙意者:显教为报、应化身【2】之随他意方便之说【3】,而密教则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大毗卢遮那如来之以如义真实语说也,高唱秘密曼荼罗之法教。 所谓“道不自弘,弘必由人”,谁能弘者? 则七个大阿阇梨耶也。 上自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下至青龙阿阇梨,嫡嫡相续,迄今不绝。 斯则如来加持力之所致也。 法之最上,于此见矣。 明真言宗成立之由来也。 次列付法阿阇梨之名号及表其功德。 自第一祖至第七祖,出其名号,并各说其传记。 所谓七祖者:第一祖,摩诃毗卢遮那娑多他揭多【4】;第二祖,金刚萨埵阿阇梨耶【5】;第三祖,龙猛菩萨阿阇梨耶;第四祖,龙智菩萨阿阇梨耶;第五祖,金刚智阿阇梨耶;第六祖,不空金刚阿阇梨;第七祖,青龙寺【6】惠果阿阇梨耶。 于真言宗法流相承之根本祖师,说付法八祖及传持八祖【7】。 付法八祖者,于真言宗法流,师弟子间次第付嘱之意也。 一、大日如来,二、金刚萨埵,三、龙猛菩萨,四、龙智菩萨,五、金刚智三藏【8】,六、不空三藏,七、惠果和尚之七人,加弘法大师,故为八祖。 传持八祖者,互传护持真言宗法流之意味也。 一、龙猛菩萨,二、龙智菩萨,三、金刚智三藏,四、不空三藏,五、善无畏三藏,六、一行禅师,七、惠果和尚之七人,加弘法大师,为八祖也。 昔人为便于熟记故,称:一、龙三(持三股杵),二、龙经(持经文),三、金珠(持念珠),四、不缚(结外缚印),五、善指(竖右手头指),六、一内(衣下结印),七、惠童(侧童子侍立),八、弘五(持五股杵念珠)。 此传持八祖,为世间一般所知。 在真言宗寺院之供祖师画像者,则此传持八祖也。 然云八祖,实即十大祖。 十大祖师者:一、大日如来,二、金刚萨埵,三、龙猛菩萨,四、龙智菩萨,五、金刚智三藏,六、不空三藏,七、善无畏三藏,八、一行禅师,九、惠果和尚,十、弘法大师。 此中,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菩萨、龙智菩萨之四祖,弘密教法门于印度。 如龙猛菩萨,古来称为八宗之祖师,其法德之伟大,于密教深有关系也。 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不空三藏、一行禅师、惠果和尚五祖者,弘法于支那【9】。 其中如善无畏三藏者,以八十岁之高龄,远涉山河之险,自印度而支那,弘宣流布密法也。 而此传持八祖者,基于大师御作之《略付法传》;而付法八祖,则正于本书说详也。 第三,于问答决疑段,托为溺派子与了本师【10】之问答,对于秘密佛教之疑问而应答者也。 溺派子着《真言宗未决》,于大师之开宗秘密佛教生疑问,其彼筑波之德一菩萨【11】(法相宗)乎? 本卷于此段引证《楞伽经》、《金刚顶经义诀》、《华严经》等辩相承秘法。 又关于所谓南天铁塔之问题有论辩。 问曰:“此塔者,为人功之所造乎? 为当如何? ”答曰:“此塔非人力所为,如来神力所造也。 ”又:“铁塔涌出之法藏者,释迦之所说乎? 法身大日如来之所说乎? ”则谨对之曰:“应化之释迦,不说内证之法。 故非释迦所说,而法身佛之所说也。 ” 广付 法 传 弘法大师空海撰 广付法传卷第一第一,因起感通分者,亦分为三:一叙意,二列付法阿阇梨名号及以表德,三问答决疑。 一,叙意者:夫仁王治国,封赏有差;法帝御世,摄引不一。 有差非能治之不平,不一还是所化之机别。 是故一味甘露【1】逐器殊色,一相摩尼【2】随色分影;能说之心平等而转,所润之意千殊各解;一、三、五乘【3】源一派别,法、报、应化体同用异。 所谓报、应化佛者,亦名十身卢遮那、大小释迦【4】等,常途显教之主是也。 此报、应化身,则上包十地满【5】,下括六趣【6】等,对种种根机,以种种方便,说种种法门。 其所说教,则大、小乘所摄华严、法华、般若、宝积、最胜、涅盘等及四阿含【7】等一百落叉部经【8】是也。 语其宗要,则菩萨四摄【9】六度【10】、声闻缘觉【11】四谛【12】十二缘【13】三十七菩提分【14】、及人天等种种善法是也。 并是随他意说,方便门也。 故《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菩萨:‘大慧,应化佛所作应佛说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故,阴、界、入解脱【15】故,建立识相差别行故,说诸外道无色三摩拔提【16】次第相。 大慧,是名应佛所作应佛说法相。 ’”又云:“大慧,应化佛作化众生事,异真实相说法,不说内所证法圣智境界。 ”所谓法佛者,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大毗卢遮那自受用佛【17】是也,《金刚顶经》及《大日经》【18】等说是。 薄伽梵遍照如来【19】,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20】,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21】中,与自性所成眷属【22】——金刚手等十六如来【23】及四摄行天女使【24】、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25】、十佛刹微尘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26】,自受法乐故,各各说自所证圣智境界三摩地法。 《楞伽》“所谓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大慧,是名法佛说法相”者是也。 如是法身、智身【27】二种色相,平等平等,遍满一切众生界、一切非情界,常恒演说真实语、如义语【28】曼荼罗法教,即是《楞伽》所谓真实说法者是也。 《般若论》“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盖为此乎? 彼曼荼罗教者,《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等是也。 大日如来普遍常恒虽演说如是唯一金刚秘密最上佛乘大曼荼罗法教,而非机非时,不得听闻、信受、修行、流传。 所谓“道不自弘,弘必由人”,谁能弘者? 则有七个大阿阇梨耶——上自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下至青龙阿阇梨,嫡嫡相续,迄今不绝。 斯则如来加持力所致也。 法之最上,于此见矣! 生身佛所说教不如是也,自迦叶至师子,付法绝矣【29】。 由是空、有等诤论争举旗鼓,职此之由矣。 第二,列付法阿阇梨名号及表德者:彼传法阿阇梨名号云何? 第一传法阿阇梨,号曰摩诃毗卢遮那娑多他揭多;第二付法祖,名曰金刚萨埵阿阇梨耶;第三祖,名曰龙猛菩萨阿阇梨耶;第四祖,名曰龙智菩萨阿阇梨耶;第五祖,金刚智阿阇梨耶;第六祖,不空金刚阿阇梨耶;第七祖,青龙寺惠果阿阇梨耶。 第一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法身如来【30】,于秘密法界心殿【31】中,自受法乐故,常恒不断演说此自内证智三摩地法【32】。 具如《金刚顶经》说。 第二祖缚日罗(二合)萨怛缚(二合)摩诃萨怛缚(二合)【33】,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位,则说自证三密门,以献毗卢遮那及一切如来,便请加持教敕。 毗卢遮那如来言:“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令得世出世间悉地【34】成就。 ”具如经说。 第三祖者,昔释迦如来掩化【35】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36】,名那伽阏赖树那菩提萨埵(唐言龙猛。 旧云龙树,讹略也。 ),诞迹南天,化被五印【37】。 寻本则妙云如来,现迹则位登欢喜【38】。 和尚说,是则观自在王如来【39】之异名。 何者? 所谓“云”者,平等无尽覆护之义,又降雨养物之义,即是大悲利他之三昧也;“妙”者,甚深难测之义,言此菩萨二利之行,除如来者,无人度量。 又迹名龙猛者:大龙无念,云雨无边;随种种趣,所雨各异。 华严所说娑羯罗龙王喻是也。 如大龙能有如是德——生长万物,是菩萨亦复如是:能住大悲平等三摩地,随种种趣,发无缘大慈云,普洒平等一味法雨,生成群生法身之牙果。 故以为名。 “猛”者,勇猛精进、不怯弱之义。 言此菩萨被如来甲胄,骑大精进马,放大智悲箭,能破自他之魔军,于一心法城皆得安也。 或游邪林而同尘同事【40】,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 作千部论,摧邪显正。 上游四王自在处【41】,下入海中龙宫,诵持所有一切法门。 遂则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灌顶【42】,诵持此秘密最上曼荼罗教,流传世间。 《楞伽经》及《摩诃摩耶经》等,释迦如来所悬记,则是此人也。 彼《楞伽经》说:“我乘内证智,(“我乘”者,谓如来最上秘密乘。 “内证智”者,谓如来所证五智、三十七智及一百八智【43】,乃至十佛刹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四种法身智。 具如《金刚顶经》说。)妄觉非境界。 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 (“谁持为我说”者,言应身佛不曾说此内证智。 下地非境界,唯有此菩萨,由大日如来加持,流传此教,如实宣扬法身如来之恒沙万德,非他人也。)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 大慧汝谛听,有人持吾法。 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如来此记者,非为显教记。 何以故? 显教记者,《摩诃摩耶经》所说是也。 何者? 从迦叶、阿难等次第说也。 此记直指龙树。 又,如来明说“我乘内证智”,又云“我乘”、“无上法”者也。 无上、最上,佛乘之名。 《金刚顶经》如来明说,名此秘密佛乘。 传显教者不知此意,争最上佛乘名以名自宗者,甚为诬罔也。)《西域记》云:憍萨罗国【44】“城南不远,有故伽蓝【45】,旁有窣堵波【46】,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曾于此处现大神通,摧伏外道。 后龙树菩萨止此伽蓝。 时此国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珍敬龙树,周卫门庐。 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来求论议,谓门者曰:‘幸为通谒。 ’时门者遂白焉。 龙树雅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是水,示彼提婆。 ’提婆见水,默而投针。 弟子持钵,怀疑而返。 龙树曰:‘彼何辞乎? ’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而已。 ’龙树曰:‘智矣哉,若人也! 知几其神,察微亚圣。 盛德若此,宜速命入。 ’对曰:‘何谓也? 无言妙辞,斯之谓欤? ’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湛莫测。 满而示之,比吾学之智周也。 彼乃投针,遂究其极。 此非常人,宜速召进。 ’龙树风范,懔然肃物,言谈者皆俯抑首。 提婆素挹风徽,久希请益。 方欲受业,先骋机神。 雅惧威严,升堂避坐。 谈玄永日,辞义清亮。 龙树曰:‘后学冠世,妙辩光前。 我惟衰迈,遇斯俊彦。 诚乃写瓶【47】有寄,传灯不绝。 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幸能前席,雅谈玄奥。 ’提婆闻命,心独自负。 将开义府,先游辩囿。 提振词端,仰视质义。 忽睹威颜,忘言杜口。 避坐引责,遂请受业。 龙树曰:‘复坐。 今将授子至真妙理、法王诚教。 ’提婆五体投地,一心归命曰:‘而自今以后,敢闻命矣。 ’龙树菩萨善闲药术,飧饵养生。 寿年数百,志貌不衰。 ”后因引正王太子诚愿,以干茅叶自刎其颈,若利剑断,取灭度【48】。 又一说云:蝉蜕而去。 其提婆菩萨者,弥勒菩萨告嗢怛罗阿罗汉曰:“彼提婆者,旷劫修行,贤劫【49】之一佛也,非尔所知,宜深礼敬。 ”贤劫一佛,扫洒归命,受学法要。 以此明知:龙树菩萨,过去如来,为法同尘。 具如别传等说,不复烦说。 第四,号曰龙智阿阇梨耶,即龙猛菩萨付法之上足也。 位登圣地,神力难思。 德被五天,名熏十方。 上天入地,无碍自由。 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或游师子国【50】,劝接有缘。 故《玄奘三藏行状》云:“南天竺磔迦国【51】庵罗林中,有一长命婆罗门【52】,年七百余岁。 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 明中、百论等(云云)。 是龙猛菩萨弟子。 法师就停,学中、百论等,及受诸经等。 ”(以此观之,玄奘三藏亦是龙智菩萨之弟子也。)又,《贞元新定释教录》云:“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菩萨,年七百余岁,今犹见在南天竺国,传授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53】陀罗尼法门、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及大乘经论等。 ”又,《大辨正三藏表制集》曰:“昔毗卢遮那佛以瑜伽无上秘密最大乘教传于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数百岁,方得龙猛菩萨而传授焉。 龙猛又数百岁,乃传龙智阿阇梨。 龙智又数百岁,传金刚智阿阇梨(云云)。 贫道大唐贞元二十二年,于长安醴泉寺,闻般若三藏及牟尼室利三藏、南天婆罗门等说,是龙智阿阇梨今见在南天竺国传授秘密法等(云云)。 ”第五祖,《贞元释教录》云:沙门跋日罗菩提【54】(唐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国【55】(此云光明国。 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 【56】)婆罗门种。 诞育灵奇,幼有神异。 恳请于父,求之入道。 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57】,依寂静智出家,学《声明【58】论》。 十五学法称【59】论。 二十受具足戒【60】。 六年学大、小乘律。 又学《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61】。 二十八,于迦毗罗卫城【62】,就胜贤论师学《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63】,经三年。 三十一,往南天竺【64】,于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年七百岁,今犹见在)经七年承事供养,受学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并五明论,受五部【65】灌顶,诸佛秘密之藏无不通达。 兼工九十四书【66】。 尤工秘术,妙闲粉绘。 每至饮食,天厨自陈,金刚萨埵常现于前。 遂辞师龙智,却还中天,寻礼如来八相灵塔【67】。 其后,南天亢旱三年,其王捺罗僧伽补多靺摩遣使迎请和上【68】,于自宫中建灌顶道场请雨。 于时,甘泽流澍,王臣欢庆。 遂为和上造寺安置,经余三载。 国南近海有观自在菩萨寺,寺门侧有尼拘陀【69】树,先已枯悴。 和上七日断食行道,树再滋茂。 菩萨应现而作是言:“汝之所学,今已成就。 可往师子国瞻礼佛牙,登楞伽山【70】礼拜佛迹,回来可往大唐国礼拜文殊师利菩萨。 彼国于汝有缘,宜往传教,济度群生。 ”闻是语已,不胜欣慰。 僧徒咸闻其语。 寺众乃曰:“若菩萨降临,尼拘陀树枝叶滋荣,去即枯悴。 以此为候。 ”经三七日,却还,辞其国王,将领弟子道俗八人往师子国。 至楞伽城,王臣四众【71】以诸香花礼和上。 (事具载传中,此不烦述。)更却至南天竺,国王请留宫中供养一月。 曰和上白王:“贫道先发诚愿,往摩诃支那国【72】礼文殊师利并传法。 ”即日辞王,王曰:“途遥绝远,大海难度,不可得到。 住此教化,足获利益。 ”再三请住,和上宿志不移。 王曰:“必汝去时,差使相送,兼进方物。 ”遂遣将军米准那奉《大般若经》梵夹【73】、七宝绳床等及诸香药等奉进唐国。 愿和上检校加持,得达彼国。 发来之日,王臣四众香花音乐送至海滨。 和上便与徒众告别,登舶入海。 去唐界二十日内,中间卒逢恶风,忽发云气斗暗,毒龙鲸鲵之属交头出没,偕行商舶三十余支随波流泛,不知所在。 唯和上一舶得免斯难。 略计海程十万余里,逐波沉浪,约以三年余,历异国种种艰辛,方得至大唐。 时节度使二三千人,乘小船数百支,以香花音乐海口逢迎。 至开元八年,初到东都,所有事意一一奏闻。 奉敕【74】处分,使令安置,四事供养【75】。 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76】,依法作成,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 和上一一指陈,后为立坛灌顶。 一行敬受斯法,请译流通。 以十一年癸亥,于资圣寺,为译《瑜伽念诵法》四卷、《七俱胝陀罗尼》一卷。 至十八年庚午,于大荐福寺,译《曼殊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要》,沙门智藏译语【77】(此是不空三藏本讳也)。 至十九年,又译《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等四卷。 二十四年,随驾西京。 二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天恩放归本国。 行至东都荐福寺,乃现疾,嗟有身之患【78】,坐而迁化。 弟子僧智藏等请留遗教,顷间复还,嘱付毕曰:“西国涅盘尽皆无坐法。 随师返寂,右胁而眠。 即《师子王经》所载也。 悟身非有,蝉蜕遐举”。 其年八月十五日证果。 哀念伤于帝坐【79】,悲惜感于士心。 其年九月五日,敕令东京龙门安置。 至天宝二月七日,于奉光寺西岗起塔(编者按:应为:天宝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于奉先寺西岗起塔)。 即逸人混伦为铭【80】曰(其序具载本传):峨峨法岫,滔滔智田。 为道之始,则人之先。 名扬中国,业善南天。 示晓示喻,三千大千。 浮图亚迹【81】,摩腾比肩【82】。 真寂有境,生死无边。 释迦示现,迦叶求缘【83】。 无来无去,何后何前? 猗欤睿哲【84】,运谢时贤。 风摧道树,浪没慈船。 层塔虚设,宝铎【85】空悬。 柏吟宵吹,松生暮烟。 人世移易,陵谷推还。 唯余石诔【86】,千年万年。 玄宗皇帝有一钟爱公主,忽沉病梦。 皇帝请和上,命曰:“朕有钟心少女,忽然命终。 虽死生有命,惜其不幸,冀和上加持,令得苏息。 ”和上即唤两乳母及二童女着新净衣,加持便缚,伏地息绝。 乃命左右令作“告阎罗王牒”讫,即命人于被缚死四人侧披读。 则四人一时起坐,和上告曰:“此文牒诵得毋惚? ”答曰:“得也。 ”即交诵不错一字。 便告曰:“汝等直去至阎罗王所,宣此文牒,将公主来。 ”言毕,四人俱死。 从其日辰时至明日初夜,四人及公主一时得苏。 公主曰:“阎罗王因和上牒旨更却参。 虽然,受命有限,决定难延,更不须住此国,三日之后命终。 ”皇帝更得相见,兼闻此言,叹伏【87】极深。 事具在大荐福寺南中门西边和上碑铭中。 又,一时亢旱连月,玄宗皇帝轸念纳隍【88】,即令和上祈雨。 和上于大荐福寺廊下结坛,密诵真言。 食顷,从坛中龙头出现。 和上伸手抱捉龙头,须臾放却。 其龙直穿廊宇腾空,雷电地震,霈然洪澍,淹日不息。 皇帝恐其漂物,更令止雨。 和上又坛上布置荷叶,诵真言。 须臾,裹之荷叶,悬之树枝。 顷,雨竭天晴。 明日,敕使临房慰劳,和上答曰:“贫道不曾疲倦,彼佛子等【89】太疲劳。 ”中使问曰:“何人也? ”和上便起就树头,即解前所裹悬荷叶,即诸龙等雷鸣腾空。 神力难识,率如此类也。 由是一人珍敬,四海称叹。 (具如碑上)又,西明寺翻经笔受、临坛赐紫【90】试鸿胪少卿圆照大德云:圆照自惟微贱,恨以晚生。 大师殁年,始居幼学。 翻译应诏,殊未识知。 谨依纪铭,叙述前事。 望祛情感,无嫌广焉。 博雅宏才,幸无诮也。 闻夫至道体也,无欲为先。 福善之征,莫大有后。 承其后者,代有高人。 大兴善寺【91】三藏,即其人矣。 昔事先师,法讳智藏。 承旨译语,弘阐真乘。 洎肃宗临朝,弥加尊重。 不斥名字,号曰不空此取登坛散花【92】号也。 代宗驭历,加号及官,位鸿胪卿【93】,品加特进【94】,号大广智三藏不空。 追赠先师,锡【95】谥官号。 永泰元年岁在乙巳十一月一日,乃颁制曰:“敕不空三藏和上:金刚三藏天资秀异,气禀冲和。 识洞四生【96】,心依六度。 爰自西域,杖锡【97】东来。 梵行【98】周身,慈心济物。 觉华外照,智炬内明。 汲引群迷,证通圆寂。 密传心印,示隐涅盘。 衣钵空存,音徽【99】长往。 教能传后,礼有饰终【100】。 宜旌美名,俾叶荣赠。 可赠开府仪同三司【101】,仍赠号大弘教三藏(开府仪同者,准官位,今正一品也。)。 ”夫俗典有母以子贵,今释氏乃师因弟荣。 万古千秋,传之不朽。 又至大历三年六月十二日有敕,度僧五人,令检校洒扫大弘教三藏塔所。 又,同日赐御札大弘教三藏塔额文,并赐千僧供【102】,为设远忌斋。 三藏修表陈谢(词具在本传)。 宝应元圣文武皇帝【103】批曰:“和上释梵宗师,人天归仰。 慈悲智力,拯拔生灵。 广开坛场,弘宣法要。 福资国土,惠洽有情。 愧厚良多,烦劳申谢。 ”后复有敕为大弘教三藏远忌设千僧斋。 三藏又修表陈谢(词在本传)。 皇帝批曰:“大和上法留喻筏,照委传灯,久证涅盘,示存斋忌,永惟付嘱,深眷徽猷【104】。 薄施香茶,有烦陈谢。 ”又至大历六年六月十六日,不空三藏奏:“东都荐福寺大弘教三藏和上院请抽诸寺名行大德一七人。 右不空先师在日,特蒙玄宗置上件塔院。 年月深久,廊宇崩摧,香火缺供,无人扫洒。 今请抽诸寺大德七人住持彼院,六时忏念,为国进修三密瑜伽,继师资之旧业。 ”又奏:“同寺一切有部【105】古石戒坛院请抽诸寺名行律师七人,每年为僧置立戒坛。 右件戒坛院,是不空和上在日舍衣钵兴建。 当不空进具之日,亦有诚愿,许同修葺。 不空叨承圣泽,冀玉镜之重开,睹大师之旧规,望金轮之再转。 今请置一切有部戒坛院额,及抽名行大德七人,四季为僧敷唱戒律,六时奉为国修行三密法门【106】。 以前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奏。 前件院抽僧及置额【107】等,请有缺续填。 其府县差科及一切僧事,并请放免,不同诸寺。 谨件如前。 ”敕旨依奏。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 ”曾子曰:“慎终追远,仁德归厚矣。 ”大弘教和上法流后嗣大广智三藏,追远慎终,奉国尽忠,精持佛戒。 存殁不朽,永播清徽。 哀劳之精,悬诸万古矣! 大弘教三藏所译经都一十一卷,并入《开元释教录》及《贞元新定释教录》,见行于世。 种种灵验、两国珍敬等,具载本传,不劳烦述。 广付法传卷第二 第六祖者,按《贞元新定释教录》及《大辨正三藏表制集》等云,大唐特进试鸿胪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108】、食邑三千户、赠司空【109】、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国人【110】也,法讳智藏,号大广智不空金刚,计当大唐神龙元年乙巳之岁而诞踪焉。 初,母氏遇相者曰:“尔必当生菩提萨埵也。 ”言已便失。 数日之后,果梦佛微笑,佛光灌顶。 既寤,犹觉室明如昼,因而孕焉。 天假聪明,幼而慕道,远离父母,落发坏衣。 至开元六年岁在戊午,年甫十四,于阇婆国见大弘教三藏金刚智而师事【111】之。 和上初试教悉昙章【112】,令诵梵经。 梵言赊切【113】,一闻无坠。 便许入坛,授发菩提心戒【114】。 年甫十五,与出家焉。 随侍南溟,乘航架险,惊波骇鼓,如影随形。 开元八年,方至东洛。 十二年甲子,年方弱冠【115】,于荐福寺,依一切有部石戒坛所而受近圆【116】。 律相洞闲,知而不住。 欲学《声明论》、穷瑜伽宗,以白先师。 师未之许,夜梦佛菩萨像悉皆东行,乃曰:“我之所梦,法藏有付矣! ”遂授以三密,谈于五智。 妙达经论,言善唐梵,随师译语,稍得精通。 随驾西京,应诏翻译。 不离左右,请益抠衣【117】。 函丈问端【118】,斯须不舍。 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入塔之后,有诏为请大本《金刚顶经》及大本《毗卢遮那经》等最上乘,差和上及弟子僧含光、惠辩并俗弟子李元琮等,令赍【119】国信,使南天竺国龙智阿阇梨所。 从广州发,附舶前进。 遇好风便,更不停留。 未逾一年,到师子国。 国王郊迎,宫中七日供养。 以真金器沐浴和上,肘步【120】问安以存梵礼。 王诸眷属、宰辅大臣备尽虔敬。 便令安置与佛牙寺。 即奉遇龙智阿阇梨,肘行膝步,从而问津。 即献大唐国信、金贝等物。 龙智曰:“吾所宝者心也,非此宝也。 ”寻即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并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经。 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佥【121】以为得其所传矣。 金刚界及大悲胎藏两部大曼荼罗法并尊样图等悉蒙指授,不异泻瓶。 他日,王作调象戏以试和上。 和上结佛眼印,住慈心定,诵真言门以却之。 其象颠仆,不能前进,王甚敬异,与夫指降醉象【122】有何殊哉? 既遂所愿,欲归大唐。 彼国王副一小使弥陀,献方物于大唐,所谓七宝、灯树、香药等也。 天宝五年岁在景戌,自师子国还。 玄宗皇帝延入,建坛授灌顶,住净影寺。 于时,愆亢【123】连月,有诏令和上祈雨。 和上结坛,应期油云四起,霈然洪澍【124】。 遂内出宝箱,赐紫袈裟一副、绢二百匹,以旌神用。 或大风拔树之灾、妖星失度之殄【125】,和上举心默念,如影响焉。 至十二载,有敕令往武威【126】,赴节度使【127】哥舒翰请,立大道场,与梵僧含光、俗弟子开府李元琮及使幕官僚等,授五部灌顶金刚界大曼荼罗法。 时道场地为之大动,有业障者,散花不下,上着于盖。 并译《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等一十卷。 十五载,奉敕回京,住大兴善寺,令开灌顶。 洎【128】至德中,肃宗皇帝行在灵武,和上密进秘法,并定拨乱收京之日,遂如其言,即至德二载丁酉十月二十三日也。 和上明日陈表贺焉(表词及皇帝批在本传)。 至广德元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十四日,和上奏为国置灌顶道场。 其词曰:“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请为国置灌顶道场。 右不空闻,毗卢遮那包容万界,密印真言吞纳众经。 唯(一作‘准’)其教宜有顿有渐:渐谓声闻小乘登坛学处【129】,顿谓菩萨大士灌顶法门。 是诣极之夷途,为入佛之正位。 顶谓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谓灌持,明诸佛之护念。 超升出离,何莫由斯。 是以克己服勤,不舍昼夜。 誓志钻仰,岂敢怠遑? 冀每载夏中及三长斋月【130】依经建立,严净华以开觉,使有识而归真,庶边境肃清(《表制集》作‘净’),圣躬万寿,不胜恳念之至。 谨诣右银台门奉状陈请以闻。 天恩允许,请降墨敕。 ”依至永泰元年岁在乙巳四月二日,奉诏与京城义学沙门良贲、子邻、飞锡等一十七人,于大明宫南桃园翻译《仁王经》等。 于承明殿灌顶道场,皇帝执旧经,对读新本。 诏曰:“新经旧经,理甚符顺。 所译新本,文义稍圆。 ”斯则金口冥契于圣心,佛日再生于凤诏。 翻传先后,其在兹欤? 伏以三藏和上,学艺崇深,神仪秀邈。 瑜伽三密,独步南天。 专精一乘,共推东夏。 晓二方之世论,尤善声明;达五部之真言,妙穷法印。 奉诏翻译,善得其真。 即于资圣、西明两寺开仁王百座会。 是日,六军【131】使陈,天龙四众、八部鬼神【132】护送新经出于大内。 其经适出,庆云浮空,郁郁纷纷,洎乎己午。 两寺开经,万姓欢心,祥云方隐。 知上表贺御制经序及庆云(词在传中)。 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批曰:“和上远自莲宫,亲缄贝叶【133】。 敷演玄教,利济苍生。 翻译既成,天人合会。 朗三秋之霁景,开五色之祥云。 阐扬真乘,符契妙旨。 顷因指喻,早结师资。 睹兹感通,弥深顶敬。 ”闰十月二十三日,设无遮斋【134】以成庆敬。 是日也,资圣寺南门外陈布道场,尽止一坊【135】。 东西街内,帘幕云布,幡花丽天。 尊容焕然,光照人里。 饭僧既毕,六乐争陈,百戏充衢。 不空三藏赐九百匹绢帛锦彩,侍者小僧各五十匹。 及赐官品号。 曰:“敕不空三藏:莲宫释种【136】,香界【137】导师。 性表真如,学精秘藏。 承绀国【138】之妙旨,开示四依【139】;译金口【140】之微言,津梁六趣。 身持梵匣,远涉流沙。 传灯益明,甘露溥润。 散慈云于火宅【141】,扬慧日于幽途【142】。 顷者躬问胜因【143】,弘示方便,永决疑网,滋予智牙【144】。 虽出尘之心齐谢于名位,而褒崇之典式旌于贤哲。 庶应嘉命,用叶朝章。 可特进试鸿胪卿,仍赐号大广智不空三藏。 ”十一月五日修表陈谢(词在传中)。 皇帝批曰:“和上道秘双林,功超正觉。 远从天竺,来布真言。 顷得归依,亲承付嘱。 褒崇之典,礼秩攸先。 俾增印绶【145】之荣,式重师资之敬。 兼申宠赠,庶表追荣也。 ”永泰元年六月十八日,郑国公杜冕奉钱一万余贯,充给道场斋儭【146】。 至大历六年十月十二日,和上因代宗皇帝降诞之辰,随表进所译经等。 词曰:“沙门不空言:不空爰自幼年,承事先师大弘教三藏和上二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147】。 后游五天,寻求所未受者,并诸经论,更重学习。 凡得梵本楞瑜伽真言经论五百部余,奉为国家,详译圣言,广崇福佑。 天宝五载,却至上都【148】,奉玄宗皇帝恩命,于内建立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译。 及肃宗皇帝配天继圣,特奉论旨,于内道场【149】建立护摩【150】及灌顶法;又为国译经,助宣王化。 累奉二圣恩敕,先代三藏【151】所有梵夹(《表制集》作“文”)并使搜访。 其中有绦索脱落,便令修补;其有未经翻译者,续译奏闻。 伏维陛下,缵承皇运,大庇含灵。 广阐福田,重明日月。 恩波远被,法雨分流。 四海宅心,万方欣戴。 是知佛之付嘱,允在圣君。 不空叨承渥泽,荣幸实深,切自思之,如何报国。 奉先皇圣制,令阐微言;又奉陛下恩命,恭遵遗旨,再遣翻译,利济群生。 虽复四时精勤,未酬万一。 是以区区于日夕,详译真言及大乘经典,冀效涓微,上资皇道。 其所译金刚顶瑜伽法门,是成佛速疾之路。 其修行者,必能顿超凡境,达于彼岸。 余部真言,诸佛方便,其徒不一。 所译诸大乘经典,皆是上资邦国,息灭灾厄,星辰不愆,风雨顺叙,仰恃佛力,辅成国家。 谨缵集前后所翻译讫者,自开元至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一卷,七十七部,并目录一卷,及题笔受【152】僧俗名字,缮写已讫。 谨因降诞之辰,谨具进奉,庶得真言福佑,长护圣躬;大乘威力,永康国界。 其未翻梵本经中,但有护持于国、福润生灵者,续译奏闻。 沙门不空诚惶诚恐谨言。 ”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批曰:“和上夙事先朝,弘闻妙教,演兹贝叶,广示迷津。 朕嗣续(《录》并《表制集》作“赞”)丕图,恭承睿旨,和上再加详译。 今卷轴续毕,永济生灵,深可嘉叹。 仍宣付中外,编入《一切经目录》。 ”至其月二十二日,中使【153】李宪诚奉宣敕旨:“大德比翻译多劳也。 不空三藏宜赐锦彩绢等共八百匹,同翻经十大德各赐彩三十匹。 敬问诸大德渐寒,各得好在。 ”时大德等明日谢闻(词在《录》中)。 至大历七年正月二十七日,有墨制,特许所译经流行天下。 和上陈表奉谢(词在《录》中)。 皇帝批曰:“和上久证菩提,入佛知见【154】,所翻经典,皆洞精微。 爰(一作‘受’)命施行,式传惠照。 须示寰宇,广济含灵。 未光慈航,烦至陈谢也。 ”又至其年十月十六日,和上奏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内各简一胜处置大圣文殊院,及天下食堂内宾头卢上,以文殊为上座【155】。 敕旨依奏(词在《录》中)。 撰《录》者云:大广智不空三藏和上,本讳智藏,号不空金刚,梵曰阿目佉跋折罗【156】(二合),本西域人也。 昔事大弘教金刚智三藏和上,禀受真言二十四年,抠衣请益。 大师殁后,还诣五天,梵本瑜伽备皆披阅。 周游遍览,旋赴帝京。 或化河西,或居岭表,或居关内,或处王宫,翻译真经,不遑寝食。 属天宝末岁,胡马入关。 至德二年,克复京洛。 和上亲承圣旨,为灌顶师。 妃主降阶,六宫罗拜。 三朝宠遇,恒建道场。 详考幽微,卷不释手。 内宫译者,随意上闻,或已宣行,或留中禁。 其已得者,具录如前;其未获者,一心求访耳。 和上精勤不怠,多历岁时。 洎大历九年,示有微疾。 制使劳问,天降名医。 针药相仍,晓夕继至。 疾将未损,宸极【157】不安。 皇帝亲临卧房,赐以官封。 其词曰:“大历九年六月十一日敕:大道之行,同合于异相;王者至理,总归于正法。 方化城【158】之齐致,何儒释之殊途。 故前代帝王罔不崇奉。 法教弘阐,与时偕行。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 超诣三觉【159】,坐离于见取【160】;修持万行,常示于化灭。 执律舍缚,护戒为仪。 继明善教之志,来受人主之请。 朕往在先朝,昔闻道要。 及当付嘱,常所归依。 每执经内殿,开法前席。 凭几同胶序之礼【161】,顺风比崆峒之问【162】。 而妙音圆演,密行内持,待机如说,自涯皆晤。 涤除尘妄,调伏魔冤。 天人洗心于度门,龙鬼受职于神印。 固以气消灾厉,福致吉祥。 实惟弘我之多,宁止利吾之美。 尝有命秩,用申优礼而得为师(《贞元录》作‘师为’),盛味道滋深。 思(《表制集》作‘恩’)复强名,载明前志。 夫妙界有庄严之土,内品有果地之殊。 本(《表制集》作‘大’)乎尚德,敬顺时典,可开府仪同三司,仍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 余如故。 ”至十五日,和上修表上辞。 文曰:“沙门不空言:不空幼事先师,已过二纪【163】。 早承天泽,四(《录》作‘三’)十余年演瑜伽之法门,奉累圣之恩眄【164】。 自从陛下临御,殊私转深。 赐黄阁【165】以宴居,降紫微【166】而问道。 积恩重叠,日月相继,虽复精恳,岂酬万一? 而露电难驻,蒲柳【167】易衰。 一从伏枕,自春徂【168】夏。 陛下深睠【169】,存问再三,中使名医,相望道路。 但以膏肓之病,虽针药而难生;生灭之质,宁恋惜而能固? 忽从昨夜已来,顿觉气力弥惙【170】,身非己有,瞬息掩掩(《录》作‘奄奄’),心神浸(《表制集》作‘寝’)微。 违谢圣朝,不任恋慕。 不空今者年过中寿【171】,未为夭逝。 但以往时越度南海,周游五天,寻其未闻,习其未解,所得金刚顶瑜伽十万颂、诸部真言及经论等五十余万颂,冀总翻译,少答国恩。 何夙愿之未终,忽生涯之已尽! 此不空所以为恨也。 伏惟陛下降诸佛之慈惠,下从人之所愿。 不空先进《大圣文殊佛刹经》,圣情寻许颁示中外。 伏愿哀愍,念临终之一言,冀福皇家,滋吉祥之万劫,实为僧人生死荣幸。 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并银盘子、菩提子及水精念珠并合子,谨随表进奉。 临纸涕泣,悲泪交流。 永辞圣代,不胜恋慕之至。 谨附监使李宪诚奉表陈辞以闻。 沙门不空诚悲诚恋谨言。 ”皇帝批曰:“和上行登十地,来自五天。 敷演瑜伽,宣流梵甲【172】。 周游万里,践历三朝。 光译圣言,亲承师授。 当下武之兴运,继前薪之火传,而弘菩提心,为众生病。 弥留有问,震悼增深。 宜依所请也。 ”尔时和上上表陈情,圣恩垂涕,墨制旋降,所请皆依。 和上情意获申,一心观行,右胁累足【173】,恬然而薨。 弟子号踊无算。 中使奏闻,圣上震悼殊深,废朝三日。 爰降中使,诣于僧伽蓝,宣慰众徒,乃锡赙赠:绢三百匹,布二百端,白粳米五车,白面亦尔,柴十车,油七石,炭三车,并如京宣索。 二十八日,敕内侍韦守宗,送绢七百五十匹,充为和上造塔值。 七月五日,追赠司空,及锡谥号。 词曰:“敕:寂灭为乐,所以归于真;付嘱有缘,所以尊其称。 循诸故事,其或强名。 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三藏大广智不空,德盛道高,朕所师仰。 心密法印,行超度门。 精微有说,广大无相。 一雨之润,溥洽于群生;百灯所传,遍明于正觉。 傍达义趣,博通儒玄。 圣人之情,合若符契。 朕顺风前席,积有岁年。 慈航不留,梁木其坏,徽音永隔,震悼殊深。 论道之官【174】,追严师礼,仍加谥号,用副名实。 可赠司空,仍谥号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 ”洎六日癸卯,陈设葬仪,迁神城南,荼毗【175】供养。 皇帝敕内给事【176】刘仙鹤以香茶之奠,敬祭于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之灵。 文曰:“维大历九年岁次甲寅七月戊戌六日癸卯,皇帝遣内给事刘仙鹤以香茶之奠敬祭于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之灵。 惟灵智识明晤,天姿聪达。 夙植梵行,生知胜因。 挺秀五天,周游万里。 心蕴海藏,音通华夷。 贝叶传经,瑜伽演教。 弘利兆庶,出入三朝。 道不在言,理均无迹。 涅盘常寂,至圣同归。 焚香澡身,与化而尽。 朕顷承了义,礼具师资。 永诀之辰,攸深震恸。 香茶之奠,有灵照之。 ”是日也,宰臣中贵、神策六军、御使大夫及京兆尹、尚书、仆射、侍郎、列卿、诸卫将军,各申奠祭,其余缁素【177】不可具陈。 七日平晨,弟子僧惠朗等修表谢(表词及批在《录》中)。 同日,又“奉敕语僧惠朗,专知检校院事,兼及教授后学,一尊一契有次第者闻奏。 ”又“奉敕语僧惠胜,和上在日,阿师子偏得意旨。 今闻于塔所焚香火守护。 先于和上边受得普贤念诵法,与朕同尊。 努力精修,三年满后,即来对朕,与商量本尊法。 所请依住,是时也。 ”内出香火荼毗和上。 火灭已后,收得遗身,皆有舍利,光相莹净、皎若琉璃。 具以上闻,圣情哀感。 内宫稽首,置在道场。 至十五日,又“敕语勾当【178】京城寺观修功德使、开府仪同三司、右龙武军大将军、知军事、上柱国、凉国公李元琮,故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塔所修造,宜令且停,别择好地起修。 ”洎八月二十八日,又“敕语元琮,故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荼毗得舍利,令于当寺院起舍利塔。 ”至造塔毕,建立丰碑。 其文曰:大唐大兴善寺大辨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铭并序【179】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冯翊县开国公严郢【180】 撰银青光禄大夫彭王傅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徐浩书和上讳不空,西域人【181】也。 氏族不闻于中夏,故不书。 玄宗烛知至道,特见高仰。 讫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 以玄言德祥,开右至尊。 代宗初,以特进大鸿胪褒表之,及示疾不起,又就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皆牢让不允,特赐法号曰大广智三藏。 大历九年夏六月癸未,灭度于京师大兴善寺。 代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司空,追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 荼毗之时,诏遣中谒者赍(原作‘齐’。 准《表制集》改)祝文祖祭,申如在【182】之敬。 睿词深切,嘉荐【183】令芳。 礼冠群伦,誉无与比。 伊年九月,诏以舍利起塔于故居寺院。 和上性聪朗,博贯前佛万法要旨,缁门独立,邈荡荡其无双。 稽夫真言字义之宪度【184】,灌顶升坛之轨迹,即时成佛之速,应声储祉【185】之妙,天丽且弥,地普而深,固非末学所能详也。 敢以概见序其大归。 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义,数百岁后,传于龙猛菩萨。 龙猛又数百岁,传于龙智阿阇黎。 龙智传金刚智阿阇梨。 金刚智东来,传于和上。 和上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梨,扬攉十八会法【186】。 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迨于和上,凡六叶矣。 每斋戒留中,道迎善气,登礼皆答,福应较然,温树不言【187】,莫可记已。 西域隘巷,狂象奔突,以慈眼视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渡,天吴【188】鼓骇,以定力对之,未移晷【189】而海静无浪。 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烛之瑞;其殁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异。 凡僧夏【190】五十,享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饰供具【191】,坐道场,浴兰焚香,入佛知见。 五十余年,晨夜寒暑,未曾须臾有倾摇懈怠之色。 过人绝远,乃如是者。 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而沙门惠朗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192】。 至矣哉,于戏法子,永坏梁木。 将纪本行,托余勒崇【193】。 昔承微言,今见几杖。 容光渺漠,坛宇清怆。 纂书照铭,小子何攘。 (编者按:依《不空表制集》为“让”)铭曰:呜呼大士,有(《通载》作“起”)我三宗【194】。 道为帝师,秩为仪同【195】。 昔在广成,轩后顺风。 岁逾三千,复有肃公【196】。 瑜伽上乘,真语密契。 六叶授受,传灯相继。 述者牒之,烂然有第。 陆伏狂象,水息天吴。 慈心制暴,慧力降愚。 寂然感通,其可测乎? 两楹梦奠【197】,双树变色【198】。 司空宠终,辩正旌德。 天使祖祭【199】,宸衷凄恻。 诏起宝塔,旧庭之隅。 下藏舍利,上饰浮屠【200】。 迹殊生灭,法离有无。 刻石为偈,传之大都。 建中二年岁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建撰《录》者论曰:“自古高僧硕德宠遇殊恩,生时则荣,殁则已矣。 今大辨正三藏和上则不如是,生承恩渥,历事三朝,授以列卿,品加特进。 及卧疾也,宸仪曲临,劳问相仍,中使名医,晨夕相继,特加开府,封肃国公。 洎乎薨焉,上弥震悼,辍朝三日,锡赠增优,授以司空,谥大辨正,仍号和上,先古未闻。 城外荼毗,寺中起塔,不日不月,悉成就焉。 兼树丰碑,纪其德行,冠绝古今,首出僧伦,亚相作文,王傅书字【201】,斯乃万代不朽也。 和上属翻经度僧及诸佛事所上表奏并皇帝答批等,总共一百四十四首,《大辨正广智三藏表制集》所载是也。 所翻经都一百五十卷【202】,并盛行于世。 ”第七祖,法讳惠果阿阇黎耶。 俗姓马氏,京兆昭应人【203】也。 大兴善寺故大广智不空三藏之付法入室也。 髫龀【204】(编者按:原文为“龄”,下同)之日,随大照禅师见三藏。 三藏乍见,惊曰:“此儿有密藏器。 ”称叹不已。 窃告之曰:“汝必当兴吾法。 ”抚之育之,不异父母。 即授三昧耶佛戒【205】,许之受职灌顶位,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普贤行愿、文殊赞偈。 和上禀气冲和,精神爽利,均颜回之知十【206】,同项讬【207】之诘孔。 龙驹之子、骥子之儿宁得比肩乎? 年甫十五,稍得灵验。 代宗皇帝闻之,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滞,愿为解之。 ”和上即令两三童子,依法加持,请降摩醯首罗天【208】,法力不思议故,即遍入童子。 和上白王言:“法已成,随圣意请问。 ”皇帝下座问天。 则说三世事,委告帝王历数。 皇帝叹曰:“龙子虽小,能起云雨;释子虽幼,法力降天。 入瓶【209】小师,于今见矣! ”即锡绢彩,以旌神用。 从尔已后,飞龙迎送,四事优供。 年登弱冠,进之具足。 四分【210】兼学,三藏该通,金刚顶五部大曼荼罗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门、真言密契悉蒙师授。 即授两部大法阿阇梨位、毗卢遮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 三藏告曰:“吾百年后,汝持此两部大法,护持佛法,拥护国家,利乐有情。 此大法者,五天竺国太难得见。 一尊一部不易得,何况两部乎? 所有弟子其数虽多,或得一尊,或得一部,愍汝聪利精勤,许以两部。 努力精进,报吾恩也。 ”是故,三藏遗言中云:“吾普告四众弟子等:大教总持,浩汗深广。 瑜伽秘密,谁测其源? 吾自髫龀出家,依师学业,讨寻梵夹,二十余年。 昼夜精勤,伏膺咨禀【211】,方授瑜伽四千颂法。 奈何积衅【212】深重,先师寿终,栖托无依,凭何进业? 是以远游天竺,涉海乘危,遍学瑜伽,亲礼圣迹,得二十万法藏,印可相传。 来归帝乡,福地行化。 然一朝供奉,为三代帝师。 人主尽受瑜伽,密传法契。 爰自今圣弘教最深十八会瑜伽【213】尽皆建立。 三十七尊圣众【214】,一一修行。 每入道场,依时念诵。 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僚,尽持三密之印。 吾当代灌顶三十余年,入坛授法弟子颇多,五部琢磨,成立八个,沦亡相次,唯有六人。 其谁得之? 则有金阁含光、新罗惠超、青龙惠果、崇福惠朗、保寿元晓(编者按:应为“元皎”)、觉超。 后学有疑,汝等开示。 法灯不绝,以报吾恩。 ”孔宣三千,德行四人【215】。 广智【216】数万,印可八个。 就中七人得金刚界一部,青龙则兼得两部师位。 是故代宗、德宗及以南内三代皇帝以为灌顶国师。 大历十年十一月十日,皇帝恩赐锦彩等。 和尚即表谢。 词曰:“沙门惠果言:伏奉今月九日中使李宪诚奉宣进止,赐微僧锦、彩各二十匹,捧对忻惧,如山压己。 惠果幸逢休明,叨承圣泽。 聚沙之岁【217】,则事先师,二十余年,执侍巾锡,瑜伽秘密之宗、大悲胎藏之要特蒙教诲。 偏承意旨,令为国昼夜修行。 微僧是以破胆竭肝,亡形殉命,斯须不间,祈誓恳诚,将酬雨露之恩,冀答殊私之造。 无任拚【218】跃之至,谨附表陈谢以闻。 沙门惠果诚欢诚恐谨言。 ”皇帝批曰:“和尚遗教,阇梨克遵,秘密之宗,流传弟子。 览师精恳,表以勤劳,薄锡缣缃,以崇香火也。 所谢知。 ”如是属诸祈雨、祈雪、攘灾、致福所上表谢、答批等不能具载。 和尚贞元二十年,于醴泉寺为弟子僧义智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及拼布尊位。 于时,般若三藏及诸大德等集会法筵。 和尚拼尊位讫,则手把香炉,口说要誓云:“若使我今所置尊位与法相应者,天忽降雨。 ”所有众德、诸弟子等代师流汗。 言了,则雷雨滂沱。 人皆感伏,叹未曾有。 般若云:“所谓阿毗跋致【219】之相,即是当之也。 ”又,诃陵国僧辩弘在本国日,诵持如意轮瑜伽稍得法力。 忽闻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罗法在南天竺,切慕受学,即向南天。 路中忽遇一人问曰:“公何处去? ”答曰:“闻道南天竺有胎藏大法,心慕受学,所以装束取路。 ”彼人报云:“彼法者,不空金刚阿阇梨将去,传大唐国。 彼弟子惠果阿阇梨今见在长安青龙寺传授。 若往彼所,必合受,不然者,难得。 ”言毕不见,即知神人。 更却向大唐。 遂诣青龙寺,奉遇和尚,委陈来意,即奉献七宝灌顶瓶一口、铜钵一口及商佉【220】三口、及诸名香等。 和尚为开灌顶,传授胎藏大法。 彼辩弘今见在汴州,宣传秘轮。 如是神验,触途稍多,不可具载。 至永贞元年岁次乙酉十二月十五日,告以微疾,示之有终于京都青龙寺东塔院。 元和元年正月十六日,葬于城东。 四众合会,悲感动天。 于时,有山人逸士吴殷略修和尚行状曰:大唐神都青龙寺东塔院灌顶国师惠果阿阇梨行状弟子吴殷纂大师法讳惠果,俗姓马氏,京兆昭应人也。 故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之法化也。 地含秀气,诞此英灵;天降奇才,辅吾王室。 膺【221】贤劫之一运,开愚迷之群心。 大师童稚事师,幼而勤学。 晨参暮诣,不倦于心。 年未髫龀,持大佛顶,表其灵验。 种种神变,凡所睹者,咸皆仡然。 年及弱冠,具波罗提木叉【222】。 其护戒也,鹅珠草系【223】;其安禅也,鸟栖树生【224】。 初秉《四分律》,后三密灌顶。 登金刚顶,超须弥卢;入法界宫,开大悲藏【225】。 得一乘之妙旨,声振五天;蕴万德于心源,行超十地。 三藏圣教,悉皆洞晓;五部秘法,诣极决择。 百千真言,日夕讽持;万亿密印,四时修念。 阳将亢也即祈,时霖涝也即止【226】。 蘖噜拏【227】天众,呼吸从风;跋难陀【228】龙王,所求速应。 益伏爱息【229】,得深悉地。 意生法事,无不瑜伽【230】。 是故三朝师尊【231】,四众依学,出入金殿,奉对紫极【232】,敷演秘法,宣布妙理,四十余载矣。 大师唯一心于佛事,不留意于持生。 所受锡施,不贮一钱,即建立曼荼罗,愿之弘法利人。 灌顶堂内,浮屠塔下,内外壁上,悉图绘金刚界及大悲胎藏两部大曼荼罗及一一尊曼荼罗。 圣众俨然,似华藏【233】之新开;万德辉曜,还密严【234】之旧容。 一睹一礼,消罪积福。 常谓门人曰:“金刚界、大悲胎藏两部大教者,诸佛秘藏,即身成佛之路也。 普愿流传法界,度脱有情。 ”诃陵辩弘、新罗惠日,并授胎藏师位。 剑南惟上、河北义圆,授金刚界大法。 义明供奉【235】,亦授两部大法。 今有日本沙门空海来求圣教,以两部秘奥坛仪印契,汉梵无差,悉受于心,犹如泻瓶。 此是六人堪传吾法灯,吾愿足矣。 日出月没,油尽灯灭,物之常也。 菩萨不住,如来亦灭,吾亦庶几不如归真。 ”即以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去世。 春秋【236】六十,法夏四十。 呜呼! 法眼既灭,婴学何悲! 大曼荼罗,失其教主,满空圣众,容为惨然。 仰思教旨,无由奉诣。 空增悲恨,痛不自胜。 哀号哽咽,不获具题。 诱接多门,万未述一。 粗陈一二,悬之不朽。 元和元年正月三日第三,问答疑决者:溺派子问了本师曰:“如来正法者,佛所悬记,传法圣者迦叶、阿难等师师相付,诚有凭据。 今所谓秘密佛乘者,如汝所言‘如来灭后八百年中,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受金刚萨埵’。 龙猛得此法时,一人受耶,为当有同受人耶? 一切经首皆列同闻众。 为决如是疑滞,尔明言。 ”了本师答:“金刚智三藏说,如来灭后,有一大德名龙猛,先持大毗卢遮那真言,毗卢遮那佛而现其身,现无量身于虚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讫即灭,即《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也。 时龙猛大德持诵成就,即至南天竺大菩萨藏塔前,愿开此塔。 于七日中,绕塔念诵,加持白芥子【237】,打此塔门。 至第七日,塔门乃开。 塔内诸金刚神一时踊怒,不令得入。 唯见塔内香灯光明一丈二丈,名花宝盖满中悬列,又闻赞声。 时此菩萨至心忏悔,发大誓愿。 诸金刚神出来问曰:‘汝有何事? ’答曰:‘如来灭后,邪林【238】繁郁,大乘欲灭。 闻之此塔中有三世如来一切法藏,愿受持利济群生。 ’金刚命入。 入已,其塔寻闭。 观其内,即法界宫殿毗卢遮那现证窣都波是也【239】。 三世诸佛、诸大菩萨——所谓普贤、文殊等皆住其中。 即蒙金刚萨埵等灌顶加持,诵持所有秘密法门,宣布人间。 又如前说,《楞伽经》如来悬记,是其明证。 彼经曰:‘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 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 大慧汝谛听,有人持吾法。 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是其证也。 ”又曰:“虽有斯文,无同闻众,何可信受? ”答:“《华严经》亦是此菩萨入龙宫诵持所传,此经亦不足信受耶? 又如汝言,《瑜伽论》不合信受。 何者? 斯论者,《西域记》云,如来灭后一千年中,有一菩萨名无着,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论》、《中边》、《分别论》等书,为大众讲宣妙理。 又或曰:弥勒夜分,下无着室,说此论等。 无着闻受时,曾无同闻人,何故举世奉行乎? ”溺派子曰:“此是金刚智三藏之口说,无经论诚文,不足信受。 ”了本师曰:“经中明鉴,前已陈讫。 纵使虽无经证,何不信受传法圣者言乎? 若不信三藏口说者,玄奘三藏所记《西域记》等亦不合信。 何以故? 玄奘三藏游天竺之日,都无从者。 随自见闻,载之翰墨。 缘传法者不妄语,信其事而已。 然前所述事,略载《金刚顶义诀》中。 ”溺派子问曰:“此铁塔狭小,法界无边,何得称此塔中即是法界? ”了本师答:“子所疑有道理。 夫蟭螟【240】不见大鹏,蝘蜓【241】何信巨鲲【242】? 然粗为子说,宜莫惊怪。 诸佛威神,大士所为,汝不曾闻乎? 《维摩经》说:‘住不思议解脱菩萨威神力者,一毛端纳四大海,小芥子藏大须弥。 ’又《华严》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又云:‘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各各现神通,智眼能观见。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如是难信之事,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 子未脱具缚,宁得入乎? 如是深法,以信能入。 思量分别,何得其底? 又,人有智愚,器亦顿渐。 顿机能信,渐人何得? ”又问:“此塔者,为人功所造乎? 为当如何? ”答:“此塔者,非人力所为,如来神力所造。 ”又问:“此塔中所有法藏者,为释迦如来所说耶,为何佛说乎? ”答:“非释迦所说。 何以故? 应化佛不说内所证法故。 ”问:“若非应化佛说,为法身说? ”答:“说此有二义,如《法身说法章》说。 ”注:本文括号内的文字,为作者所作的议论或说明,另外文中的错漏之处,编者亦在括号内加注纠正。 (注释此处不录) 发布时间:2021-01-12 14:25:4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