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内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君育民者。 法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全国。 亦以五刑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我国有之。 尽全国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始终不二。 于是出人间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 皆若此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无而不实。 何故导君子训小人。 以朕言之则否则。 佛之教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赋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说苦有情。 昔佛在时随从遵从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之后。 其法流入我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而识主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赋性也。 所以相空有六。 谓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 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本相之空乃愿望之相。 为之空相。 是空相愚及世人。 祸及今古。 往往愈堕弥深。 不知其几。 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全国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 此数帝废国怠政。 惟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由愿望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 此等高兴。 世尝有之。 为人道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 如为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存此境。 非佛天者。 何如不能保存。 而伪为用愿望之心。 即入空无之境。 故有如是斯空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诈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赋性而见主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路。 岂佛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义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按施护译著。 世尊在灵鹫山中。 入甚深光亮。 宣说正法三摩提。 舍利子白观安闲菩萨言。 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 当云何修学。 而观安闲遂说此经。 此经即世尊所说。 大部般若之精要。 故知菩萨之说便是佛说。 传至中华凡五译。 今从玄奘所译者。 以我国盛行故也。 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才智。 波罗蜜多者。 华言到对岸。 众生由迷慧性居存亡。 曰彼岸。 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盘。 曰对岸。 心者般若心也。 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 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赋性故也。 经者法也。 常也。 此经以单法为名。 实相为体观照为宗。 度苦为用。 大乘为教相。 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 单法者。 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 即诸法空相也。 观照者。 即照见五蕴皆空也。 度苦者。 即度全部苦厄也。 大乘者。 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安闲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安闲者。 能修般若之菩萨也。 般若波罗蜜多者。 菩萨所修之法也。 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 清净圆融无碍。 故称安闲。 此自行也。 复念人间受苦众生。 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 离苦得乐无不安闲。 此化他也。 菩萨者。 梵语菩提萨埵。 华言觉众生。 但称菩萨者从略也。 行者修行也。 深般若者。 实相般若也。 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 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 度全部苦厄照者观也。 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也。 蕴者积聚也。 空者真空也。 色者色身也。 受者领纳也。 想者思想也。 行者作造也。 识者别离也。 识即心王。 受想行是心所也。 度者度脱也。 全部苦厄者。 人间之众苦也。 菩萨由照五蕴空寂。 离存亡苦。 复闵在迷众生倒置愿望。 悖理乱常不忠不孝。 十恶五逆致受众苦。 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摆脱也。 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 叙说观安闲菩萨度生之功行。 此是别序也。 下段自舍利子起。 始是观安闲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舍利子。 佛之弟子。 才智榜首。 因其为众请问。 故菩萨呼其名。 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便是空空便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四大幻色。 空乃般若真空。 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 比如水之成冰也。 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 便是真空。 其犹融冰为水。 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 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冰不异水。 水不异冰。 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 故曰色便是空空便是色。 如冰便是水。 水便是冰。 若受若想若行若识。 莫不皆然。 此乃一经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者。 指前五蕴也。 空相者。 即真空实相也。 菩萨复告舍利子云。 既了诸法当体。 便是真空实相。 实相之体本无生灭。 既无生灭岂有垢净。 既无垢净。 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真空实相之中。 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 故总结云。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 此空十二入也。 无视野甚至无意识界既无十二入。 亦无十八界。 十八界者。 六根六尘六识也。 甚至者。 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 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 不出色心二法。 为迷心重者。 说为五蕴。 为迷色重者。 说为十二入。 为色心俱迷者。 说为十八界。 已上三科修学之人。 随其根器但修一科。 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甚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此空十二缘由也。 无明者痴暗也。 谓于赋性无所明晰。 非瞢然无知。 乃违理强觉之谓也。 无无明等者。 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 其性本空无生灭相。 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 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 义与前同。 但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 生相者。 如法华经云。 无明缘行。 甚至生缘老死是也。 灭相者。 如经云。 无明灭则行灭。 甚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 十二缘由亦名十二有支。 一曰无明。 亦名烦恼。 二曰行。 谓做作诸业。 此二支乃曩昔所作之因也。 三曰识。 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 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 五曰六入。 于胎中而成六根也。 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 七曰受。 谓领纳人间好恶等事。 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爱。 谓贪染五欲等事也。 九曰取。 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 十曰有。 作谓有漏之因。 能招未来之果。 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 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 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 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 此十二缘由该三世因果。 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歇息。 全部众生迷而不知。 良可悲也。 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 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者。 观四谛清净也。 苦即存亡苦果。 集是惑业苦因。 此二者人间之法也。 灭即涅盘乐果。 道即道品乐因。 此二者出人间之法也。 说此四谛者。 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 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 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智者般若之智也。 大乘菩萨以智照境。 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 便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 如病去药忘。 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惧。 远离倒置愿望。 终究涅盘菩提萨埵者。 能依之人也。 般若波罗蜜多者。 所依之法也。 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 功成理显。 故得心无业缚。 因无业缚故。 无存亡恐惧。 即无存亡恐惧。 则无倒置烦恼。 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 故云终究涅盘。 涅盘者。 梵语摩诃般涅盘那。 华言大灭度。 大即法身。 灭即摆脱。 度即般若。 此之三德非别有也。 即三障是。 迷即三障。 悟即三德。 所谓存亡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毕业即摆脱。 然虽障便是德。 自非般若之积德行善不能显。 比如磨镜垢尽明现。 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 曩昔未来现在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此言非惟菩萨。 如是修证。 而全部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前是显说般若。 后是密说般若。 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 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 四种咒者。 盖言般若功用。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灭痴暗名大明咒。 能显至理名无上咒。 极妙觉果无与等者。 名无等等咒。 能除全部苦实在不虚此结般若功用广阔。 除苦得乐决议无疑。 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 此五种不翻之一也。 盖咒是佛之密语。 非下凡所知。 法华疏云。 咒是鬼神王之名号。 称其王名。 则部落敬主。 故能降伏全部鬼怪。 或云咒者。 如军中密号。 唱号相应无所诃问。 又咒者愿也。 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 佛菩萨说咒。 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 能诵此咒者。 则所愿无不成果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君育民者。 法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全国。 亦以五刑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我国有之。 尽全国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始终不二。 于是出人间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 皆若此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无而不实。 何故导君子训小人。 以朕言之则否则。 佛之教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赋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说苦有情。 昔佛在时随从遵从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之后。 其法流入我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而识主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赋性也。 所以相空有六。 谓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 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本相之空乃愿望之相。 为之空相。 是空相愚及世人。 祸及今古。 往往愈堕弥深。 不知其几。 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全国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 此数帝废国怠政。 惟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由愿望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 此等高兴。 世尝有之。 为人道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 如为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存此境。 非佛天者。 何如不能保存。 而伪为用愿望之心。 即入空无之境。 故有如是斯空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诈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赋性而见主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路。 岂佛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义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按施护译著。 世尊在灵鹫山中。 入甚深光亮。 宣说正法三摩提。 舍利子白观安闲菩萨言。 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 当云何修学。 而观安闲遂说此经。 此经即世尊所说。 大部般若之精要。 故知菩萨之说便是佛说。 传至中华凡五译。 今从玄奘所译者。 以我国盛行故也。 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才智。 波罗蜜多者。 华言到对岸。 众生由迷慧性居存亡。 曰彼岸。 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盘。 曰对岸。 心者般若心也。 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 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赋性故也。 经者法也。 常也。 此经以单法为名。 实相为体观照为宗。 度苦为用。 大乘为教相。 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 单法者。 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 即诸法空相也。 观照者。 即照见五蕴皆空也。 度苦者。 即度全部苦厄也。 大乘者。 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安闲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安闲者。 能修般若之菩萨也。 般若波罗蜜多者。 菩萨所修之法也。 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 清净圆融无碍。 故称安闲。 此自行也。 复念人间受苦众生。 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 离苦得乐无不安闲。 此化他也。 菩萨者。 梵语菩提萨埵。 华言觉众生。 但称菩萨者从略也。 行者修行也。 深般若者。 实相般若也。 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 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 度全部苦厄照者观也。 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也。 蕴者积聚也。 空者真空也。 色者色身也。 受者领纳也。 想者思想也。 行者作造也。 识者别离也。 识即心王。 受想行是心所也。 度者度脱也。 全部苦厄者。 人间之众苦也。 菩萨由照五蕴空寂。 离存亡苦。 复闵在迷众生倒置愿望。 悖理乱常不忠不孝。 十恶五逆致受众苦。 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摆脱也。 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 叙说观安闲菩萨度生之功行。 此是别序也。 下段自舍利子起。 始是观安闲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舍利子。 佛之弟子。 才智榜首。 因其为众请问。 故菩萨呼其名。 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便是空空便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四大幻色。 空乃般若真空。 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 比如水之成冰也。 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 便是真空。 其犹融冰为水。 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 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冰不异水。 水不异冰。 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 故曰色便是空空便是色。 如冰便是水。 水便是冰。 若受若想若行若识。 莫不皆然。 此乃一经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者。 指前五蕴也。 空相者。 即真空实相也。 菩萨复告舍利子云。 既了诸法当体。 便是真空实相。 实相之体本无生灭。 既无生灭岂有垢净。 既无垢净。 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真空实相之中。 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 故总结云。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 此空十二入也。 无视野甚至无意识界既无十二入。 亦无十八界。 十八界者。 六根六尘六识也。 甚至者。 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 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 不出色心二法。 为迷心重者。 说为五蕴。 为迷色重者。 说为十二入。 为色心俱迷者。 说为十八界。 已上三科修学之人。 随其根器但修一科。 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甚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此空十二缘由也。 无明者痴暗也。 谓于赋性无所明晰。 非瞢然无知。 乃违理强觉之谓也。 无无明等者。 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 其性本空无生灭相。 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 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 义与前同。 但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 生相者。 如法华经云。 无明缘行。 甚至生缘老死是也。 灭相者。 如经云。 无明灭则行灭。 甚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 十二缘由亦名十二有支。 一曰无明。 亦名烦恼。 二曰行。 谓做作诸业。 此二支乃曩昔所作之因也。 三曰识。 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 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 五曰六入。 于胎中而成六根也。 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 七曰受。 谓领纳人间好恶等事。 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爱。 谓贪染五欲等事也。 九曰取。 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 十曰有。 作谓有漏之因。 能招未来之果。 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 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 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 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 此十二缘由该三世因果。 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歇息。 全部众生迷而不知。 良可悲也。 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 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者。 观四谛清净也。 苦即存亡苦果。 集是惑业苦因。 此二者人间之法也。 灭即涅盘乐果。 道即道品乐因。 此二者出人间之法也。 说此四谛者。 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 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 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智者般若之智也。 大乘菩萨以智照境。 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 便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 如病去药忘。 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惧。 远离倒置愿望。 终究涅盘菩提萨埵者。 能依之人也。 般若波罗蜜多者。 所依之法也。 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 功成理显。 故得心无业缚。 因无业缚故。 无存亡恐惧。 即无存亡恐惧。 则无倒置烦恼。 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 故云终究涅盘。 涅盘者。 梵语摩诃般涅盘那。 华言大灭度。 大即法身。 灭即摆脱。 度即般若。 此之三德非别有也。 即三障是。 迷即三障。 悟即三德。 所谓存亡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毕业即摆脱。 然虽障便是德。 自非般若之积德行善不能显。 比如磨镜垢尽明现。 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 曩昔未来现在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此言非惟菩萨。 如是修证。 而全部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前是显说般若。 后是密说般若。 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 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 四种咒者。 盖言般若功用。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灭痴暗名大明咒。 能显至理名无上咒。 极妙觉果无与等者。 名无等等咒。 能除全部苦实在不虚此结般若功用广阔。 除苦得乐决议无疑。 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 此五种不翻之一也。 盖咒是佛之密语。 非下凡所知。 法华疏云。 咒是鬼神王之名号。 称其王名。 则部落敬主。 故能降伏全部鬼怪。 或云咒者。 如军中密号。 唱号相应无所诃问。 又咒者愿也。 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 佛菩萨说咒。 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 能诵此咒者。 则所愿无不成果也。 发布时间:2021-01-10 12:34:1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