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四卷 内容: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以下至八十七如化品终. 梵. Dharmakāyādhikāra? ?ik? āparivarta? a? )四摄品第七十八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诸法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无有实事无所有性自相空者。 云何分别是善法是不善法。 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 是有漏法是无漏法。 是有为法是无为法。 是法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能得辟支佛道。 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 凡夫愚人得梦得见梦者。 乃至得化得见化者。 起身口意善业不善业无记业。 起福业若罪业。 作不动业。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二空中。 毕竟空无始空。 为众生说法作是言。 诸众生是色空无所有。 受想行识空无所有。 十二入十八界空无所有。 色是梦受想行识是梦。 十二入十八界是梦。 色是响是影是焰是幻是化。 受想行识亦如是。 十二入十八界是梦是响是影是焰是幻是化。 是中无阴入界。 无梦亦无见梦者。 无响亦无闻响者。 无影亦无见影者。 无焰亦无见焰者。 无幻亦无见幻者。 无化亦无见化者。 一切法无根本实性无所有。 汝等于无阴中见有阴。 无入见有入。 无界见有界。 是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 以颠倒心起属业果报。 汝等何以故。 于诸法空无根本中而取根本相。 是时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故于悭法中拔出众生教行檀那波罗蜜。 持是布施功德得大福报。 从大福报拔出教令持戒。 持戒功德生天上尊贵处。 复拔出令住初禅。 初禅功德生梵天处。 二禅三禅四禅。 无边空处识处无所有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众生行是布施及布施果报。 持戒及持戒果报。 禅定及禅定果报。 种种因缘。 拔出安置无余涅槃及涅槃道中。 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空解脱门无相无作解脱门。 八背舍九次第定。 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安隐众生令住圣无漏法。 无色无形。 无碍法中。 有可得须陀洹果者。 安隐教化令住须陀洹果。 可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者。 令住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 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安隐教化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诸菩萨摩诃萨甚希有难及。 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 诸法无所有性。 毕竟空无始空而分别诸法。 是善是不善。 是有漏是无漏。 乃至是有为是无为。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诸菩萨摩诃萨甚希有难及。 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 诸法无所有性。 毕竟空无始空而分别诸法。 须菩提。 汝等若知是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 则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报。 何况余人。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 诸声闻辟支佛所无有。 佛告须菩提。 一心谛听。 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住报得六波罗蜜中。 及住报得五神通三十七助道法。 住诸陀罗尼诸无碍智到十方国土。 可以布施度者以布施摄之。 可以持戒度者以持戒摄之。 可以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者。 随其所应而摄取之。 可以初禅度者以初禅摄之。 可以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度者。 随其所应而摄取之。 可以慈心悲喜舍心度者。 以慈悲喜舍心而摄取之。 可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度者。 随而摄之。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云何以布施饶益众生。 须菩提。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布施随其所须。 饮食衣服车马香华璎珞种种所须尽给与之。 若供养佛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等无异。 若施入正道中。 人及凡人下至禽兽。 皆无分别等一布施。 何以故。 一切法不异不分别故。 是菩萨无异无别。 布施已当得无分别法报。 所谓一切种智。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见乞匈者。 若生是心。 佛是福田我应供养。 禽兽非福田不应供养。 是非菩萨法。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作是念。 是众生应以布施饶益。 是不应布施是众生。 布施因缘故。 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乃至以是布施因缘。 以三乘法度之令入无余涅槃。 若众生来从菩萨乞。 亦不生异心分别应与是不应与是。 何以故。 是菩萨为是众生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分别简择。 便堕诸佛菩萨辟支佛学无学人。 一切世间天及人呵责处。 谁请汝救一切众生。 汝为一切众生舍。 一切众生护。 一切众生依。 而分别简择应与不应与。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若人若非人。 来欲求乞菩萨身体支节。 是时不应生二心若与若不与。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 众生来取何可不与。 我以饶益众生故受是身。 众生不乞自应与之。 何况乞而不与。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学。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见有乞者应生是念。 是中谁与谁受所施何物。 是一切法自性皆不可得。 以毕竟空故。 空相法无与无夺。 何以故。 毕竟空故。 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第一义空自相空故。 住是诸空布施。 是时具足檀那波罗蜜。 具足檀那波罗蜜故。 若断内外法时作是念。 截我者谁割我者谁。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见东方如恒河沙等诸菩萨摩诃萨。 入大地狱令火灭汤冷。 以三事教化。 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说法。 是菩萨以神通力。 令大地狱火灭汤冷。 知他心以慈悲喜舍随意说法。 是众生于菩萨生清净心。 从地狱得脱。 渐以三乘法得尽苦际。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 见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 为诸佛给使供给诸佛。 随意爱乐尊敬。 若诸佛所说尽能受持。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忘失。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观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 为畜生故舍其寿命。 割截身体分散诸方。 诸有众生食是诸菩萨摩诃萨肉者皆爱敬菩萨。 以爱敬故。 即得离畜生道值遇诸佛。 闻佛说法如说修行。 渐以三乘声闻辟支佛佛法。 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如是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所益甚多。 教化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说修行乃至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 诸菩萨摩诃萨除诸饿鬼饥渴苦。 是诸饿鬼皆爱敬菩萨。 以爱敬故得离饿鬼道。 值遇诸佛闻诸佛说法如说修行。 渐以三乘声闻辟支佛佛法。 而般涅槃乃至无余涅槃。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为度众生故行大悲心。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见诸菩萨摩诃萨在四天王天上说法。 在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上说法。 诸天闻菩萨说法。 渐以三乘而得灭度。 须菩提。 是诸天众中有耽着五欲者。 是菩萨示现火起烧其宫殿而为说法。 作是言。 诸天一切有为法悉皆无常。 谁常安者。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 见如恒河沙等国土中。 诸梵天着于邪见。 诸菩萨摩诃萨教令远离邪见。 作是言。 汝等云何于空相虚妄诸法中而生邪见。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住大慈心为众生说法。 须菩提。 是为诸菩萨希有难及法。 复次须菩提。 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 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 以四事摄取众生。 何等四。 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云何菩萨以布施摄取众生。 须菩提。 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 财施法施。 何等财施摄取众生。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贝珊瑚等诸宝物。 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华香璎珞。 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 若以己身给施众生。 语众生言。 汝等若有所须各来取之。 如取己物莫得疑难。 是菩萨施已。 教三归依。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 或教初禅。 乃至教非有想非无想定。 或教慈悲喜舍。 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或教不净观。 或教安那般那观或相或触。 或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 八背舍九次第定。 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或教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或教辟支佛道。 或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教众生财施已。 复教令得无上安隐涅槃。 须菩提。 是名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 须菩提。 菩萨云何以法施摄取众生。 须菩提。 法施有二种。 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何等为世间法施。 敷演显示世间法。 所谓不净观安那般那念。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如是等世间法。 及诸余共凡夫所行法。 是名世间法施。 是菩萨如是世间法施已。 种种因缘教化令远离世间法。 远离世间法已。 以方便力令得圣无漏法及圣无漏法果。 何等是圣无漏法。 何等是圣无漏法果。 圣无漏法者。 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脱门。 圣无漏法果者。 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 须陀洹果中智慧。 乃至阿罗汉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慧。 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 六波罗蜜中智慧。 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 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智慧。 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 是法中一切种智。 是名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 何等为圣无漏法果。 断一切烦恼习相续。 是名圣无漏法果。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 不。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 菩萨与佛有何等异。 佛言。 有异。 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 是名为佛。 所以者何。 菩萨心与佛心无有异。 菩萨住是一切种智中。 于一切法无不照明。 是名菩萨摩诃萨世间法施。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因缘世间法施。 得出世间法施。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教众生令得世间法。 以方便力故教令得出世间法。 须菩提。 何等是菩萨出世间法。 不共凡夫法同。 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 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五百陀罗尼门。 是名出世间法。 须菩提。 云何为四念处。 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循身观。 观外身循身观。 观内外身循身观。 勤精进以一心智慧观。 观身集因缘生。 观身灭。 观身集生灭行。 是道无所依。 于世间无所受。 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须菩提。 云何为四正勤。 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勤生欲精进。 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勤生欲精进。 未生善法为生故勤生欲精进。 已生诸善法为增长修具足故勤生欲精进。 是名四正勤。 须菩提。 云何为四如意足。 欲三昧断行成就初如意足。 精进三昧。 心三昧。 思惟三昧断行成就如意足。 云何为五根。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为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云何为七觉分。 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息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云何为八圣道分。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云何为三三昧。 空三昧门无相无作三昧门。 云何为空三昧。 以空行无我行摄心。 是名空三昧。 云何为无相三昧。 以寂灭行离行摄心。 是名无相三昧。 云何为无作三昧。 无常行苦行摄心。 是名无作三昧。 云何为八解脱。 内色相外观色是初解脱。 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解脱。 净解脱是三解脱。 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 不念一切异相故。 观无边虚空入无边虚空处。 乃至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 入灭受想解脱。 是名八解脱。 云何九次第定。 行者离欲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 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 入灭受想定。 是名九次第定。 云何为佛十力。 是处不是处。 如实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法诸受。 知造业处。 知因缘知报。 诸禅定解脱三昧定。 垢净分别相如实知。 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 知他众生种种欲解。 知世间种种无数性。 知一切到道相。 知种种宿命。 一世乃至无量劫如实知。 天眼见众生乃至生善恶道。 漏尽故无漏心解脱如实知。 是为佛十力。 云何为四无所畏。 佛作诚言。 我是一切正智人。 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 如实言是法不知。 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得无所畏。 安住圣主处。 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一无所畏。 佛作诚言。 我一切漏尽。 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 如实言是漏不尽。 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 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二无畏也。 佛作诚言。 我说障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 如实言受是法不障道。 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 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三无畏也。 佛作诚言。 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 随是行能尽苦。 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 如实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 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四无畏也。 云何为四无碍智。 一者义无碍智。 二者法无碍智。 三者辞无碍智。 四者乐说无碍智。 云何为义无碍智。 缘义智慧是为义无碍智。 云何为法无碍智。 缘法智慧是为法无碍智。 云何为辞无碍智。 缘辞智慧是为辞无碍智。 云何为乐说无碍智。 缘乐说智慧是为乐说无碍智。 云何为十八不共法。 一诸佛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心。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云何三十二相。 一者足下安平立平如奁底。 二者足下千辐辋轮轮相具足。 三者手足指长胜于余人。 四者手足柔软胜余身分。 五者足跟广具足满好。 六者手足指合缦网妙好胜于余人。 七者足趺高平好与跟相称。 八者伊泥延鹿[跳-兆+专][跳-兆+专]纤好。 如伊泥延鹿王。 九者平住两手摩膝。 十者阴藏相如马王象王。 十一者身踪广等如尼俱卢树。 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 色青柔软而右旋。 十三者毛上向青色柔软而右旋。 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胜阎浮檀金。 十五者身光面一丈。 十六者皮薄细滑。 不受尘垢不停蚊蚋。 十七者七处满。 两足下两手中两肩上项中。 皆满字相分明。 十八者两腋下满。 十九者上身如师子。 二十者身广端直。 二十一者肩圆好。 二十二者四十齿。 二十三者齿白齐密而根深。 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 二十五者方颊车如师子。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 咽中二处津液流出。 二十七者舌大软薄。 能覆面至耳发际。 二十八者梵音深远。 如迦兰频伽声。 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 三十者眼睫如牛王。 三十一者眉间白毫相软白如兜罗绵。 三十二者顶髻肉骨成。 是三十二相佛身成就。 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 若欲广照则遍满十方无量阿僧祇国土。 为众生故受丈光。 若放无量光明。 则无日月时节岁数。 佛音声遍满三千大千国土。 若欲大声则遍满十方无量阿僧祇国土。 随众生多少音声遍至。 云何为八十随形好。 一者无见顶。 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现。 三者眉如初生月绀琉璃色。 四者耳轮埵成。 五者身坚实如那罗延。 六者骨际如钩锁。 七者身一时回如象王。 八者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 九者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十者膝骨坚着圆好。 十一者身净洁。 十二者身柔软。 十三者身不曲。 十四者指长纤圆。 十五者指文庄严。 十六者脉深。 十七者踝不现。 十八者身润泽。 十九者身自持不逶迤。 二十者身满足。 二十一者识满足。 二十二者容仪备足。 二十三者住处安无能动者。 二十四者威震一切。 二十五者一切乐观。 二十六者面不大长。 二十七者正容貌不挠色。 二十八者面具足满。 二十九者唇赤如频婆果色。 三十者音响深。 三十一者脐深圆好。 三十二者毛右旋。 三十三者手足满。 三十四者手足如意。 三十五者手文明直。 三十六者手文长。 三十七者手文不断。 三十八者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三十九者面广姝好。 四十者面净满如月。 四十一者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四十二者毛孔出香气。 四十三者口出无上香。 四十四者仪容如师子。 四十五者进止如象王。 四十六者行法如鹅王。 四十七者头如摩陀那果。 四十八者一切声分具足。 四十九者牙利。 五十者舌色赤。 五十一者舌薄。 五十二者毛红色。 五十三者毛洁净。 五十四者广长眼。 五十五者孔门相具。 五十六者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五十七者脐不出。 五十八者腹不现。 五十九者细腹。 六十者身不倾动。 六十一者身持重。 六十二者其身大。 六十三者身长。 六十四者手足洁净软泽。 六十五者边光各一丈。 六十六者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者等视众生。 六十八者不轻众生。 六十九者随众生音声不过不减。 七十者说法不着。 七十一者随众语言而为说法。 七十二者一发音报众声。 七十三者次第有因缘说法。 七十四者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七十五者观无厌足。 七十六者发长好。 七十七者发不乱。 七十八者发旋好。 七十九者发色如青珠。 八十者手足有德相。 须菩提。 是为八十随形好佛身成就。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以二施摄取众生。 所谓财施法施。 是为菩萨希有难及事。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爱语摄取众生。 菩萨摩诃萨以六波罗蜜为众生说法。 作是言。 汝行六波罗蜜摄一切善法。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利行摄取众生。 菩萨摩诃萨长夜教众生令行六波罗蜜。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同事摄取众生。 菩萨摩诃萨以五神通力故。 种种变化入五道中与众生同事。 以此四事而摄取之。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教化众生。 善男子。 当善学分别诸字亦当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 一切语言皆入初字门。 一切语言亦入第二字门。 乃至第四十二字门。 一切语言皆入其中。 一字皆入四十二字。 四十二字亦入一字。 是众生应如是善学四十二字。 善学四十二字已能善说字法。 善说字法已善说无字法。 须菩提。 如佛善知字法。 善知字善知无字。 为无字法故说字法。 何以故。 须菩提。 过一切名字法故名为佛法。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众生毕竟不可得。 法亦不可得。 法性亦不可得。 毕竟空无始空故。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行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时。 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助道法十八空。 行空无相无作三昧八解脱九次第定。 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云何住报得五神通为众生说法。 众生实不可得。 众生不可得故。 色不可得乃至识亦不可得。 五阴不可得故。 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皆不可得。 是不可得中无众生无色乃至无八十随形好。 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为众生说法。 世尊。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菩萨尚不可得。 何况当有菩萨法。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众生不可得故。 当知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诸法空自相空性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众生不可得故。 当知五阴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十二因缘空四谛空我空寿者命者生者养育者众数者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皆空。 众生不可得故。 当知四禅空四无量心空四无色定空。 当知四念处空乃至八圣道分空空空无相空无作空。 八解脱空九次第定空。 众生不可得故。 当知佛十力空四无所畏空四无碍智空十八不共法空。 当知须陀洹果空斯陀含果空阿那含果空阿罗汉果空辟支佛道空。 当知菩萨地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如是见一切法空。 为众生说法不失诸空相。 是菩萨如是观时知一切法无碍。 知一切法无碍已不坏诸法相不二不分别。 但为众生如实说法。 譬如佛所化人。 化人复化作无量千万亿人。 有教令布施者有教持戒。 有教忍辱有教精进。 有教禅定有教智慧。 有教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者。 于汝意云何。 佛所化人。 有分别破坏诸法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是化人无心无心数法。 云何分别破坏诸法。 以是故。 须菩提当知。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如应说法拔出众生于颠倒地。 令众生各得如所应住地。 以不缚不脱法故。 何以故。 须菩提。 是色不缚不脱受想行识不缚不脱。 色无缚无脱不是色。 受想行识无缚无脱不是识。 何以故。 色毕竟清净故。 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 亦毕竟清净故。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说法。 亦不得众生及一切法。 一切法不可得故。 菩萨以不住法故住诸法相中。 所谓色空乃至有为无为法空。 何以故。 色乃至有为无为法。 自性不可得故无有住处。 无所有法不住无所有法。 自性法不住自性法。 他性法不住他性法。 何以故。 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不可得法当住何处。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是诸空能如是说法。 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于诸佛及声闻辟支佛无有过。 何以故。 诸佛及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得是法已。 为众生说法。 亦不转诸法相。 何以故。 如法性实际不可转故。 所以者何。 诸法性无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法性如实际不转。 色与法性异不。 色与如实际异不。 受想行识乃至有为无为法。 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异不。 佛言不也。 色不异法性不异如不异实际。 受想行识乃至有漏无漏亦不异。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色不异法性不异如不异实际。 受想行识乃至有漏无漏不异者。 云何分别黑法有黑报。 所谓地狱饿鬼畜生。 白法有白报。 所谓诸天及人。 黑白法有黑白报。 不黑不白法有不黑不白报。 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 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 非第一义。 第一义中不可说因缘果报。 何以故。 是第一义。 实无有相无有分别亦无言说。 所谓色乃至有漏无漏法。 不生不灭相不垢不净。 毕竟空无始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以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 非第一义者。 一切凡夫人。 应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凡夫人为知是世谛是第一义谛不。 若知是凡夫人应是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以凡夫人实不知世谛。 不知第一义谛。 不知道不知分别道果。 云何当有诸果。 须菩提。 圣人知世谛知第一义谛有道有修道。 以是故。 圣人差别有诸果。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修道得果不。 佛言不也。 须菩提。 修道不得果。 不修道亦不得果。 亦不离道得果。 亦不住道中得果。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为众生故分别果。 亦不分别是有为性无为性。 世尊。 若不分别有为性无为性。 得诸果者。 云何世尊自说三结尽故名须陀洹。 淫怒痴薄故名斯陀含果。 五此间结尽故名阿那含果五彼间结尽故名阿罗汉。 所有集法皆灭散相故名辟支佛道。 一切烦恼习断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我当云何知不分别有为性无为性得诸果。 佛告须菩提。 汝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果是有为是无为。 须菩提言。 世尊。 皆是无为。 须菩提。 无为法中有分别不。 不也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通达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一相。 所谓无相。 是时有分别若有为若无为不。 不也世尊。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说法不分别诸法。 所谓内空故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是菩萨自得无所著法。 亦教人令得无所著法。 若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初禅乃至第四禅慈悲喜舍无边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若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是。 菩萨自不着故。 亦教他人令得无所著。 无所著故无所碍。 譬如佛所化人布施亦不受布施报。 但为度众生故。 乃至行一切种智不受一切种智报。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 行六波罗蜜乃至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 不住亦不受报。 但为度众生故。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善达一切诸法相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善达品第七十九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善达诸法相。 佛告须菩提。 譬如化人不行淫怒痴。 不行色乃至识。 不行内外法。 不行诸烦恼结使。 不行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 亦无圣果。 菩萨亦如是。 无有是法。 亦不分别是法。 是名善达诸法相。 须菩提言。 世尊。 化人云何有修道。 佛言。 化人修道不垢不净。 亦不在五道生死。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佛所化人有根本实事不。 有垢有净不。 须菩提言不也。 佛所化人无有根本实事。 亦无垢亦无净。 亦不在五道生死。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善达诸法相亦如是。 须菩提言。 世尊。 一切色如化不。 受想行识如化不。 佛言。 一切色如化。 一切受想行识如化。 世尊。 若一切色如化。 一切受想行识如化。 一切法如化。 化人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垢无净。 无五道生死亦无解脱处。 菩萨有何等功用。 佛告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菩萨摩诃萨本行菩萨道时。 颇见有众生从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中得解脱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 不见众生从三界得解脱。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见知一切法如幻如化。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见知一切法如幻如化。 为何事故行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助道法。 乃至行大慈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佛告须菩提。 若众生自知诸法如幻如化。 菩萨摩诃萨终不于阿僧祇劫为众生。 行菩萨道。 须菩提。 以众生自不知诸法如幻如化。 以是故。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 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 众生在何处住。 菩萨行六波罗蜜而拔出之。 须菩提。 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 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名。 何等是相。 佛言。 此名强作但假施设。 所谓此色此受想行识。 此男此女。 此大此小。 此地狱此畜生此饿鬼此人此天。 此有为此无为。 此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此佛道。 须菩提。 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 以名取诸法。 是故为名。 一切有为法但有名相。 凡夫愚人于中生着。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故于名字中教令远离。 作是言。 诸众生是名但有空名。 虚妄忆想分别中生。 汝等莫着虚妄忆想。 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 智者所不着。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 须菩提。 是为名。 何等为相。 须菩提。 有二种相。 凡夫人所著处。 何等为二。 一者色相。 二者无色相。 须菩提。 何等名色相。 诸所有色若粗若细若好若丑皆是空。 是空法中忆想分别着心取相。 是名为色相。 何等是无色相。 诸无色法忆想分别着心取相故生烦恼。 是名无色相。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故教众生远离是相着。 无相法中令不堕二法。 所谓是相是无相。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教众生远离相令住无相性中。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但有名相。 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能自饶益亦教他人令得善利。 云何菩萨具足诸地。 从一地至一地。 教化众生令得三乘。 佛告须菩提。 若诸法根本定有。 非但名相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不能自利益。 亦不能利益他人。 须菩提。 诸法无有根本实事但有名相。 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能具足禅那波罗蜜无相故。 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无相故。 具足四禅波罗蜜。 四无量心波罗蜜。 四无色定波罗蜜无相故。 具足四念处波罗蜜无相故。 乃至具足八圣道分波罗蜜无相故。 具足内空波罗蜜无相故。 乃至具足无法有法空波罗蜜无相故。 具足解脱波罗蜜无相故。 具足九次第定波罗蜜无相故。 具足佛十力波罗蜜。 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波罗蜜无相故。 是菩萨无相故。 自具足是诸善法。 亦教他人令具足善法无相故。 须菩提。 若诸法相当实有如毫厘许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不能知诸法无相无忆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教众生令得无漏法。 何以故。 一切无漏法无相无忆念故。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无漏法利益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无相无忆念。 云何数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是菩萨法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无相法与声闻法异不。 不也世尊。 无相法与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异不。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无相法即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须菩提。 以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法皆是无相。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学是一切法无相。 得增益善法。 所谓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 乃至十八不共法。 何以故。 菩萨不以余法为要。 如三解脱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所以者何。 一切善法皆入三解脱门。 何以故。 一切法自相空是名空解脱门。 一切法无相是名无相解脱门。 一切法无作无起相是名无作解脱门。 若菩萨摩诃萨学三解脱门。 是时能学五阴相。 能学十二入相。 能学十八界相。 能学四圣谛十二因缘法。 能学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 能学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 能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能学五受阴相。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知色相知色生灭知色如。 云何知色相。 知色毕竟空。 内分分异虚无实。 譬如水沫无坚固。 是为知色相。 云何知色生灭。 色生时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若不来不去是为知色生灭相。 云何知色如。 是色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是名知色如。 须菩提。 如名如实不虚。 如前后中亦尔。 常不异是为知色如。 云何知受相。 云何知受生灭。 云何知受如。 菩萨知诸受相。 如水中泡一起一灭。 是为知受相。 知受生灭者。 是诸受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是为知受生灭。 知受如者。 是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是为知受如。 云何知想相。 云何知想生灭。 云何知想如。 知想相者。 是想如焰水不可得而妄生水想。 是为知想相。 知想生灭者。 是想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是为知想生灭。 知想如者。 诸想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不转于实相。 是为知想如。 云何知行相。 云何知行生灭。 云何知行如。 知行相者。 行如芭蕉叶叶除却不得坚实。 是为知行相。 知行生灭者。 诸行生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是为知行生灭。 知行如者。 诸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是为知行如。 云何知识相。 云何知识生灭。 云何知识如。 知识相者。 识如幻师幻作四种兵无有实。 识相亦如是。 是为知识相。 知识生灭者。 是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 是为知识生灭。 知识如者。 知识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为知识如。 云何知诸入。 眼眼性空乃至意意性空。 色色性空乃至法法性空。 云何知界。 眼眼界空。 色色界空。 眼识眼识界空。 乃至意识界亦如是。 云何知四圣谛。 知苦圣谛时远离二法。 知苦谛不二不别。 是名苦圣谛。 集尽道亦如是。 云何知苦如。 知苦圣谛即是如。 如即是苦圣谛。 集尽道亦如是。 云何知十二因缘。 知十二因缘不生相。 是名知十二因缘。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各各分别知诸法。 将无以色性坏法性乃至一切种智性坏法性耶。 佛告须菩提。 若法性外更有法者应坏法性。 法性外法不可得。 是故不坏。 何以故。 须菩提。 佛及佛弟子。 知法性外法不可得。 不可得故不说法性外有法。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学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 若学法性为无所学。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学法性则学一切法。 何以故。 一切法即是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因缘故一切法即是法性。 佛言。 一切法皆入无相无为性中。 以是因缘故学法性则学一切法。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即是法性。 菩萨摩诃萨何以学般若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何以学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 菩萨摩诃萨。 何以学慈悲喜舍。 何以学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何以学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何以学空无相无作解脱门。 何以学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何以学六神通。 何以学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何以学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何以学生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何以学生梵天王住处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无想天净居天。 何以学生无边空处。 生无边识处。 无所有处。 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何以学初发意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 何以学声闻地辟支佛地菩萨法位。 何以学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何以学诸陀罗尼。 何以学乐说法。 何以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已得一切种智知一切法。 世尊。 诸法法性中无是分别。 世尊。 将无菩萨堕非道中。 何以故。 世尊。 法性中无如是分别。 法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性亦不远离色受想行识。 色即是法性法性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一切法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色即是法性受想行识即是法性。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若法性外见有法者。 为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知一切法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知一切法即是法性已。 以无名相法以名相说。 所谓是色是受想行识。 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譬知工幻师若幻弟子。 多人处立幻作种种形色男女象马端严园林。 及诸庐馆流泉浴池。 衣服卧具香华璎珞肴膳饮食。 作众伎乐以乐众人。 又复幻作人。 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智慧。 是幻师复幻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四天王天处须弥山。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以示众人。 复幻作梵众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 又幻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 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行初地乃至行十地。 入菩萨位游戏神通。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游戏诸禅解脱三昧。 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具足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以示众人。 是中无智之人叹未曾有。 是人多能巧为众事娱乐众人。 种种形色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佛身。 其中有智之土思惟言。 未曾有也是中无有实事。 而以无所有法娱乐众人令有形相。 无事事相无有有相。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不见离法性有法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故虽不得众生。 而自布施亦教人布施。 赞叹布施法欢喜赞叹行布施者。 自持戒亦教人持戒。 自忍辱亦教人忍辱。 自精进亦教人精进。 自行禅亦教人行禅。 自修智慧亦教人修智慧。 赞叹修智慧法。 欢喜赞叹修智慧者。 自行十善亦教他人行十善。 赞叹行十善法。 欢喜赞叹行十善者。 自受行五戒亦教他人受行五戒。 赞叹五戒法。 欢喜赞叹受行五戒者。 自受八戒斋亦教他人受八戒斋。 赞叹八戒斋法。 欢喜赞叹行八戒斋者。 自行初禅乃至自行第四禅。 自行慈悲喜舍。 自行无边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教他人行。 自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 自行三解脱门佛十力。 乃至自行十八不共法。 亦教他人行十八不共法。 赞叹十八不共法。 欢喜赞叹行十八不共法者。 须菩提。 若法性前后中有异者。 是菩萨摩诃萨不能以方便力故示法性成就众生。 须菩提。 以法性前后中无异。 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为利益众生故行菩萨道。 发布时间:2020-12-25 08:39: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4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