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出版 内容: 商务印书馆 2020. 10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圣 凯本书从整理汉传佛教盛行的礼仪入手,考察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发展过程及现在的流行情况;详细介绍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忏法、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汉传佛教寺院的法会、汉传僧服的演变、汉传佛教的法器、汉传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礼仪等,并对其来源、发展过程及目前的流行情况做了说明。 这本小册子虽然不是研究性着作,但是对于佛教内外读者了解佛教礼仪都有许多好处。 佛教内部长期以来对于许多仪轨、器物日用而不知,社会人士更是不知所从,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今增订版内容后出版精装彩色插图本,以飨读者。 作 者圣凯,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日本大谷大学特别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访问学者、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访问学者。 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宗教与道德宗教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主编、The Voice of Dharma杂志副主编。 研究领域为南北朝佛教学派、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社会史、近现代佛教、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等。 主要着作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中国佛教忏法研究》、《摄论学派研究》、《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人间潮音:图像史与观念史视域中的太虚》(第2作者)、A History of ChineseBuddhist Faith and Life等,其中《摄论学派研究》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三等奖。 目 录前言:中国汉传佛教礼仪的形成及其意义第一章 中国汉传佛教的忏法第一节 中国汉传佛教忏法的成立与发展第二节 近世通行的几种忏法第二章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第一节 寺院的节日活动第二节 寺院的日常行事第三章 汉传佛教寺院的法会第一节 度亡与荐福法会第二节 修行与讲经法会第三节 传戒与方丈升座法会第四章 汉族僧人服装的演变与发展第一节 僧衣的来源与形成第二节 汉族僧服的演变与发展第五章 中国汉传佛教的法器第一节 序说——法器的种类第二节 庄严具及供佛具第三节 携行器第四节 中国汉传佛教的梵呗及其法器第六章 中国汉传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礼仪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称谓第二节 礼敬三宝的礼仪第三节 行住坐卧的威仪结语精彩试读:中国汉传佛教礼仪的形成及其意义一中国汉传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人生礼仪和信仰活动等方面都与世俗百姓有着显着的区别,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佛教礼仪一方面来自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轨,显然留有古代印度社会风俗的痕迹;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是随着佛教在中国文化圈里的传播而逐渐形成的,这些礼仪风俗一经形成之后,反过来又推动了佛教向民间社会的广泛传播。 登坛正受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接受是以“礼”为标准的。 从敦煌的壁画来看,敦煌佛教艺术从主题、符号、象征等多个方面反映出中国礼制的天人观对外来佛教的选择与改造,充分说明了在传统的中外文化交往中,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礼”是中国文明接纳外来文化的限度,也成为改造外来文化面目的一种坚韧力量。 对外来音乐的采纳,同样以是否有益于传统价值的实现为标准。 “礼”是中国文化对佛教进行吸收、改造、融合的最重要标准,佛教在制度、伦理等层面的中国化即适应“礼”的表现。 譬如中国佛教道德的儒家化,具体表现为孝道思想、忠君思想与佛教的融合;又如中国佛教丛林清规的制定,就是戒律的中国化;这些都能集中体现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礼”的适应。 佛教深入民间传播发展,必须采取适应民众自身的信仰诉求和文化水平的弘法形式。 民众一般只关心“有求必应”的现世利益,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道理,因而应当采用本土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引导他们完成宗教实践,由此形成了汉传佛教的信仰习俗,如许愿还愿、放生、造像、造塔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风俗的潜移默化作用远比译经、讲经、创宗、立说等传教方法更为有效,更容易被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所接受。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它不但带来了许多新的风俗,也改变了许多旧的礼制,使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如土葬原是我国传统的葬法,民间一直有“归土为安”的丧葬观念。 汉代以前人们把焚尸视作奇耻大辱,如战国时燕军围攻齐国的即墨城,掘齐人冢墓,焚烧死尸,齐人“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但在佛教传进中国后,火葬却逐渐成为仅次于土葬的一种主要葬法。 火葬本是古印度的葬法,在佛教里称为“荼毗”之法。 火葬随着佛教东来之后,先是流行于僧人中间,宋代以后才在民间盛行起来。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又如饮茶风俗,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饮茶作为习俗兴起却是在唐代。 唐代禅宗盛行,由于茶有消困解乏的作用,有利于坐禅修定,所以饮茶成为禅僧的嗜好。 于是,寺院普遍重视茶树的种植,制作名茶。 如有名的碧螺春(碧萝春)茶,产于江苏洞庭山碧萝峰,原名“水月茶”,就是洞庭山水月院的僧人首先制作的;唐代陆羽着有《茶经》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的专着,陆羽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出身于寺院,一生的行迹也没有脱离过寺院。 同时,寺院饮茶的习惯,对民间饮茶风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饮茶文化后来传到日本,进一步发展成为茶道艺术。 中国社会风俗习惯中蕴含的许多佛教因素一直延续至今,如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本来是佛教特有的纪念日,但后来这一习俗传到了民间,广受欢迎,现在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节令小吃。 中国汉地僧人从南朝开始便有素食的习惯,一些素肴随之出现,并对民间的饮食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豆制品为主的美肴佳馔、别有风味的多种素食,也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提高了本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 二中国佛教与道教虽然一直在对抗与斗争中发展,但是在礼仪上却强烈地表现出了二者的相互影响与交涉。 首先,一些佛教礼仪影响了道教礼仪的制作,如中国佛教徒在读经、讲经活动开始时,都会诵“开经偈”,即“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但是我们在《关圣帝君应验桃园明圣经》中同样发现了类似的开经偈。 最令人惊奇的是,该经中的“香赞”与佛教的“炉香赞”完全一样。 僧众诵经道教有黄箓斋、灵宝斋等众多斋仪,其中的“八关斋”便是来自佛教。 八关斋戒是指在家二众在六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六斋日即阴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两日。 因为学佛的目的在于出离生死,所以在家二众在六斋日中的任何一日,到僧团中与出家人一齐过出家生活,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涂香花鬘及歌舞观听、不非时食等八戒,以长养出世善根。 道教很早便吸收了这种斋戒活动,大约在公元五世纪“八关斋”就已在道教中实行。 《云笈七签》收入了刘宋陆静修上启的《受持八戒斋文》,并且列举八戒: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者不得熏习香油以为华饰,八者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娼妓。 道教与佛教的“八关斋戒”相比较而言,虽然有细微差别,但是可以说道教基本上完整地抄袭了印度传来的佛教“八关斋戒”。 同时,佛教的忏仪也影响了道教忏仪及斋醮仪式的制作,如唐代道教有名的《九幽忏》便是仿照佛教的《梁皇忏》制作而成的,二者在程序及忏文上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佛道二教的礼仪影响不是单方面的。 道教的礼仪也同时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佛事仪式,如智顗在制定忏法时,便模仿道教的“奉请天真”而制定了“奉请三宝”,从而完备了中国佛教忏法的仪轨。 另外,汉传佛教在佛事中有念文疏的仪式,这是吸收了道教斋醮科仪的青词表文改造而来。 佛教与道教,从义理上说,佛教远远地超过道教;但是,从科教礼仪来说,道教却比佛教丰富,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道教的礼仪是必然的。 浴佛节同样,在一些民间风俗中混合保存了佛教与道教的因素,最明显的便是七月十五日,佛教把这一天称为“自恣日”,是僧团结夏安居结束的时间,举行“盂兰盆会”;道教把这一天称为“中元节”,地官下降,裁定人间善恶,所以道士日夜诵经,使饿鬼得到解脱。 宋代以后,中元节与盂兰盆会逐渐统一起来,寺院举行超度法会,民间搭戏台演目连救母杂剧,还有用纸糊成船形,又糊鬼卒放在纸船上,然后烧毁,称为“放河灯”“焚法船”。 现在,浙江、福建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仍然有此风俗。 三佛教礼仪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佛教徒表达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实践佛教礼仪的过程中,通过具象、直观的仪式所带来的感染力,使佛教徒能够领会佛教的智慧与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灵,有助于传播和强化佛教信仰。 同时,佛教礼仪是僧团联系信徒的重要渠道,能够加深佛教徒之间的感情,是佛教徒群体凝聚力的主要源泉之一。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在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从佛教礼仪自身来说,它又有一些特性。 如佛教僧团中的各种礼仪虽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演化,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因宗派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变化与差别之中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首先,佛教徒的生活,尤其是僧团的生活首先是一种宗教生活。 因此,各种宗教活动构成了僧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饮食、衣着、睡眠、出行等无不渗透着佛教的各种教理,于是人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活动也成为佛教精神的仪式化表达;其次,僧团生活又是一种团体生活,故不但要有种种规定约束各个成员,不致因个人行为妨碍群体,而且还强调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特别是中国禅宗丛林有着细密的分工,全寺四十八个职位,和饮食有关的就有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等职称,寺众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保持了僧团生活的高度和谐;最后,僧团生活又是一种和平宁静、严谨俭朴、极有规律的生活。 因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僧众内心的静谧恬淡,超脱清高,才能使僧人的心灵升华到解脱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礼仪中,僧团生活的风俗与一般民众的佛教礼仪有所不同,这是佛教“向上门”的提升与“向下门”的深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计数的筹四中国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的佛教都具有非常丰富而且各具特色的礼仪。 由于笔者学力有限,虽然对密教的法器略有涉及,但显然是非常不足的,所以本书对于藏传佛教以及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礼仪并没有整体加以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藏传、南传两大系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对于中国汉传佛教礼仪的研究,教内外法师及学者已经多有关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国年间慧舟老法师曾经编写过《佛教仪式须知》,该书对于佛教的丛林制度及各种法器的持用仪式、衣具的搭持仪式等,利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说明,是学习佛教礼仪的重要书籍。 周叔迦先生在《法苑谈丛》一书中,对佛教寺院的建筑、塑像及各种仪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书对佛教礼仪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台湾祥云法师曾将在电视上向社会各界介绍佛教的“呗器、器物、服装”的播报稿集成《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一书,对于社会大众了解佛教礼仪有所帮助。 主法者的毗卢帽一九九四年,业露华先生出版《中国的佛教仪规》一书,对于佛事仪轨的源流及其发展进行了考察。 一九九五年,冯修齐先生在其大作《晨钟暮鼓——佛教法会礼仪》中,对佛寺仪轨、丛林规制、佛门戒法、佛教用品、佛事法会等进行了全面性介绍,是一部比较有系统性的着作。 一九九八年,白化文先生出版了《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一书,他用风趣、流畅的语言,对汉传佛教的法器及服饰进行溯源性的考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佛教礼仪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正是在先辈前贤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寺院生活体验,查阅有关资料,试图用浅显的语言向社会大众介绍中国汉传佛教礼仪,让读者能够了解佛教徒的修行及生活状况。 本书在介绍每一种礼仪时,都注意考察其源流、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同时结合图片加以说明,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当然,汉传佛教的礼仪十分丰富,并非一本书所能全部囊括的。 (节选自《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前言,系初稿,内容以成书为准)书 影 发布时间:2020-12-22 10:04:1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4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