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 第三卷 内容: 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估客驼死喻 磨大石喻 欲食半饼喻 奴守门喻 偷牦牛喻 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小儿争分别毛喻 医治脊偻喻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伎儿作乐喻 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愿为王剃须喻 索无物喻 蹋长者口喻 二子分财喻 观作瓶喻 见水底金影喻 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病人食雉肉喻 伎儿着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五百欢喜丸喻(四二)估客驼死喻譬如估客游行商贾。 会于路中而驼卒死。 驼上所载多有珍宝。 细软上[叠*毛]种种杂物。 驼既死已即剥其皮。 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语之言。 好看驼皮莫使湿烂。 其后天雨二人顽嚚尽以好[叠*毛]覆此皮。 上[叠*毛]尽烂坏皮[叠*毛]之价理自悬殊。 以愚痴故以[叠*毛]覆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其不杀者喻于白[叠*毛]。 其驼皮者即喻财货。 天雨湿烂喻于放逸败坏善行。 不杀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 然不能修。 但以财货造诸塔庙供养众僧。 舍根取末不求其本。 漂浪五道莫能自出。 是故行者应当精心持不杀戒(四三)磨大石喻譬如有人。 磨一大石勤加功力。 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 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 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 增长过患(四四)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 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从本以来常无有乐。 然其痴倒横生乐想。 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 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 夫富贵者求时甚苦。 既获得已守护亦苦。 后还失之忧念复苦。 于三时中都无有乐。 犹如衣食遮故名乐。 于辛苦中横生乐想。 诸佛说言。 三界无安。 皆是大苦。 凡夫倒惑。 横生乐想(四五)奴守门喻譬如有人将欲远行。 敕其奴言。 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 时邻里家有作乐者。 此奴欲听不能自安。 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 负至戏处听其作乐。 奴去之后。 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 财宝所在。 奴便答言。 大家先付门驴及索。 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 留尔守门正为财物。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 如来教诫常护根门。 莫着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 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 心意流驰贪着五欲。 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 无明覆心爱索缠缚。 正念觉意道品。 财宝悉皆散失(四六)偷牦牛喻譬如一村共偷牦牛而共食之。 其失牛者逐迹至村。 唤此村人问其由状。 而语之言。 尔在此村。 不偷者对曰。 我实无村。 又问。 尔村中有池。 在此池边共食牛不。 答言无池。 又问。 池傍有树不。 对言无树。 又问。 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 对曰无东。 又问。 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 对曰无中。 又问。 纵可无村及以无树。 何有天下无东无时。 知尔妄语都不可信。 尔偷牛食不。 对言实食。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覆藏罪过不肯发露。 死入地狱。 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 如彼食牛不得欺拒(四七)贫人作鸳鸯鸣喻昔外国节法庆之日。 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 有一贫人。 其妇语言。 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 为尔作妻。 若不能得我舍尔去。 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 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 时守池者而作是问。 池中者谁。 而此贫人失口答言。 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将诣王所。 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 守池者言。 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终身残害作众恶业。 不习心行使令调善。 临命终时方言。 今我欲得修善。 狱卒将去付阎罗王。 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 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四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譬如野干在于树下风吹枝折堕其脊上。 即便闭目不欲看树。 舍弃而走到于露地。 乃至日暮亦不肯来。 遥见风吹大树枝柯动摇上下。 便言唤我寻来树下。 愚痴弟子亦复如是。 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 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 方还所去。 如是去来是为愚惑(四九)小儿争分别毛喻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遨戏。 于此水底得一把毛。 一小儿言此是仙须。 一小儿言此是罴毛。 尔时河边有一仙人。 此二小儿诤之不已。 诣彼仙所决其所疑。 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 口中含嚼吐着掌中。 语小儿言。 我掌中者似孔雀屎。 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说法之时戏论诸法不答正理。 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 浮漫虚说亦复如是(五○)医治脊偻喻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之。 医以酥涂。 上下着板。 用力痛压。 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修福故治生估贩。 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 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五一)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譬如五人共买一婢。 其中一人语此婢言。 与我浣衣。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曰我共前人。 同买于汝。 云何独尔。 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 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五二)伎儿作乐喻譬如伎儿。 王前作乐。 王许千钱后从王索。 王不与之。 王语之言。 汝向作乐空乐我耳。 我与汝钱亦乐汝耳。 世间果报亦复如是。 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 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五三)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譬如一师有二弟子。 其师患脚。 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 其二弟子常相憎嫉。 一弟子行其一弟子。 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 彼既来已忿其如是。 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 佛法学徒亦复如是。 方等学者非斥小乘。 小乘学者复非方等。 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五四)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譬如有蛇。 尾语头言我应在前。 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 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 师徒弟子亦复如是。 言师耆老每恒在前。 我诸年少应为导首。 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 因即相牵入于地狱(五五)愿为王剃须喻昔者有王有一亲信。 于军阵中没命救王使得安全。 王大欢喜与其所愿。 即便问言。 汝何所求恣汝所欲。 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 王言。 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 如此愚人世人所笑。 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愚人亦尔。 诸佛于无量劫。 难行苦行自致成佛。 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 譬如盲龟值浮木孔。 此二难值今已遭遇。 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为足。 不求涅盘胜妙法也。 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五六)索无物喻昔有二人道中共行。 见有一人将胡麻车在崄路中不能得前。 时将车者语彼二人。 佐我推车出此崄路。 二人答言与我何物。 将车者言。 无物与汝。 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 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 答言无物。 又复语言。 与我无物。 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 彼不肯与何足为愁。 其人答言。 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 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 世俗凡夫若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 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五七)蹋长者口喻昔有大富长者。 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 长者唾时。 左右侍人以脚蹋却。 有一人愚者。 不及得蹋。 而作是言。 若唾地者诸人蹋却。 欲唾之时。 我当先蹋。 于是长者正欲咳唾。 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 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 汝何以故蹋我唇口。 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 左右谄者已得蹋去。 我虽欲蹋。 每常不及。 以是之故。 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 强设功力返得苦恼。 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五八)二子分财喻昔摩罗国有一剎利。 得病极重。 必知定死。 诫敕二子。 我死之后善分财物。 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 兄言弟分不平。 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 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云何破之。 所谓衣裳中割作二分盘瓶亦复中破作二分。 所有盆瓨亦破作二分。 钱亦破作二分。 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诸外道偏修分别论。 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 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决定答论门。 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 爱尽者无生。 有爱必有生。 是名分别答论门。 有问人为最胜不。 应反问言。 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 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 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 如是等义名反问答论门。 若问十四难。 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如是等义。 名置答论门。 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能。 破于四种论作一分别论。 喻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叚(五九)观作瓶喻譬如二人至陶师所。 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膳又获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愚人亦尔。 修理家务不觉非常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放正法彼观缘事瓶终常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六○)见水底金影喻昔有痴人往大池所。 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 即入水中挠泥求觅。 疲极不得。 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又现金色。 复更入里挠泥更求觅。 亦复不得。 其如是父觅子得来见子。 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 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 父看水底真金之影。 而知此金在于树上。 所以知之。 影现水底。 其父言曰。 必飞鸟衔金着于树上。 即随父语上树求得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于无我阴中横生有我想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徒劳无所得(六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婆罗门众皆言。 大梵天王是世间父。 能造万物。 造万物主者有弟子。 言我亦能造万物。 实是愚痴自谓有智。 语梵天言。 我欲造万物。 梵天王语言。 莫作此意汝不能造。 不用天语便欲造物。 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 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 作手太大作臂极小。 作脚极小作踵极大。 作如似毗舍阇鬼。 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 诸佛说法不着二边。 亦不着断亦不着常。 如似八正道说法。 诸外道见是断见常事已便生执着。 欺诳世间作法形像。 所说实是非法(六二)病人食雉肉喻昔有一人病患委笃。 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 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 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 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 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 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 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 一切外道亦复如是。 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 当解心识。 外道等执于常见。 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 犹食一雉。 是故不能疗其愚惑烦恼之病。 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 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 佛亦如是。 教诸众生。 令得解诸法。 坏故不常。 续故不断即得刬除常见之病(六三)伎儿着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昔干陀卫国有诸伎儿。 因时饥俭。 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 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剎。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 山中风寒然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 着彼戏本罗剎之服向火而坐。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 卒见火边有一罗剎。 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着罗剎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 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 身体伤破疲极委顿。 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处于烦恼饥俭善法。 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 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 以我见故流驰生死。 烦恼所逐不得自在。 坠堕三涂恶趣沟壑。 至天明者喻生死夜尽智能明晓。 方知五阴无有真我(六四)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 皆悉怖畏不敢寝息。 时有一人自谓大胆。 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 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 复闻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 即欲入中排门将前。 时先入者谓其是鬼。 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诤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 因缘暂会无有宰主。 一一推析谁是我者。 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 如彼二人等无差别(六五)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荒淫无度。 欲情既盛嫉恶其夫。 每思方策规欲残害。 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会值其夫。 聘使邻国。 妇密为计造毒药丸。 欲用害夫。 诈语夫言。 尔今远使虑有乏短。 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 用为资粮以送于尔。 尔若出国至他境界。 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夫用其言。 至他界已未及食之。 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 其欢喜丸忘置树下。 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 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 由其逃突尽皆饥渴。 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 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 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 诈以刀箭斫射死尸。 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 会于中路值于彼王。 彼王问言。 尔是何人何处得马。 其人答言。 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 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 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 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 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 王时欣然叹未曾有。 既还国已厚加爵赏。 大赐珍宝封以聚落。 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 彼是远人未可服信。 如何卒尔宠遇过厚。 至于爵赏逾越旧臣。 远人闻已而作是言。 谁有勇健能共我试。 请于平原校其技能。 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 截道杀人断绝王路。 时彼旧臣详共议之。 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 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 作是议已便白于王。 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 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 师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 远人惊怖即便上树。 师子张口仰头向树。 其人怖急失所捉刀。 值师子口师子寻死。 尔时远人欢喜踊跃。 来白于王。 王倍宠遇。 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净施。 王遣使者喻善知识。 至他国者喻于诸天。 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 遇彼国王者喻遭值贤圣。 国旧人等生嫉妒者。 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 便生诽谤言无此事。 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 喻于外道无敢抗冲。 杀师子者喻破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 便得无着道果封赏。 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 其于初时虽无净心。 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 不净之施犹尚如此。 况复善心欢喜布施。 是故应当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发布时间:2020-11-19 08:11:4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1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