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来南京城这场灾难来临之前,冥界已安排好一切!” 内容: 《1853,南京大劫》题记 —— “原来南京城这场灾难来临之前,冥界已安排好一切”苏州潘世恩太傅的长子,潘曾沂先生(1792年—1852年),字功甫,嘉庆丙子年(1816年)举人。 不热衷于仕途,而是一心向善,想必是因为他德行深厚、修持得力吧。 我的父亲(梁章钜)在苏州任官的时候,曾经和潘公见过面。 我和他的几个弟弟,同时参加春试,经常打交道。 所以了解得最清楚。 潘公虽生长于富贵之家,却不尚奢华。 道光年间,经常劝说他的父亲辞去官职。 自己尤其注重积德惜福,戒杀放生的善举没有不做的。 咸丰二年岁次壬子(1852年),他预知苏州将发生旱灾,早已预先在各地开掘古井数十口。 到了秋季,果不出所料,河水干涸,人们因此而蒙受潘公的恩泽,众人对他奉若神明。 而且来去自如,自知死期,预知时至,于咸丰壬子年十二月二十日,沐浴坐化。 第二年正月初一日,托梦给他的亲戚淡然生,说世人将有大灾难,必须立即改过立愿。 淡然生也是善人,乐善好施。 梦中见有一位青衣人,带领他到一个地方,殿宇巍峨,极为高耸,两旁堆放着簿册案卷,有很多办事人员。 上面坐着的,即是潘公,皱着眉说:“现在世间的风俗,崇尚奢华,众生罪孽很重,导致大灾难将要来临,该如何是好? ” 淡然生问,是否可以解救。 潘公拱手说到:“应当发愿改过为善。 ” 淡然生仔细思索“应当发愿”四字,乃是潘公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编著的《查灾记略》,封面的题词,是引用《弥陀经》中的经文。 淡然生便问潘公应当发什么愿,潘公说:“有力的出钱,无力的出言,如此而已。 ” 又说:“这次的灾难,天地震动,非比寻常。 当今皇上尚且每天焦虑烦劳,每一个食毛践土(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的国民,谁不应当为国分忧呢? 要尽快立愿改过,或许可以免脱灾难。 如果仍旧是纵情放荡,肆意寻欢作乐,丝毫不知道摸摸心头,发个善愿。 对别人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而不反省自己身上的罪恶。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虚度光阴,毫无警醒悔悟。 这样的话,遇到灾难,就在劫难逃。 真是可悲又可怜啊。 ”正说着话,只见一位官员捧着簿册放在桌上就离开了。 潘公说:“已经发生的事,知晓一下也无妨。 这是湖北省遇难者的名册,人数以十多万计。 每个人的名字后,都注明条款。 除了忠臣孝子、义夫烈妇,浩然正气弥塞天地,单独用特殊的标签进行标注,死后升天成神之外,其他的大都是因罪孽而导致遭劫。 那些忤逆父母的,是最重的恶孽。 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因果,注定死去的年月日时,以及各种各样的死法。 ”淡然生进一步询问江苏省的名册,潘公说:“看不得,此地不可久留。 你千万要回去劝世救人。 ” 于是仍旧跟随青衣人而走。 回头看见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地可弭灾,到此始知为善好;门开立愿,几人肯自把头回。 ” 正中间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生死权衡”四个大字。 青衣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快走吧! ” 于是一惊而醒。 知道原来是做了一个梦,感到非常神奇。 淡然生于是将梦中的经过,仔细回忆,记录下来,写成文章,传告四方。 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城。 大江南北因此而罹[lí] 难的,合计不下有几十万人之多。 试想,一样的江苏百姓,一样有父母兄弟,一样有妻子儿孙。 这几十万人,偏偏遭受这样的苦难。 并不是因为地方的风水不好,全都是因为平日里,不知不觉,自己造下了许多罪孽。 良心不好,忘恩负义,不孝不忠,奸盗邪淫,奢华太过,不信因果报应,所以遭此灾殃。 祸到临头,后悔也晚了。 而在大劫之中,最终竟然能够逃脱灾劫、幸免于难的,也有不少。 其中,孙先生的一桩事例最为突出。 孙先生,名叫云际,家住南京聚宝门内,年龄五十三岁,一生为人忠厚正直。 咸丰三年二月初三日,到亲戚家饮酒,回家的路上,累了就在城隍庙前休息。 只见城隍庙内,灯烛辉煌,有很多人走来走去。 遇到一位老者,对孙先生说:“你来得正好。 ” 就挽着他的手进去在神明前跪下,神明说:“这几天造名册非常紧急,烦请前来相助。 ” 孙先生暗想:“这里莫非是阴曹地府吗? 怎么能来这里呢? ” 神明似乎已经知道他在想什么。 就命令下属查阅簿册,发现孙先生的母亲,本来应在本月寿终,因为她的儿子为母亲祈求寿命,至诚孝心感动上天,准许延寿六年。 又查阅孙先生的寿命,因为上帝嘉奖其孝心,已经敕命南斗六司,为他增寿二纪(二十四年),所以死期尚远。 神明说:“既然如此,暂时给我们帮忙七天。 等到南京城尚未被攻破之前的三天,送他们一家到秣陵关避难即可。 这七天之中,自会有值日功曹之神护卫,绝对不会对你的肉身造成什么妨碍。 ” 忽然就醒过来了,发现自己的身体坐在盘陀石边上,所持的灯烛还在手中。 感觉非常奇怪。 急忙回到家,向老母亲讲了事情的经过。 并吩咐家人,不必惊慌,七天后还阳,神明一定不会欺骗于人的。 当天晚上,睡去之后,果然没有醒来。 孙先生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已经进入到城隍庙了。 只见簿册堆积如山,这时已经听见判官在高声点名,命令孙先生核对名册。 于是将名册内的记载仔细观看,都是详细注明,某地某人,因为作了何种恶孽,应该遭劫,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身死于某物。 只有死于水火,以及饿死的为最多。 其中如有已经查明上报注销免于灾劫的,均用红色笔圈出,写明现在做了何种善事、发了何种善心而免灾,等等。 正在校对的时候,忽然有人报告各地的土地神前来奏事,只见各自将簿册呈报,放在桌案上,城隍神亲自一一审阅批示,又再三仔细询问情况,才退下。 土地神一一离开。 城隍神对孙先生说:“这次的大劫,和国运无关,实在是因为下界人民作孽太重,所以魔王兴起刀兵以应劫。 遭劫的名册早已经造定。 因为东岳府总册房监察主者潘公接管办理此事,特地恳求上帝网开一面,给世人留一线生机。 将目前的劫运,程度减轻十分之三。 并下发文书通知各地城隍进行查核办理。 如果有发愿改过向善之人,一律准予将他们的名字在劫册中注销。 条款非常琐细繁杂,请尽快进行校核登记。 ” 孙先生说:“潘公是不是苏州人? ” 神明说:“不用多问。 ” 于是昼夜不停,按照名册进行考核校对。 其中有很多认识的人的姓名,一时难以全部记住。 只记得曾经看到城北土地神呈上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该地有个叫陈三庆的人,以开烟店为生,不爱惜饭粒,不敬惜字纸,已经注定全家在十二日一同死于水劫。 所幸他心中时常挂念着父母,想到现在形势不好,不知道该如何带他们逃难,时常为此而忧心忡忡。 因此被神明察觉。 又听说众人纷纷在传扬潘公托梦免灾救劫的事情,于是全家斋戒,从今往后,如果遇到饭粒、字纸,不敢轻弃秽亵。 又因为烟包上如果有字迹,最易被作践。 于是,邀请并召集同行,在文昌宫相互劝勉并约定,只在大包用店名两个字,小包均用花样来代替。 像这样发心向善,同时又有孝心,应当请求免于遭受灾劫。 城隍神已经批准了免灾的申请。 即命令土地神在二月初十这天,托梦给他的家人,吩咐他们到沧波门外避难。 还有水西门土地神的报告中,说该地有个叫张安斋的人,一直在官府中充当办理文书的吏员。 为人心地险恶,溺爱妻子孩子。 近日也是听说了潘公托梦的事情,而有所触动,曾经带着他的儿子天福在关帝庙叩头立愿,印送《公门修行录》一千卷,并多行善事,永远戒除杀生。 还劝说他的两个亲戚家,一同立愿。 只有他的妻子林氏,一向贪图口腹之欲,爱吃大鱼大肉,不肯戒杀,还经常强迫她的儿子一同吃螃蟹、鳝鱼之类。 应如何进行处理呢? 城隍神已经批定,张安斋父子二人,安排巡察神变化成一位老翁,在十三日那天,引导他们出城,到栖霞逃难。 听从劝说的两家,等到当地的土地神报告到了之后,再行处理。 他的妻子怙恶不悛,不肯悔改,安排巡察神使其行走困难,不愿意走路,在城中徘徊不前,被杀死。 孙先生发现上面这两家,姓陈的这家是亲戚,姓张的这家是朋友,心中替他们暗自高兴。 难得他们两家能够及时醒悟,免此大难,实在是幸运。 除此之外,免劫的人还有很多。 到了第四天,根据各处土地神的禀报,全城已经有数十百家。 城隍神批准注销以后,均命令当地的土地神予以保护,或者提前托梦,或者引路带他们逃难,使他们都能够死里逃生。 后来又看到一份禀报,乃是清凉山下(南京清凉山)的一位蒙师(对学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老师),名叫高敬,字慎斋,在文昌宫召集了二十七人,都是做蒙师的。 孙先生本人也是以教小孩读书为生,因为是同行,多半都认识,所以格外留意他们的情况。 高敬给他们看《训学良规》,发言倡议说:“现在的蒙师,往往只知道教两句呆板书,做人的道理一概不教。 至于孝悌忠信等事,则是自己懒得讲,只说是学生不懂。 等到年纪稍长,又说他们已经知道了。 日复一日,不加讲究。 致使学生逐渐入于下流,甚至为非作恶,误了他们的一生。 这是谁的责任呢? 而动不动就外出旷课的,更是误人子弟。 《功过格》说,旷馆课一天,为五过。 这五过,仅仅是针对不来学馆的说的。 如果天天在馆,而尸位素餐,罪过又不知有多少? 如果说违背良心干坏事,我们还不至于。 如果说旷课,恐怕都在所难免。 就算以二十天来计算,全年也有一百过。 诸君可以各自扪心自问。 人家以毫无知识的子弟托付给我们,我们却不认真对待。 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想发达吗? 我们没有很多钱,用来做好事,也没有大的能力,可襄助善举。 何不趁着这个机会,修一些不费钱、不费力的功德呢? ” 话还没说完,大家都已经有所觉悟。 于是都跪在神前立愿,如果还是因循怠惰,依旧误人子弟的,甘愿遭受劫难。 土地神禀报,现在文昌宫已经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很快就会有札谕传来关照此事。 城隍神批示,待文昌宫示谕到来一体遵行,等等。 孙先生看到这里,心想自己以后也要更加勤勉谨慎教书,既喜悦,又感叹。 又看到城外土地神和巡察诸神的禀报,乃是专门讲瘟疫之灾劫。 一家是孙先生的外家(母亲或妻子的娘家),一家是以前的东家,所以记得清楚。 外家住在下关某个村子,为人向来穷凶极恶,毫无人性,率众合伙抗粮不交、拖欠国税,如果谁家先交的,就拆谁家的房子。 已经安排阴司神,在七月大降瘟疫之灾。 又罚各家破财。 为首的,全无天理良心,罚其全家遭受瘟疫而死。 其中有三个人,不愿意参与进来。 一人姓钱,一人姓朱,一人姓王,虽然是种地的农民,却特别讲道理。 这次三人都说:“人生在世,总要讲些道理。 我们不怕拆房子,断然不肯合伙抵抗国税。 ” 城隍神批示三人存心,颇为难得,命令土地神在三家的门首,分别插上一面旗帜,上面写“瘟司免进”四个字。 另外一家在燕子矶地方,当地的土地神禀报说,该地方的小民百姓,多数以杀牛、打鸟、捕鳝、捉龟为业,习为残忍,因逢世道混乱,很多人都想着趁火打劫,已经命令瘟疫司在当地降下瘟疫。 其中有个叫蒋大法的人,自己老老实实种地,不认同以杀生为业,喜欢向人说好话,时常劝说作乱的灾民,迟迟未发生大的变故,也是因为受到感动的缘故。 还有一个叫周梅氏的妇女,劝说他的丈夫不要老想着发财,跟着别人一起打枪,财富的多少、有无,自是命中注定。 他的丈夫周阿玉,被妻子所感化,从此以后遇到有年轻人拉他一起去闹事,总是摇手说:“犯法的事情不能做。 ” 反过来说很多好话来劝人。 这夫妻二人,本应遭受劫数,现在如此存心,应当准予免劫。 城隍批示说,蒋大法不从事杀生之业,又能说好话,劝散作乱之人,准予延寿四年。 周梅氏,虽是女人之身,却能以好言劝化丈夫,更是难能可贵,值得褒奖。 安排土地神予以保佑,在她家门插上青色旗帜一面,并恩赐生下一个能做到五品官位的贵子。 周阿玉肯听从妻子的劝说,已经恩赐有儿子。 统统免于遭劫就是了。 除此之外,免受灾劫的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记住。 到了第七天,孙先生挂念老母亲,当晚就向城隍神告辞,神说:“目前不可泄露一句,事情过去之后,才可以传扬。 ” 又叮嘱说:“这里的事情本来不应该泄露,但是劫难太重,不能不稍微使人知道一些。 你回去后,就将所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尽快做好出城避难的打算。 已经安排金甲神到时候进行护送了。 ”这时只觉得身体很重,轻轻地听到家人的声音。 不知不觉醒了过来。 就高声呼唤母亲,家人们早就每天围绕在身边,都在疑虑,心情悲切,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都很高兴。 随即拿出纸笔将所经历的事情,根据记忆一一记录下来,并珍藏起来。 没过一天,就开始准备出城,最后到秣陵关的亲戚家避难。 直到南京城被攻陷以后,才拿出来给人看。 这是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的事情。 近来坊间有刻印的《潘公免灾宝卷》流传,内容与此大同小异。 王有宗评论说:读了这篇案例,可以知道如果将要遭逢灾难劫数,只要自己默念生平造了什么罪业,及早醒悟回头,改正过恶,修德行善,未必不可挽回天意,改变命运。 —— 本文选自 清代 梁恭辰 《劝戒录类编》  【《劝戒录类编》中原文】苏州潘太傅长子。 功甫先生曾沂。 丙子孝廉。 不乐仕进。 一心向善。 其所得者深也。 家大人任苏藩时。 接见知之。 余与其诸弟。 同应春闱。 常相过从。 故知之最悉。 潘公生长富贵。 不喜繁华。 道光间。 每劝其父罢官。 己尤积德惜福。 戒杀放生靡不为。 壬子春。 知苏州将旱。 早在各处开掘古井数十口。 及秋。 河涸。 至是人受其福。 群神之。 且来去了然。 自知死期。 于壬子十二月二十日。 沐浴坐化。 次年正月朔。 托梦于其戚淡然生。 说世人有大灾。 急须改过立愿。 淡然生亦善士。 好施济者。 梦中见有青衣人。 引至一处。 殿宇极高。 两旁堆积册簿。 办事者多人。 上坐者。 即潘公。 绉眉曰。 俗尚繁华。 众生孽重。 大灾将到。 奈何。 淡然生问可解救否。 潘公拱手曰。 应当发愿改过为善。 淡然生细思应当发愿四字。 乃潘公二十九年查灾记略。 封面题签。 系弥陀经中语。 便问当发何愿。 告以有力者出钱。 无力者出言。 如是而已。 又言今日之灾。 天地震动。 非比寻常。 我皇上尚且日夜焦劳。 凡食毛践土者。 孰不当为国分忧。 亟速立愿改过。 或可免难。 若仍是纵情放荡。 任意欢娱。 全不知摸摸心头。 发个善愿。 只说他人长短。 不顾自己罪恶。 日复一日。 毫无儆悟。 遇数难逃。 真可悯也。 正说间。 见一官员捧册置几而去。 潘公曰。 已过者。 不妨知之。 此湖北省被难之册也。 其数以十余万计。 各有条款。 除忠臣孝子。 义夫烈妇。 正气弥天。 另用标签。 死后成神。 其余大抵罪孽所致。 其忤父逆母者。 为最重之恶。 各凭因果。 注定年月日时。 各样死法。 淡然生更问江苏簿。 潘公曰。 看不得。 此地不可久留。 千万回去救世。 遂仍随青衣人而行。 回头见两边有联云。 地可弭灾。 到此始知为善好。 门开立愿。 几人肯自把头回。 正中一匾。 为生死权衡。 青衣人拍肩曰。 快走罢。 遂惊醒。 知是一梦。 甚怪。 因将所历。 细忆录出。 传告四方。 云。 当三年二月。 合大江南北遭难者。 不知几十万人。 试思一样江苏百姓。 一样有父母兄弟。 一样有妻子儿孙。 此数十万人。 偏遭此大苦。 并非地方风水不好。 全是平日不知不觉。 自造许多罪孽。 良心不好。 负义忘恩。 不孝不忠。 奸盗邪淫。 奢华太过。 不信因果。 所以罹此灾殃。 祸到临头。 悔之晚矣。 而其中竟能逃劫者。 亦复不少。 孙先生一事为最著。 孙先生者。 名云际。 居金陵聚宝门內。 年五旬有三。 一生忠厚正直。 三年二月三日。 饮戚家。 倦而息于城隍庙前。 但见庙内灯火辉煌。 人迹不少。 遇一老者向孙曰。 来得正好。 遂挽入跪神前。 神曰。 日内造册甚急。 烦來相助。 孙暗思。 此间莫非阴司。 何可来此。 神似已有所知者。 著查孙母寿。 即在本月。 因其子至孝格天。 为母求寿。 已准延寿六年。 又查孙寿。 则上帝嘉其孝心。 已敕南斗六司。 增寿二纪。 死期尚远。 神曰。 既如此。 暂助我七日。 待城未破前三日。 送其一家秣陵关避难可也。 此七日中。 自有值日神护卫。 断不有碍凡身耳。 忽然而醒。 则身坐磐陀石边。 所持灯烛依然。 颇觉奇怪。 忙到家。 向老母禀知情由。 分付家中。 不必惊慌。 七日还阳。 神必不我欺也。 是夜睡去。 果不醒。 孙不自知。 何时已入庙矣。 但见册子高堆。 已闻判官高声点名。 令孙对册。 因将册内之人。 细看注明某地某人。 为作何恶孽。 应该遭劫。 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 身死于某物。 惟死于水火。 并饿死者为多。 中有已经查报注销免灾者。 均用红笔圈去。 写明现为何等善事善心免灾。 云云。 正在校对。 忽报各方土地来启事。 惟见各呈册于几。 神一一亲视亲批。 又再三询问而退。 各神散。 城隍向孙曰。 此次大劫。 不关国运。 实为下民作孽太重。 所以魔王大起刀兵以应。 劫册早已造定。 因东岳府总册房监察主者潘公接办。 特恳上帝开一线生路。 将目前劫运。 减轻十分之三。 行文各府查办。 如有改过立愿之人。 悉准注销。 款目甚烦。 请速校录。 孙曰。 潘公是否苏州人。 神曰。 不必问。 遂日夜不遑。 按簿考校。 其中相识人姓名甚多。 难以遍记。 惟阅一城北土地禀内云。 该境有陈三庆者。 业烟店。 不惜饭粒。 不敬字纸。 已注合门十二日同死于水。 幸伊常以父母为念。 想到時势不好。 如何扶他逃难。 每忧形于色。 因此为神所觉。 又闻得众人传扬潘公托梦免灾之说。 遂合家斋戒。 自今后如遇饭粒字纸。 不敢轻亵。 又以烟包字记。 易于作践。 邀集同业。 在文昌宫劝约。 惟大包用店号两字。 小包约用花样。 似此发心向善。 兼有孝心。 应请免灾。 城隍已批准。 即著土地神于二月初十日。 托梦其家。 嘱其到沧波门外避难。 又水西门土地禀中。 言该境有张安斋者。 向充府书吏。 心地险恶。 溺爱妻子。 近日亦为潘公托梦所动。 曾率子天福在关帝庙叩头立愿。 印送公门修行录一千卷。 并常行方便。 永戒杀生。 更劝其至戚两家。 一同立愿。 惟其妻林氏。 素嗜肥鲜。 不肯戒杀。 常強其子同食蟹鳝。 应如何发落。 城隍已批定张安斋父子二人。 著巡察神化作老翁。 于十三日引其出城。 到栖霞逃难。 听劝之二家。 待该处土神禀到。 再行发落。 其妻怙恶不悛。 著巡察神令其病走惮行。 逡巡城中被杀。 孙看到此一陈姓是亲戚。 一张姓。 是朋友。 心中代为暗喜。 难得他两家早能省悟。 免此大难。 实为可幸。 此外免劫之人尚多。 至第四日。 据各神先后禀报。 城中已约有数十百家。 城隍批准注销后。 均著本地土神保护。 或托梦。 或引路。 多使死里逃生。 后又看到一禀。 乃清涼山下一蒙师。 名高敬。 字慎斋。 在文昌宫邀集二十七人。 同为蒙师者。 孙本亦以教读糊口。 因系同业。 大半是相识者。 因此格外留心。 高为阅训学良规。 倡言近世蒙师。 只知教两句呆板书。 全不教以做人道理。 至孝悌忠信等事。 则自己懒讲。 只说蒙童不懂。 至其稍长。 又谓其已知。 日复一日。 不加讲究。 至入于下流。 为非作恶。 误其终身。 是谁之过欤。 而好出门旷工者。 尤属贻误子弟。 功过格云。 旷馆课一日。 为五过。 此五过。 但为不来馆者言之。 若日日在馆。 尸位素餐。 其过不知更当何如。 惟瞒心昧己。 我辈尚不至有此。 若旷馆课。 恐均所不免。 但以二十日计之。 全年已得百过。 诸君各自扪心可也。 人以毫无知识之子弟付我。 我以不甚轻重待之。 我辈后人。 亦想发达否乎。 我辈无大钱。 可作好事。 又无大力。 可助善举。 曷不趁此时。 修些不费钱不费力功德。 言未毕。 同人均已觉悟。 遂各跪神前立愿。 如有怠惰。 依旧误人子弟者。 愿甘遭劫。 土地禀报。 现在文昌宫已经记名。 不日既有札谕关照。 城隍神批准。 候文昌宫示谕饬遵。 云云。 孙看至此。 自念我以后益当勤慎矣。 喜而且叹。 又阅到城外土神。 巡察诸禀。 乃专言瘟灾劫数。 一为孙之外家。 一为旧日东家。 所以记之。 外家在下关某村。 素凶恶。 无人理。 齐心抗粮欠课。 如有先还者。 即先拆其房屋。 已发阴司神。 于七月大降瘟灾。 罚各家破财。 为首者全无天理良心。 罚其合家瘟死。 中有三人。 不愿与名。 一钱姓。 一朱姓。 一王姓。 虽是种田人。 卻极讲道理。 此次三人均云。 人生在世。 总要讲些理。 我们不怕拆屋。 断断不合伙。 城隍批三人存心。 颇为难得。 著土神于三家门首。 各插一旗。 上写瘟司免进。 其一在燕子矶地方。 土神禀称。 该境小民。 多以屠牛打铳。 掘鳝取龟为业。 习为残忍。 因逢世乱。 多想乘风打劫。 已著瘟司降瘟其地。 中有蒋大法者。 独安分耕种。 常不以杀生之业为然。 喜向人说好话。 常向乱民劝谕。 其迟迟未发者。 亦即感动之故也。 又有女人周梅氏。 劝其丈夫不可想发财。 随人打枪。 财之多少有无。 自注定也。 其夫周阿玉。 为妻所感。 自此有少年来引去闹事。 总摇手曰。 犯法事不可做。 转说多少好话劝人。 此夫妇二人。 本应在数。 今如此存心。 应请免劫。 城隍批蒋大法。 不做杀生之业。 尤能说好话。 劝散众人。 准延寿四年。 周梅氏。 以女人能以妻言。 已赐有子。 统归免劫可也。 此外免灾者颇多。 不能悉忆。 比及七日。 孙念老母。 是晚即向神告辞。 神言目前不可泄露一句。 事过之后。 方可传扬。 神又嘱曰。 此间事本不宜泄。 惟劫太重。 不能不稍使人知也。 君一返后。 即将所历默记一番。 并速作出城避难计。 已备金甲神相护送矣。 此时但觉通身板重。 微闻家中人声。 不觉醒来。 即高叫母亲。 到家。 人早已环伺竟日。 各相疑虑悲切。 至此大喜。 随即取笔将所历者。 一一忆出。 秘而藏之。 不一日。 即料理出城。 竟到秣陵关亲戚家避难。 直至金陵城陷之后。 方举以示人云。 此咸丰三年二月事。 近有刻潘公免灾宝卷。 与此大同小异耳。 王有宗按。 观此可见在劫数者。 只要自己默念生平有何罪业。 及早猛省回头。 改过修善。 未尝不可挽回也。 (《劝戒录类编》)后记:本文先后介绍了淡然生、孙先生二人在冥界的经历,潘曾沂之托梦于淡然生实因潘公慈悲心而起,不欲世人尽遭劫难,南京的陈三庆、张安斋皆因闻潘公托梦之事而改过立愿,从而免遭劫难。 而孙先生之入冥界,实因城隍爷欲更多的人知悉因果,借此挽回世道人心。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根据张汝南撰写的《金陵省难纪略》中记载:“数百万生灵,城初破死者盖已不下数十万矣。 ”【注释一】潘曾沂(1792年-1852年)。 初名遵沂,改名曾沂,字念祖,号小浮山人。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四朝元老、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长子。 潘曾沂一生好善不倦,享有“天下第一个大善人”、“吴中首善”之美誉。 他淡于仕途,辞官归乡奉祖,以“为善最乐”,长期致力于乡里善举,如创义庄、行区田、平粜免租、施衣馈药、建义塾、创善会、育弃婴、养灾民、凿义井、兴水利、刊印善书、劝人行善等等。 潘曾沂是清代中期江南地区最为著名的慈善家,当时人们多赞誉其为善之孜孜不倦,他只说:“此吾辈分内事,如日用饮食之不可废,何足道者? ” 他去世时,江南百姓皆哭曰:“善人没矣! 谁继起而为福于斯人也? ” 当时的苏州百姓如失慈母,泪沾襟者无数。 【注释二】梁恭辰(1814年-1887年)。 字敬叔,福建福州人,江苏巡抚梁章钜第三子。 道光丁酉(1837年)举人,官浙江数十年,历任温州知府、宁绍台道、金衢严道、温处道、杭嘉湖道等职,政声卓著。 著有《劝戒近录》、《楹联四话》、《巧对续录》等书。 劝者,劝善也;戒者,戒恶也。 梁恭辰先生自幼即喜谈因果,凡有足资劝戒者,辄据事直书,又益以自所闻见杂袭成编,著为《劝戒近录》一书。 《劝戒近录》初刻于道光癸卯年(1843年),其后,作者又将最新闻见之事,及同人所录寄者,以次增录,随写随刻,相继刊出《劝戒续录》(1844年)、《劝戒三录》(1845年)、《劝戒四录》(1848年)、《劝戒五录》《劝戒六录》《劝戒七录》《劝戒八录》《劝戒九录》(光绪甲申,1884年),凡九编,每编六卷,共五十四卷。 自《近录》至《九录》,前后历时达四十二年。 梁恭辰先生于光绪丁亥年(1887年)往生以后,他的朋友又根据其遗稿整理而成《劝戒十录》,并出资刊刻。 此书遂成煌煌巨帙,蔚为大观,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为了便于阅读和流通,民国时期丁福保居士将《近录》至《九录》汇编整理校订,分类编次,析为三十二章,定名为《劝戒录类编》。 《劝戒录》一书,专门记载作者耳闻目睹之因果报应之事,所记多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事。 此书包罗万象,事例丰富,叙事翔实生动,“可劝者足以感人,可戒者足以警世”。 研读此书方知“彼苍之视听甚迩,鬼神之感格甚明”,足以触目惊心,使人知所趋避,善者取而法之,恶者取而戒之,改过向善之心油然而生。 且语言典雅隽永,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极为精彩,诚为不可多得的善世奇书。 发布时间:2020-10-17 20:19:0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2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3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