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十种烦恼,你也有吧? 内容: 《俱舍论》中云:小烦恼地法有十种,因为它们是所断种类渺小,都不是见道之所断,而是修道所断;相应助伴渺小,不随眼识等,只随第六意识;所依来源渺小,都是依靠意根产生的,所以称为小烦恼地法。 1.怒:对伤害自己的人生起嗔恨、苦恼心叫怒,即愤怒之意。 2.恨:怒是当下的嗔恨、生气、苦恼,恨是事情结束之后继续保持愤怒的心态,咽不下这口气。 3.谄:口里一套,心里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术不正,口是心非。 心术不正、狡猾叫谄。 学佛人、修行人不能这样。 上师善知识为了度化众生、调伏弟子,可以用一些方法与手段,但他的心术是正的,不能与“谄”相提并论。 4.不能忍受他人圆满之嫉妒。 一般凡夫都有嫉妒之心,不能忍受他人的圆满,看到他人得到了世出世间的利益或成就,虽然口里没说,但心里很难受,这就是嫉妒心,这是一种愚痴的做法。 他人的福报、功德与你无关,也不会影响你,你积累自己的福报功德就行了。 嫉妒心是最影响自己圆满的。 5.紧紧执著罪业之恼。 恼是指对罪业、对无始劫来的习气紧紧抓住不放,尽管知道这是不好的,是恶业,但就是很难改变;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是恶业,还紧抓不放。 6.隐瞒罪过之覆。 真正的修行人也许会犯错误,但是不会隐瞒。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过一个公案,说的是一位修行很好的上师去信众家里应供,饭后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想到自己的住处没有粮食了,就想拿一些糌粑回去。 当他把手伸进糌粑口袋时,突然醒悟了:“我这是在偷东西! ”于是他没有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直接提着口袋就出去大声喊:“大家都来看,这个出家人在偷你们的糌粑! ”他敢于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错误,这才叫忏悔。 7.不向他众施予法财等与布施相违之心态的吝啬。 法指善根,财指财产。 世间人都有吝啬之心,不愿意舍。 佛说布施是财富的来源,但很多人不相信,吝于上供下施。 不舍善根与财物,这是吝啬心,跟布施的心态相违。 8.明明无有功德却装有功德而欺骗他众之诳。 比如居士在不懂佛法的人面前,装懂佛法的修行人;出家人知道自己没有功德,却在施主、信众面前装成有功德。 这叫诳,是一种欺骗的心态。 9.自高自大之骄。 世间人都有傲慢之心,尤其是稍有点文化、财富、美貌、身材的人,就特别傲慢,趾高气扬、目中无人。 再怎样也是个不净袋,有什么可骄傲的! 其实这些根本微不足道,跟圣者相比一无是处。 10.损恼他众之害。 对所谓的仇敌伺机恼害、伤害,这就是害心。 虽然身体弱小,但心却强势,不老实,总有想伤害他人之心。 ——摘自《俱舍论讲记》11 发布时间:2020-10-13 17:18:4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2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