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证悟者的见解才是真实的 内容: 证悟者的见解 才是真实的《赞法界颂》中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比喻如来藏,因为在涉及到如来藏的真正本性之际,佛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真空非苦恼,贪爱苦恼因,耽染由妄想,三界乃轮回。 从真空的角度来说,我们经常感觉到的痛苦、烦恼,都是不存在的。 众生之所以有苦恼,都是因为有了贪心,有了分别念。 “耽染由妄想”,“耽染”是指比较强烈、根深蒂固的执着。 这些执着都是从妄想而来的,因为有了妄想,譬如认为名利是很好的东西,然后就会有耽染,认为自己一定要拥有,随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与烦恼。 “三界乃轮回”,三界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它们都是轮回,都是痛苦的,又因为它们都是从妄想产生的,所以都不存在  凡是有心、有意识的所有生命,都有如来藏。 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因为我们没有证悟这样的光明,所以流转于轮回;佛陀证悟了心的本性光明,所以获得了解脱。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菩萨以外,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内,都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心的本性。 佛证悟以后,根据自己证悟的境界,描述了心的本性。 我们要依据佛的指导去学修,从而证悟心的本性。 证悟心的本性以后,就能让心灵成为幸福的使者,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并获得解脱,从而度化无量众生,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目标。 虽然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也证悟了一些显宗所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但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心的本性,证悟也是片面的证悟,而不是圆满的证悟,只是见到一些自由的曙光而已,就还不是真正的成佛。 在以前的高僧大德——禅宗禅师以及藏密修行人的著作当中,有一部分也涉及到心的本性光明,尤其是藏传佛教里面,更是用了种种方法去形容心的本性,并引导我们证悟心的本性。 既然心的本性是光明,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呢? 怀孕在于腹,婴子未言见,二障覆真如,法界不能证。 在佛经和《宝性论》中,都提到过这个比喻。 据佛经记载,转轮王非常有威力——不是管辖一个国家,而是统治全世界。 如果一个乞丐妇女怀上了转轮王,却还没有生下来,别人肯定看不出这个妇女肚子里怀了一个多么伟大的胎儿,但实际上这个伟大的胎儿却是存在的。 同样,心的本性虽然很伟大、很清净,无论证悟也好,迷惑也好,心的本性永远存在,始终不会有任何变化,包括地狱众生在内的每一位众生都原本具备,但凡夫却无法感知,因为烦恼障和所知障覆盖了心的本性光明。 种种生疑虑,见慢及恚痴,妄计有真实,真实计非有。 在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当中,第一个是疑虑,也即对法的怀疑,不能确定心的本性是不是光明,也不能确定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 没有证悟或没有闻思智慧的人,会有此障碍,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为有了怀疑,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很多人认为:现代科学非常强调,对任何事物,都需要有怀疑,有了怀疑以后,就可以去研究。 为什么对佛法却不能有怀疑呢? 这是否太过教条? 科学提倡怀疑,是指在对任何事情没有研究实验之前,不能盲目地轻信,而需要有怀疑。 佛法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亲口说了,任何事情需要自己去研究、观察,而不能盲从,但最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智慧来解决这个怀疑。 在得出结果之后,就不能再有怀疑了。 如果此时仍然疑惑未消,那就会成为进入佛门的障碍,从而失去学佛的机会,所以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如果疑虑重重,则做世间的事情也无法成功,所以怀疑一定要解决,如果不解决,它就会成为烦恼。 第二个障碍是见,见分为正见和邪见。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正见就是证悟空性的见解,除了证悟空性的见解以外,任何见解都是错误的。 但此处的见,特指人我和法我,我执和我所执,这也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第三个障碍是慢,也即傲慢心,有了我执以后,就会产生我慢。 如果想进一步比较透彻地了解见与慢的内涵,就要学《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 “恚”指嗔恨心,“痴”就是无明。 无明是所有烦恼最大的基础,也是最严重的烦恼障。 “妄计有真实”,“妄计”是指除了上面的几个烦恼以外的所有执着。 没有证悟空性的人,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这些想法,都叫做妄计,这属于二障里面的所知障。 因为有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我们的心虽然有一个非常好的本性,但我们却看不见。 “真实计非有”。 尽管对凡夫来说,这些烦恼、执着都非常真实;但对证悟空性的人来说,这些实际上却如幻如梦、并不存在。 当然,其中证悟者的见解才是真实的。 往期回顾怎么能真正接触到如来藏的本性开启空性之智,点燃智慧之火心的本性光明永远恒存佛性当下就存在于我们心里心的本性光明就是这样的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 发布时间:2020-10-02 07:30: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