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生态扶贫|爱鸟护鸟,走出生态增收路 内容: 9月的三河村,流水潺潺,鸟鸣啾啾。 三河村位于云南省怒江泸水市鲁掌镇。 走进这里的百鸟谷扶贫车间,村民密波四正在参加车间例会。 “一定要保护好生态,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有没有信心? ”“有! ”密波四大声答道。 密波四今年40岁。 三年前,他还是一名跑运输的司机,那时候工作时间长,压力也大,给身体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可年收入至多不过2万元。 2018年开始,三河村发展起观鸟产业。 密波四转了行,成为三河源百鸟谷7号观鸟点的“鸟导”,主要负责管理鸟塘、引导游客并为他们提供服务。 坐落于高黎贡山的三河村历来鸟类资源丰富,白尾梢虹雉、黑颈长尾雉等珍稀国家级保护鸟类都生活于此。 但过去,没有人意识到,这些不仅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更是宝贵的经济资源。 发展观鸟经济的倡议者是怒江科技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张朝江,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鸟叔“。 张朝江是摄影爱好者,2016年,他到保山市百花岭拍摄鸟类时,当地通过发展观鸟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启发了他。 “高黎贡山是生态资源的宝库,怒江州境内有400多公里,难道不能靠这个富起来吗? ”百鸟谷的鸟类(摄影:张朝江)光有想法可不够,还得有资金。 前行路上,张朝江遇到了怒江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开友。 2007年,在浙江做旅游产业生意的袁开友抱着尽孝和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想法,回到了家乡。 在开发观鸟产业这件事上,张朝江和袁开友一拍即合。 为了寻找最佳观鸟点,两人常常背上睡袋,在山里一住就是几天。 最初,村民对于这个新兴产业满是怀疑。 “鸟我从小就见啊,可是,这真的能挣钱吗? ”密波四回忆道。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袁开友出钱组织大家到百花岭考察。 “回来之后,我对这件事也有了信心。 ”密波四告诉记者。 密波四接受采访2019年1月至今,三河源观鸟点已接待国内外游客4360人次,总计收入达20万余元。 现共建成观鸟点15个,带动解决当地就业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9人。 三河村坚持走生态发展路线,除了观鸟,还积极发展核桃树、花椒树、刺龙苞树、草果、重楼、黄精的种植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年总产值超过500万元。 依托森林景观优势,村子还发展起了民宿、林果采摘等。 现在,这条“观鸟产业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三河村,而是覆盖了鲁掌镇所有村子。 未来,张朝江和袁开友还计划把这一经验推广到临近的福贡县和贡山县。 依靠观鸟点、种草果和参与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公司的种植基地的管理工作,现在,密波四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五万元。 比以前稳定,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轻松多了。 不过,密波四还有一个“小目标”。 他自己也注册成立了一家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想要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增收。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保护自然,经常拿着弹弓打鸟。 ”密波四说。 “现在爱鸟意识增强了。 ”对于密波四和村民们来说,守住这些鸟和这片森林,也就守住了“钱袋子”。 来源人民中国(图文:李家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发布时间:2020-10-01 17:59:3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