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生态故事丨海滩生活乐与忧——香港野生水牛 内容: 夕阳下的海水浴天近傍晚时,我开始从海滩上撤退了。 香港的夏天酷热又潮湿。 虽然说香港和夏威夷的纬度差不多,但这里多山的地形把海风阻挡在外,却把水汽留下。 我一心想着回到处冷气强劲的市区,粘滞在一起的衣服和背包也可以干燥一下。 从这个大屿山南边的小村落搭乘巴士再转地铁,回到旅馆需要近两个小时。 就是那么一瞬间,本来已经准备好下山的太阳和云朵携起手来,开始粉刷这个山与海之间的幕布。 晚霞将整片天空染成了粉红色,而沙滩、海水和空气都将这粉红色吸收起来,变成一幅像是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场景。 我马上掉头往海滩的尽头赶去。 水牛群还是和我离开的时候一样,趴在沙子上,继续着下午的小憩。 然后一只个大的站了起来。 我以为它要回后方的草地去睡觉,毕竟水牛不就是在田野、草地上生活的么。 其余的牛只接连起身,好像遵守着既定的次序跟随着领头牛。 不紧不慢,往大海的方向踱步而去。 我真是太缺乏想象力了。 我拍了一整天吃草的牛、打盹的牛、甩着尾巴赶苍蝇的牛,真正的工作才在这一刻开始呢。 大屿山贝澳贝澳海滩位于香港面积第一大岛屿——大屿山的东南方。 在北开发,南保育的方针下,港珠澳大桥、香港国际机场和香港迪士尼乐园与面积广大的北、南大屿郊野公园共存。 大屿山的南部交通受到管制,仅限巴士、大屿山计程车和部分有许可的本地私家车来往。 贝澳是一个沙嘴,几条小河由附近的山流入海或者石壁水塘。 海水和河水形成咸淡水交界的地形和生态。 贝澳河被渔农自然护理署列为“具重要生态价值河溪”,其中一片淡水湿地为水牛、鸟类、蛙类、昆虫等提供栖息地。 站在高过膝盖的海水里,每一道浪打来,脚就往移动的沙子里陷。 我得小心翼翼的维持平衡,哪怕沾上一点海水,相机怕是要报废了。 水牛们比我前进的更深。 它们面向大海,簇拥着,几乎整个身子都泡在水里。 它们微微抬起下巴,闭起眼睛,享受着海浪每一次的冲刷。 还有什么比睡前的海水浴更能驱除夏天的酷热呢? 危险的海滩救生员用了望台的扩音喇叭不断示警。 本来平静的海滩一下子陷入紧张的气氛。 家长们牵起小孩,水里的人们停下活动,注视着一副像是非洲草原才有的场景。 村里冲来一黑一白两只狗,冷不提防的向正在睡午觉的水牛群大声狂吠。 水牛们蹭地起身,蹬着沙子跑动起来。 危机下,它们庞大的身躯比看起来更灵活。 两只狗虽然在身材上无法与对方相提并论,却具备猎食者的气势。 它们包抄着、扑跃着围攻着其中一头,就差使用尖牙一口咬下去了。 牛群用上了草食动物与生俱来的智慧,退入水中。 身材相对较小的捕猎者们会在水中失去机动的优势。 我曾见过野生水鹿对豺狗运用这一招。 家犬或许奈何不得成年水牛,但这一幕还蕴含着另一层真正的危机。 因为这群看来温顺的野生水牛有伤人的记录。 曾有牛只受到鲁莽游客的挑衅,用角伤害了对方。 新闻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流动的很快,“肇事”的牛只不得已被处安乐死。 谁知道被激怒了的牛群会做出什么事来呢? 看《动物世界》时,你总会想:“救救那狮口下的小羚羊吧! ”野生动物摄影师们通常默守着不干预自然法则的行规。 当然我也想捕捉到更激烈的动作场面,心底里期待着冲突的高潮。 但眼下的情形毕竟不同,再这样对峙下去,牛和人的安全都在危险中。 我试着把狗赶跑。 幸运的是,黑白二刹虽然凶猛,却十分听人话。 其中的白狗跑过来向我得意的摇着尾巴,似乎还期待立功的表扬。 水牛的危机解除了。 但你看的出来,它们紧紧的聚集在一起,垂头丧气,惊魂未定。 牛群似乎做了一个决定,它们要跨越狭长的海滩,走到另一头去。 香港野生水牛的来源水牛( Bubalus bubalis )是在亚洲地区普遍饲养的大型偶蹄动物。 本文提到的野生水牛是驯养水牛的重新野化群体。 在香港尚存农业的年代,本地农民广泛以黄牛和水牛协助耕地,种植水稻。 随着经济向工业、金融业的转型,农业和农村也经过巨大的改变。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水田基本被荒废,农村人口流失,大量耕牛也随之被遗弃而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 目前,香港大约有1100只黄牛及120只水牛分布于大屿山、西贡和新界等处。 水牛女士经过一段小小的长征,牛群终于在海滩的另一头放松下来。 之前我有意与这些野生动物保持着距离。 袭击事件后,自觉得与它们增加了信任感,也大胆的靠近。 远处传来叱责的声音。 来自一个穿着塑胶雨鞋,戴着袖套的女人,她手里提着一桶草。 “水牛女士(buffalo lady)”,我猜道。 这一定是那个在村子里四处张贴警示,呼吁游客不要靠近水牛的人。 她们还有自己的爱牛协会和网页。 “我认识它们”,我解释道。 这也算不得撒谎,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我的确曾在海水中和它们一起洗澡来着。 知道不是什么无知的游客后,水牛女士的态度亲切起来。 我也向她说明了刚才牛群被狗追逐的事件。 “是那两只一黑一白的狗? 去年有新生的小牛,就怀疑是它们咬死的。 ”她显然很了解情况。 “有些人不喜欢这些牛,想让政府把它们迁走。 ”因为水牛是野生动物,依法令受到保护。 海滩后面这片湿地水牛栖息的湿地也不能开发或是被占用。 但要是没有了水牛,湿地将退化成普通的草地而失去保护的价值。 水牛的生态作用水牛的皮厚而汗腺极不发达,天气炎热需要浸入水中来散热。 水牛一些日常活动,包括咀嚼吃草,践踏草地和在泥坑中打滚,使得草地上维持着一定数量的土坑和水洼。 这些水洼和水牛的粪便是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乐园,于是又有了蛙类和鸟类来捕食。 水牛还可控制植物的数量,防止湿地草场化。 香港米埔湿地特意引进水牛以进行湿地复育的研究。 他们的数据表明,在从贝澳引进第二头水牛后,冬季期间的每公顷水鸟数量,是一头水牛放牧时的两倍,水鸟的品种也增加了。 “我想用你拍的照片当作证据,这样便可以向政府投诉狗的主人。 ”我当然答应。 我还想多了解一些情况,她是个绝好的报道人。 “还有的人看到牛只受伤便向上报告。 结果有的牛因为一点伤就要被人道毁灭。 所以我自己给它们治疗。 ”这我不便发表意见。 “比如那只大眼仔(Big Eye Billy)”,她指着汇入海滩的一条小河边,“在争夺牛群的打斗中失败了,又受了伤,孤零零的一只。 ”…这里有热心的爱牛人士,有人会感到她们的热爱有些偏激。 这里也有把牛群严格视为野生动物的人,野生动物需要保持距离,需要被管理。 这里也有不怀好意者,认为它们影响卫生,妨碍了土地开发。 当然,如果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单独给水牛们居住,便没有如此这般的是非。 但这里是香港,在有限、狭小的空间里,人与动物在试图找到相处的方法。 我开始觉得,空间局促的何止是香港呢? 整个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小。 有时候我们入侵动物的世界:开垦、修建、观光;有时候动物入侵我们的世界:毁坏农作物,阻碍交通,带来疾病。 有时候在有一些地方,人与动物微妙的共处着,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带给我们又美妙又惊奇的回忆。 小结在香港大屿山南部的偏僻海滩上,有一群野生水牛或欢乐或忧愁的过着日子。 在时隔半年的最后一次探访中,听说孤独的大眼仔沿着公路远行,它去了一趟梅窝,山那边它出生的镇子。 回到贝澳后一举打败了头领,夺回了水牛群。 虽然脑袋多了一个大伤口,但在水牛女士的照料下似乎渐渐恢复,免于被安乐死的命运。 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 因为从此后牛群都在大眼仔的河边领地活动,难得去海滩了。 对我来说,这片海滩带来的最深刻的回忆是——小狗偷走了我的鞋。 本文涉及的拍摄项目分别由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奇野中国(Wild Wonders of China)自然影像中国(Nature Image of China)提供支持 自然影像中国生态摄影师 Wayne Wu 来源自然影像中国NIC“自然影像中国”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文化传媒、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发起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自然保护传播项目。 宗旨是用影像展现中国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奇观;呈现和认识中国无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与宣传中国自然保护的突出成就。 “自然影像中国”以具体项目的形式组织中外着名自然生态摄影师,拍摄中国最具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建立“自然影像中国”影像资料库,以多种形式为自然保护、科研、教育、宣传提供影像支持,用镜头语言,讲述精彩的中国生态故事,展示中国自然生态之美。 微信号: NIC-2016抖音: 自然影像中国快手: 自然影像中国新浪微博: @自然影像NIC投稿邮箱photosubmission@sina. com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发布时间:2020-09-19 17:46:3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