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愚经 第七卷 内容: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三六)大劫宾宁品第三十一(丹本此品前在第四卷为十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国王名波斯匿。 于时南方有国。 名为金地。 其王字劫宾宁。 王有太子。 名摩诃劫宾宁。 其父崩背。 太子嗣位。 体性聪明。 大力勇健。 所统国土。 三万六千。 兵众殷炽。 无能敌者。 威风远振。 莫不摧伏。 然与中国。 不相交通。 后有商客。 往到金地。 以四端细[(畾/且)*毛]。 奉上彼王。 王纳受已。 问商客言。 此物甚好。 为出何处。 商客答曰。 出于中国。 王复问言。 其中国者。 名字云何。 商客启曰。 名罗悦祇。 又名舍卫。 其数众多。 不能具说。 王复问言。 中国诸王。 以何等故。 不来献我。 商客启曰。 各自霸土。 威名相斋。 以是之故。 不来承奉耳。 王自思惟。 今我力势。 能总威摄一切天下。 何缘诸王。 不来承贡。 今当加威令彼率伏。 复问商客。 中国诸王。 何者最大。 商主白言。 舍卫国王。 为第一大。 时金地王。 即便遣使。 诣舍卫国。 持书示教。 其理委备。 告语其王波斯匿言。 我之威风。 遍阎浮提。 卿为所恃。 断绝使命。 今故遣使共卿相闻。 卿若卧时。 闻我声者。 寻应起坐。 若坐闻者。 寻时应立。 若食闻声。 应即吐哺。 若沐闻声。 应即握发。 若住时闻。 应即相趣。 却后七日。 与我相见。 设不如是。 吾当兴兵破汝国界。 波斯匿闻深用惊惶。 即往诣佛。 具白斯事。 佛告王言。 王还语使云。 我不大。 更有大王。 王奉佛教。 告彼使言。 世有圣王。 近在此间。 卿可到边。 传汝王命。 使实时往诣于祇桓。 于时世尊自变其身。 作转轮王。 令目连作典兵臣。 七宝侍从。 皆悉备有。 又化祇桓。 令作宝城。 绕城四边。 有七重堑。 其间皆有七宝行树杂色莲花。 不可称计。 光明晃晃。 照然赫发。 城中宫殿。 亦是众宝。 王在殿上。 尊严可畏。 于是彼使。 前入化城。 既睹大王。 情甚惊悚。 自念我君。 无状招祸。 然不得已。 以书示之。 化王得书。 蹋着脚下。 告彼使言。 吾为大王。 临统四域。 汝王顽迷。 敢见违距。 汝速还国。 致宣吾教。 信至之日。 驰奔来觐。 卧闻当起。 坐闻应立。 立闻吾令便当涉道。 克期七日。 不得稽迟。 敢违斯制。 罪在不请。 使受教竟。 还诣本国。 具以闻见。 白金地王。 王承斯问。 深自咎责。 合率所领诸小王辈。 严办车马。 欲朝大王。 然有所疑。 未便即路。 先遣一使白大王言。 臣所总秉。 三万六千。 王为当都去。 将半去耶。 大王还报听半留住。 但将半来。 时金地王将万八千小王。 同时来到。 既见化王。 谒拜毕已。 心作是念。 大王形貌。 虽复胜我。 力必不如。 化王于时。 敕典兵臣。 以弓与之。 金地国王。 手不能胜。 化王还取。 以指张弓。 复持与之。 敕令引挽。 金地国王殊不能挽。 化王复取。 而弹扣之。 三千世界。 皆为振动。 次复取箭。 弯弓而射。 离手之后。 化为五发。 其诸箭头。 各各皆出无数光明。 其光明头。 皆有莲花。 大如车轮。 一一花上。 各各皆有一转轮王。 七宝具足。 奋演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五道众生。 莫不蒙赖。 诸天境界。 见其光明。 及闻说法。 身心清净。 有得道果第二第三道者。 有发无上正真道意。 复有得住不退地者。 人道众生。 见佛光明。 及闻所说。 心生踊跃。 其中有得一道二道三道之者。 出家入要得应真者。 有发无上正真道意。 得不退地。 不可称计。 饿鬼中者见佛光明。 及闻所说。 皆得饱满。 身心清净。 无诸热恼。 皆生慈心。 恭敬于佛。 即得解脱。 生人天中。 畜生中者。 见佛光明。 贪欲瞋毒。 皆得消除。 痴心朦冥。 寻得醒悟。 皆悉欢喜。 信敬于佛。 即得解脱。 生人天中。 地狱中者。 见佛光明。 寒则熅暖。 热则清凉。 苦痛之处。 即得休息。 身心踊跃。 慈敬于佛。 即得解脱。 生人天中。 尔时摩诃劫宾宁王。 金地诸王。 见斯变已。 其心信伏。 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万八千王。 一时皆然。 须曳之顷。 佛摄神力。 还复本形。 诸比丘僧。 前后围绕。 金地王众。 求索出家。 佛即听许。 须发自堕。 袈裟在体。 思惟妙法。 尽得阿罗汉果。 阿难白佛。 此金地王。 宿种何德。 生在豪尊。 功德巍巍。 遭值佛世。 逮成无漏。 佛告阿难。 众生由行受其果报。 乃往过去。 有迦叶佛。 般涅盘后。 有一长者。 为起塔庙。 造作堂阁。 四供养具。 岁月渐久。 而塔崩落。 床褥衣食。 亦复断绝。 其主长者。 有子比丘。 便行劝化人民之类。 各令减割用治斯塔。 又设饮食床卧之具。 诸人同心。 咸共供承。 因发誓愿。 当来之世。 富贵长寿值佛出世。 闻法获证。 行报无遗。 皆令果成。 佛告阿难。 尔时长者子比丘者。 今金地王摩诃劫宾宁是。 其诸人民受道化者。 今万八千诸王是也。 佛说是法。 众会闻者。 逮得道证。 发心不退受持至教。 欢喜奉行(三七)梨耆弥七子品第三十二(丹本此品在第四卷为第二十)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有一大臣。 名梨耆弥。 家居大富。 生七男儿。 为其娶妻。 已至于六。 残第七子。 当为求妇。 自思惟言。 吾年衰迈。 唯余一儿。 为之纳妇。 要令殊胜。 时此长者。 有一亲厚婆罗门。 来共相见。 因议语曰。 今我欲为小儿求婚。 未能知处。 卿自昔来。 游行诸国。 今欲烦君。 为我推觅。 若见有女端政贤智。 性命相宜。 适我子意。 乃当求之。 时婆罗门。 即便然可。 遍行看觅。 到特叉尸利国。 见有五百童女。 群行游戏。 采取好花。 用作拂饰。 此婆罗门。 随逐观之。 转复前行。 当度少水。 诸女子辈。 皆脱革屣。 中有一女。 而独不脱。 并屣入水。 转复前行。 续更有河众女褰衣。 尔乃入水。 唯此一女。 独并衣入。 前行林间。 诸女各各上树采花。 时此一女。 自不上树。 从他索之。 得花甚多。 时婆罗门。 问此女言。 我有少疑。 欲得相问。 其女答曰。 有疑便问。 婆罗门言。 向者诸女。 当入水时。 尽脱革屣。 汝独不脱。 有何意故。 时女答言。 汝痴何甚。 所以作屣。 正用护脚。 陆地之事。 眼有所见。 荆棘瓦石。 可得避之。 水底隐匿。 眼所不睹。 傥有棘刺及诸毒虫。 伤害人脚。 是以不脱。 时婆罗门。 复更问言。 以何事故。 并衣入水。 时女答言。 女人之身。 相有好恶。 褰衣入水。 为人所见。 相好则可。 不好嗤笑。 以是事故。 而不褰之。 时婆罗门。 复更问言。 以何缘故。 独不上树。 女便答言。 若当上树。 树枝傥所。 危害人身。 以是事故。 而不上耳。 此女即是波斯匿王弟。 昙摩诃羡女也。 羡昔因罪逃奔彼国。 便于其土。 安家纳娶。 而生斯女。 字毘舍利。 时婆罗门。 闻女所说。 知必贤能。 而问女言。 汝父母在不。 女答曰在。 遂逐到门。 求共相见。 女入白父。 外有婆罗门。 欲见大人。 时昙摩诃羡便出见之。 问讯已竟。 而语之言。 向者女子。 是君女不。 答言是也。 为有主未。 答言未也。 婆罗门言。 舍卫国中。 有一大臣。 字梨耆弥。 君识之不。 答言旧识。 婆罗门言。 是梨耆弥。 最下小儿端政聪明。 欲求君女共为婚姻。 可得尔不。 昙摩诃羡言。 彼是豪姓。 本与匹偶。 苟其欲得。 情在无违。 已蒙许可。 便共克日。 尔时有伴。 往舍卫国。 时婆罗门。 即作书疏与梨耆弥。 陈说事状。 长者闻已。 办具娉物车马骑乘。 往特叉尸利国。 渐近欲到。 先遣使往。 时昙摩诃羡善加敬待。 即设宾会。 以女娉之。 诸事毕竟。 当还舍卫。 时此女母。 于众人前。 嘱其女言。 自今已后。 常着好衣。 恒食美食。 日日照镜。 莫令断绝。 女即长跪。 奉受教敕。 梨耆弥闻阴用为恨。 人生一世。 苦乐无定。 好衣美食。 如何得常恒照明镜。 斯亦非理。 虽有此念。 难不问之客主相辞。 于是别去。 大小徒侣。 进路归国。 于道中间。 有一客舍。 四面垂轩。 极为清凉。 其先到者在下休息。 儿妇后至。 启白妐言。 此不可住。 速出向外。 妐不违之。 出向露处。 左右数人。 不肯出去。 时有象马。 身体瘙痒以身揩柱。 屋即崩坏。 填杀下人。 时梨耆弥。 作是念言。 我今脱死由是儿妇。 敬遇之心。 倍益隆厚。 即便驾乘。 进路而归。 到一大涧。 草茂水美。 众人息驾。 涧侧而住。 儿妇后到便语之言住此不快。 速出岸上。 即用其言。 远涧休息。 须臾之间。 便有云起。 震雷降雨。 滂沛而下。 溢涧流来。 时梨耆弥。 复重念曰。 吾等今日。 再脱于死。 由此儿妇。 得全身命。 复敕严驾。 涉道进前既达本国。 中表亲里。 悉来庆问。 长者欣悦。 即设供具。 共相娱乐。 终竟一日。 宾客既罢。 是时长者。 召诸儿妇。 而告之曰。 吾今年高。 厌众事务。 家居器物。 欲有付托。 卿等诸人谁能为我知藏执钥六大儿妇尽辞不堪。 其第七者。 自言能任。 于时长者。 以诸藏钥。 悉以付之。 既以受命。 勤谨不懈。 朝朝早起。 洒扫堂舍。 炊蒸已竟。 先饭妐姑及诸男女。 后饭奴婢僮仆。 使人各各分处赴趣作业。 然后自食。 以是为常。 妐见忠恪不与凡同。 怪前母嘱而不用之。 便问之曰。 汝前来时。 被母教敕。 好衣美食。 日照明镜。 其事云何。 卿可说之。 儿妇长跪。 具答事状。 我母所约。 着好衣者。 体上大衣。 教使爱护。 恒令净洁。 时间客会。 可得鲜妙。 所敕美食。 非为甘肥教使晚饭饥虚得食。 粗细尽美。 其明镜者。 非铜铁镜。 教令早起洒扫内外。 端整床席。 务令净洁。 我母所嘱。 其事如是。 时妐闻之。 知有妙才。 情存待遇。 甚倍于前。 家中众物。 悉以委之。 欢喜泰然。 无复忧虑。 时有群雁。 飞入海渚食啖粳米。 食之既饱。 衔穟翔来当王宫上失堕殿前。 诸人见之。 取用奉王王见奇好。 必中作药。 敕使留种莫得弃散赋与诸臣各令殖之时梨耆弥亦得少许持至于家。 教令种之。 儿妇奉取。 驱率奴仆。 调和畦田。 于中下种生长滋茂大获子实。 诸人种者。 消息失度悉皆不生。 时王夫人。 欻得笃疾。 召问诸医治病所由。 中有医言。 当须海渚粳米作食食之尔乃可差王自忆念。 昔得其种。 赋人恳殖今当推校为有为无即召诸臣。 而问之言。 前敕种稻。 为成熟不。 今日急须用治困病诸臣各各自说本末或云不生或云鼠啖时梨耆弥归家问曰前种稻米。 为获实不。 欲得与王治夫人病。 儿妇答言。 家内丰多。 若用作药足周一国不齐一人也。 时梨耆弥。 即送与王。 寻用作食。 以与夫人。 夫人食已。 病得除愈。 王甚欢喜。 大与赏赐。 时特叉尸利舍卫二国。 共相嫌隙。 常不和顺时特叉尸利王。 欲试舍卫有圣智不。 遣一使者至舍卫国送[马*字]马二匹。 而是母子形状毛色。 一类无异。 能别识者实为大善。 王及群臣。 不能分别。 时梨耆弥。 从宫归家。 儿妇问言。 有何消息。 妐即答言。 如向所见。 儿妇白言。 此事易知。 何足为忧。 但取好草。 并头而与。 其是母者。 推草与之。 其是子者。 抴搏食之。 时梨耆弥寻往白王。 王如其语。 以草试之。 果如其策。 母子区别。 即语使者。 斯是马母。 彼是其驹。 时使答言。 审如来语。 无有差错。 王大欢喜。 倍加爵赏。 时彼来使。 还归本国。 具白诸理。 时特叉尸利王。 便更遣使。 送于二蛇。 粗细长短相似如一。 能别雄雌者。 斯亦大善。 波斯匿王。 及诸群臣。 无能识者。 时梨耆弥。 归问儿妇。 此复云何。 儿妇答言。 以一端细[(畾/且)*毛]。 敷置于地。 取此二蛇。 用着[(畾/且)*毛]上。 若是雌者。 静然不动。 其是雄者。 搔扰不宁。 何以知之。 女之为性爱着细滑。 得软生染。 不欲动摇。 男子性刚。 转侧不安以此推之。 可足知矣。 长者闻已。 即往白王。 王从其计。 寻时试之。 果如所言。 了了识别。 告彼使曰。 是雄是雌。 使寻报曰。 审尔不虚。 王甚庆悦。 大赐财宝。 时彼国王。 复送一木。 长满一丈。 根杪正等。 无有节目刀斧之迹。 而语之曰。 若能识别此木上下。 亦大快善。 甚不可量。 王及诸臣。 无能识者时梨耆弥。 复问儿妇。 儿妇答曰。 此事易耳。 但取其木。 用着水中。 根自沉没。 头浮在上。 长者闻已。 复往白王。 王用其语。 而便试之。 果如其计。 沉浮各殊。 语彼使言。 浮者是头。 沉处是根。 时使答言。 信如所论。 王益欢喜。 重与赏赐。 彼使还国。 具白因缘。 其王闻之心用信伏。 更遣使命。 兼献珍宝。 因复语曰。 大王国中。 实有贤达。 自今以后。 当修义好。 波斯匿王。 情倍踊跃。 召梨耆弥。 而问之曰。 顷来诸事。 卿何由知。 梨耆弥言。 非臣所达。 是臣儿妇之智辩耳。 国王闻已。 深加欣敬。 拜其儿妇。 用为王妹。 复经少时。 儿妇怀妊。 日月已满。 生三十二卵。 其一卵中。 出一男儿。 形体颜貌。 端严挺特。 年遂长大。 勇健无双。 一人之力。 敌于千夫。 父母爱念。 合国敬畏。 后为纳娶。 各已备毕。 纯是国中豪贤之女。 时毗舍离。 信心开解请佛及僧于舍供养。 佛为说法。 合家眷属。 得须陀洹。 唯末小儿。 末获道迹。 时乘白象。 欲出游戏。 门外有堑。 既深且广。 于其堑上。 有大木桥。 时此年少。 适到桥宕。 尔时复有辅相之子乘车外来。 桥中相逢。 各恃豪姓。 不相开避。 毗舍离儿。 便怀瞋恚。 就于象上。 低身下向。 捉辅相子并其车乘。 掷置堑中。 身体伤破。 百节皆痛。 啼哭而归。 白其父言。 毗舍离儿。 横见毁辱。 伤我身体。 苦痛若斯。 其父闻之。 甚用懊恼。 恤其子言。 彼人力壮。 又是国亲。 难与争胜。 当思密计以报此怨。 即以七宝。 合为马鞭三十二枚。 用好纯刚。 作刀内中。 三十二人。 各遗一枚。 而语之言。 汝等年少。 体性自嬉。 故作此鞭。 而用相赠。 幸可纳之。 恒捉在手。 诸人欢庆。 便为受之。 是时国法。 见王之时。 礼不带刀。 于是辅相。 已见纳受而常秉执。 便向国王。 深谮谗之。 云毗舍离。 三十二子。 年盛力壮。 一人敌千。 今怀异计。 谋欲害王。 王虽闻之。 情犹未信。 复更白王。 事审不虚。 现有证验。 各作利刀。 置马鞭中。 以此推之。 事足明矣。 王即索看。 果如所言。 王意便信。 谓必为然。 选择力士。 安在宫内。 一一召唤。 于里杀之。 以三十二头。 盛着一函。 系缚封印。 送与其妹。 当于是日。 其毗舍离。 请佛及僧。 就家供养。 见王送函。 谓为致供。 来相助办。 便欲开看世尊告曰。 且住勿解须待食竟。 食饱已讫。 便命令坐。 为其说法。 此身无常苦空无我生多危惧。 不得久立。 众恼缠缚。 辛酸难计。 恩爱别离互相悲恋。 唐困身识。 于道无益。 唯有智者。 能解此恶。 时毗舍离。 霍然情悟。 得阿那含道。 欢喜合掌。 白世尊言。 唯垂矜愍。 见赐四愿。 一者诸病比丘。 给足汤药随病饮食。 二者看病比丘亦给其食。 三者远来比丘。 先供养之。 四者远行比丘。 给办粮饷。 所以者何。 诸病比丘。 由无汤药好饮食故。 其病难差。 或复没命。 瞻病比丘。 由无食故。 当舍乞食。 早晚无时。 病人所须。 或能差错。 违心恚怒。 病则难愈。 以是之故。 当施其食。 诸有他方远来比丘。 初到异土。 未有知识。 若行乞食。 或值恶狗。 或逢弊人。 傥能瞋恚。 伤损毁辱。 以是之故。 当先与食。 远去比丘。 当须伴侣。 由无粮饷。 或不逮伴。 道路遐险。 多诸毒兽。 设当独涉或致危难。 我以是故。 当供给之。 尔时世尊闻毗舍离求此四愿。 赞言。 善哉善哉。 如汝所愿。 其德弘大。 供佛无异。 即与众僧。 还到祇桓。 世尊去后。 开函视之。 三十二头。 悉在函中。 由爱断故。 不生懊恼。 但作是言。 痛哉悲哉。 人生有死。 不得长久。 驱驰五道。 何若乃尔。 三十二儿。 妇家亲族。 闻此事理。 极怀瞋恚。 咸共唱言。 大王无道。 抂杀善人。 共合兵马。 欲为报仇。 军众云集。 围绕王宫。 时王恐怖。 退向佛所。 诸人闻之。 即引军马。 往围祇桓。 尔时阿难。 闻波斯匿王。 杀毗舍离三十二子。 妇家宗党。 欲为报仇。 长跪合掌。 白世尊言。 有何因缘。 三十二儿。 为王所杀。 世尊告曰。 毗舍离子。 三十二人。 不但今日为王所杀。 三十二人一时顿死。 汝今善听。 持之在心。 当为汝说。 阿难曰诺。 佛告阿难。 乃往过去久远世时。 此三十二人。 共为亲友。 相与言议。 盗他一牛。 彼时国中。 有一老母。 无有子息。 单穷困厄。 时诸偷儿。 往诣其舍。 欲共杀牛。 老母欢喜。 为办薪水煮熟之具。 临下刀时牛跪丐命。 诸人意盛。 必欲杀之。 牛便结誓。 汝今杀我。 将来之世。 我不置汝。 正使得道。 犹不相放。 立誓已竟。 便为所杀。 诸人烧煮。 竞共啖之。 老母因次。 亦得饱满。 欣悦而言。 由来安客。 今日最善。 佛告阿难。 尔时牛者。 今波斯匿王是。 尔时盗牛人者。 今毗舍离三十二子是。 尔时老母者。 今毗舍离是。 由此果报。 五百世中。 常为所杀。 乃至于今。 彼时老母。 由助喜故。 五百世中。 常为作母。 极怀懊恼。 今值我时。 始获道证。 阿难合掌。 重白佛言。 复修何福。 豪富猛健。 佛告阿难。 乃往过去迦叶佛时。 有一老母。 信敬三宝。 其家大富。 合集众香。 以油和之。 欲往涂塔。 于其中路。 逢三十二人。 因而劝之。 我欲以油涂塔。 可相助佐。 当得福德。 世世所生。 端正多力。 时三十二人。 欢喜共去。 涂塔已竟。 各作是言。 由是老母故。 令我等得种福业。 愿所生处。 尊荣富贵。 恒为我母。 我等为子。 常莫相离。 见佛闻法。 疾得道果。 老母喜悦。 便许可之。 从是已来。 五百世中。 恒生尊贵。 尔时老母。 今毗舍离是。 尔时三十二人。 今三十二子是。 时诸军众。 闻佛所说。 恚心便息。 而作是言。 大王所刑。 非适为之。 此人自种。 今受其报。 由杀一牛。 犹尚如是。 波斯匿王。 是我曹主。 云何怀恶。 而欲危害。 即除器仗。 自投王前。 求哀请过。 王亦释然。 不问其罪。 尔时世尊因为四众。 广说诸法。 善业应修。 恶行应离。 敷演分别四谛妙法。 众会闻者皆得道证。 受持佛教欢喜奉行(三八)设头罗健宁品第三十三(丹本为二十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中。 尔时贤者阿难。 从座而起。 整衣服长跪叉手。 前白佛言。 阿若憍陈如。 伴党五人。 宿有何庆。 依何因缘。 如来出世。 法鼓初震独先得闻。 甘露法味特先得尝。 唯愿垂哀。 具为解说。 于时世尊。 告阿难言。 此五人者。 先世之时。 先食我肉。 致得安隐。 是故今日。 先得法食。 用致解脱。 尔时阿难重白佛言。 先世食肉。 有何因缘。 愿具开示。 佛告之曰。 过去久远。 无量无数阿僧祇劫。 此阎浮提。 有大国王。 名曰设头罗健宁。 领阎浮提。 八万四千国。 六万山川。 八十亿聚落。 二万夫人婇女。 王有慈悲。 怜念一切。 人民之类。 靡不蒙赖。 尔时国中。 有火星现。 相师寻见。 而白王言。 若火星现当旱不雨经十二年。 今有此变。 当如之何。 王闻是语。 甚大忧愁。 若有此灾。 奈何民物。 民命不济。 无复国土。 即合群臣。 而共议之。 众臣咸曰。 当下诸国计现民口。 复令算数仓篅现谷。 知定斛斗。 十二年中人得几许。 王从其议。 实时宣令。 急敕算之。 都计算竟。 一切人民。 日得一升。 犹尚不足。 从是已后。 人民饥饿。 死亡者众。 王自念曰。 当设何计济活人民。 因与夫人婇女。 出游园观。 到各休息。 王伺众眠寐。 即从座起。 向四方礼。 因立誓言。 今此国人。 饥羸无食。 我舍此身。 愿为大鱼。 以我身肉。 充济一切。 即上树端。 自投于地。 实时命终。 于大河中。 为化生鱼。 其身长大。 五百由旬。 尔时国中。 有木工五人。 各赍斤斧。 往至河边。 规斫材木。 彼鱼见已。 即作人语而告之曰。 汝等若饥。 欲须食者。 来取我肉。 若复食饱。 可赍持去。 汝今先食我肉。 而得充饱。 后成佛时。 当以法食济脱汝等。 汝可并告国人大小。 有须食者。 悉各来取。 五人欢喜。 寻各斫取。 食饱赍归。 因以其事具语国人。 于是人民。 展转相语。 遍阎浮提。 悉皆来集。 噉食其肉。 一胁肉尽。 即自转身。 复取一胁。 皆复食尽。 故处还生。 复转身与之。 如是翻覆。 恒以身肉。 给济一切。 经十二年其诸众生。 食其肉者。 皆生慈心。 命终之后。 得生天上。 阿难。 欲知尔时设头罗健宁王者。 则我身是。 时五木工。 先食我肉者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 其诸人民后食肉者。 今八万诸天。 及诸弟子。 得度者是。 我于尔时。 先以身肉。 充彼五人。 令得济活。 是故今日最初说法。 度彼五人。 以我法身少分之肉。 除彼三毒饥乏之苦。 贤者阿难及诸会者。 闻佛所说。 且悲且喜。 顶戴奉行。 发布时间:2020-09-19 03:46:5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