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何为佛教中的“菩提心” 内容: 在佛教中,菩萨心的全称是阿多多拉的三藐视三菩萨。 他还创造了至尊真道、至尊菩萨、至尊道、至尊道、道、道、道、绝。 那就是求菩提的心。 菩萨是诸佛的种子,是修行佛法的良田。 如果我们开启这个心,我们就能很快达到至尊菩提。 所以菩萨是一切积极愿望的开始,菩萨的基础,伟大的慈悲,菩萨的基础。 大乘菩萨首先要启大心,这就是菩萨心、心、心;心的初启,叫做初心、新悟。 想要住在净土的人,也要发展菩萨。 根据《无量寿经》卷,三代人都应该有至尊菩萨。 菩提心的身体和性质在《大太阳经》中称为菩提。 也就是说,自性清心就是菩提心。 何为佛教中的“菩提心”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 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 (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 (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 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 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 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 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 (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 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 (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 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 亦作三摩地菩提心。 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发布时间:2020-07-23 18:10:2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