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服式之海青的由来 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 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 佛教“海青”也就是大袍,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 因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 所以叫做“大袍”。 海青服式的来源“海青”这一名词,在辞源里解释它说:“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 按李白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盖言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 今亦称僧衣曰“海青””。 另据星云法师所著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海青本是雕类的鸟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翔,其状类似衫之大袖。 因此,把海青鸟名,借来当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 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 不过由于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西服”、以至于穿着多彩多姿的“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 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 “海青”的颜色,一为青黑色为主;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 另为黄色,为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著。 海青服式特异之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 “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 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车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这些说词,其实都是穿鉴附会之谈。 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 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 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点。 “海青”缝合袖口,也有一种傅说。 据说:“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时常想用方法诬害僧尼。 有一次她命宫人做了一些猪肉包子,召请宝志禅师师徒用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门。 如果僧众当时不吃,就会构成违逆皇后旨意之罪。 宝志禅师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其意。 于是事先命令门徒,都把“海青”袖口缝合起来,先把馒头预藏袖筒之中。 当进宫接受午宴之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馒头来吃。 这样子才逃过了郗氏的诡计”。 ——这一种傅说是否属实,还须要一番查证。 总之,海青服饰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希望大家多看看。 发布时间:2020-07-17 17:24: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