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衣中宝珠(050)生法计是我;四种我见 内容: 44;44(261)如是我闻:一时,尊者阿难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1],年少初出家时,常说深法,作如是言:阿难尊者告诉大家,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即说法第一的声闻弟子富楼那)年轻时便出家,经常演说深奥的佛法,他这样告诉我:阿难! 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阿难! 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色生,生是我,非不生。 受、想、行、识生,生是我,非不生。 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 是故阿难! 色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如是受、想、行、识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阿难! 生法被误计为我,而不是不生的法。 为什么呢? 色阴要出生,人们才会误认生出来的是我,而不会把不生的东西当成我。 受、想、行、识也是一样,要出生,人们才会误认生出来的是我,而不会把不生的东西当成我。 譬如一个人拿着镜子,看到自己的脸出生,出生他才看得到,而不是不生之法。 所以阿难! 色阴出生,人们才会误认生出来的是我,而不会把不生的东西当成我。 同样的道理,受、想、行、识出生,人们才会误认生出来的是我,而不会把不生的东西当成我。 真观按,「生法计是我,非不生」这句话暗示,不生之法即是我。 镜像没有实体,象征五蕴、假我,人脸有实体,象征真我、第八识。 假我不是真我,但与真我不异。 再参考《杂阿含经》:「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里很明确地讲,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与有为法的体性恰好相反。 底下的经文,便是在比较五蕴与我的关系。 云何阿难! 色是常耶? 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 又问:)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复计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阿难! 色阴是常,还是无常? (我告诉他:无常。 他又问:)无常的东西是苦吗? (我答:是苦。 他又问:)如果色阴无常、苦,又是变易法,圣弟子会把它当成是我、异我、相在吗? (我答:不会。)如是受、想、行、识,为是常耶? 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若无常是苦耶? (答曰: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复计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同样的,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 (我告诉他:无常。 他又问:)无常的东西是苦吗? (我答:是苦。 他又问:)如果它们无常、苦,又是变易法,圣弟子会把它当成是我、异我、相在吗? (我答:不会。)阿难! 是故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阿难! 因此所有的色,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里面的或外面的,粗大的或是微细的,美的或丑的,远的或近的,都不是我,不异于我,不相在。 同样的,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里面的或外面的,粗大的或是微细的,美的或丑的,远的或近的,都不是我,不异于我,不相在。 如实知,如实观察,[2]如是观者,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是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实了知,如实观察,只要这样修观,圣弟子就能对色阴生厌,离欲,解脱,(可以自做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参见第1 经的解释),自知不会再承受后有。 「诸比丘! 当知彼尊者于我有大饶益,我从彼尊者所闻法已,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我从是来,常以此法为四众说,非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者说。」诸位! 这位尊者给我很大的利益,我从他那里听法,便证得初果。 我从那时开始,便经常将他所说的法转述给四众弟子。 真观按,阿难推崇富留那「常说深法」,如果只讲五蕴无常,凡夫都能够了知,自然算不得深法。 只有他隐说的「不生」之法,能够让人出离世间,乃至亦能贯通大乘法,让人究竟成佛,这才称得上深法。 镜子的譬喻非常好,《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也隐约用了这个譬喻,五蕴是真我映射出来的影像,只是幻影,没有实体。 「我见差别」──四种我见复次,有四种我见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别我见,谓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见,谓下至禽兽等亦能生起;三、缘自依止我见,谓于各别内身所起;四、缘他依止我见,谓于他身所起。 四种我见能出生我慢:一、分别我见,这是各种外道所生起的;二、俱生我见,这是禽兽等(乃至饿鬼、地狱道的有情)也能生起的;三、缘自依止我见,这是缘于自身而生起的;四、缘他依止我见,这是相对于他人而生起的。 分别我见,是能够和语言文字相应的。 「诸外道所起」,这里的「外道」包括尚未证果的佛弟子。 分别我见为所依止生我慢者,谓由此见,观自、他身,计有实我。 由此二种我见[3]为依,发生我慢。 譬如清净圆镜,面上质像为依,发生影像;影像为依,于自依止发生劣、中、胜想。 如是由邪分别故,缘自依止我见为缘,发生缘他依止我见,如依质像,发生影像,又此为缘发生我慢,方他谓己或胜、或等、或劣。 分别我见出生我慢,这是说由于有分别我见,观察自身、他身,在五蕴当中误计有实我。 由于有缘自依止我见和缘他依止我见,发生我慢。 就好像清净圆镜,以人脸物质影像为依,发生镜面脸像;由于有镜面脸像,对自身产生劣等、中等、殊胜的想法。 这样因为错误分别的关系,缘着缘自依止我见,而发生缘他依止我见。 如同依止物质影像,而产生镜像,又依此为缘,发生我慢,与他人做比较,说自己胜过、相等或不如别人。 我慢是修所断烦恼的代表,只要觉得五阴是我,都是我慢,不但觉得自比人强是我慢,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也是我慢,因为一切的比较都是从误计「五阴是我」而来的,所以都是我慢。 重点:物质影像比喻真我(第八识),镜像比喻五蕴假我,人们无法看到真我,所作的比较都是依五蕴假我而来。 俱生我见为缘生我慢者,当知譬喻与前差别。 如明眼人临净水器,自观眼、耳,所余如前应知其相。 俱生我见为缘生我慢,如果要做譬喻,应该把铜镜换成净水器(例如装水的脸盆),自己看到眼、耳面貌,其它都跟前段一样。 弥勒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 真观猜测,铜镜的影像比较清晰,净水器的影像比较模糊。 俱生我见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没有学会语言文字,也照样存在,在古代铜镜是有钱人才有的,但净水器则是任何人都有的,所以用铜镜的影像比喻分别我见,表示分别我见只有能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情才有。 而且俱生我见比分别我见微细,净水器的影像若隐若现,铜镜的影像则清晰可见,由此显示二种我见的差别。 此一切种萨迦耶见,唯依善说法、毗奈耶方能永断,非余邪教。 如是如来及众共知同梵行者,或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唯由如是一因缘故,名于大师或灭度后同梵行者,真实报恩。 各种萨迦耶见(我见),只有依善说法、律才能永断,而不是邪教导。 就是这样,如来与圣弟子对于修行人有大恩德(因为他们善说法、律),只有这一个因缘(断掉我见),可以说得上是真实报恩。 换句话说,只有依止善知识才能断掉我见,也只有断掉我见,才能报答善知识的大恩。 善知识有两种,一为佛宝,二为僧宝,也就是圣弟子。 圣弟子,是指初果以上的修行人,不一定要出家。 出家人如果未证果,没有办法教导他人证果,便不是这里讲的善知识。 目前是末法时代,各种邪教导琳琅满目,大家一定要依循四依四不依的原则,才能找到解脱之道。 你要是学得会,应当要感恩。 有的人会轻慢老师,觉得老师教的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甚至觉得自己还比老师高明,要是你真这样认为,这恰恰就是我慢。 声闻见道者有些我慢还无可厚非,但若有深重的我慢,自己却检查不出来,很可能是分别我见断不干净的迹象。 我见断不干净,却自认为声闻见道,就是增上慢。 一旦落入增上慢,轻则原地踏步,重则落入三恶道,绝不可掉以轻心! 如果你会忘恩负义,背弃教导自己的善知识,你一定还没有见道。 要是老师说法错误,你另寻善知识,这是应该的。 错说佛法的老师称之为恶知识,他是在误导他人,你如果不另寻善知识,就没有机会解脱烦恼、出离三界了。 又由第二,谓若有能即依如是差别句义,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亦名随分报恩,彼所希望未满足故。 第二,若有人能够依这样的法义,努力修行,这样可以称之为随分报恩,这是因为他所希望的(断掉我见)还没有满足。 [1] Puṇṇa Mantāṇiputta. 《一切经音义》卷23 :「富楼那,具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言富楼那者,此云满也。 弥多罗者,此云慈也。 满慈是尊者母。 称子即尊者,自身从母立名,故名满慈子也。」(CBETA2019. Q4, T54, no. 2128, p. 450c11-12) [2] 印顺原注:「察」下,原本有「不」字,文义相反,今删。 [3] 谓缘自依止我见和缘他依止我见。 发布时间:2020-07-14 17:05:5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