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顿悟成佛?佛教中的顿悟 内容: 开悟成佛是惠能南传佛教的独特象征。 慧能的顿悟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当前的现实中心之上的。 所谓觉悟,是般若智慧在禅定中的自然显现,无需任何工夫。 这就决定了“觉悟”必须是顿悟,这种顿悟可以在人们的直接思想中实现,“不觉悟就是佛,是众生,一种思想被开悟,即众生皆佛”。 显然,这种“顿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修炼来实现,因为修行是“正念”,而求悟的修行是一种坚持,这显然与“悟”背道而驰。 这是惠能顿悟理论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惠能的顿悟理论与沈秀北宗基于“赤子之心”的“勤擦”、“瞬间实现”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之一。 什么是顿悟成佛? 佛教中的顿悟从历史上看,顿悟说并非惠能始创,但惠能的顿悟说,无论立论之基础还是顿悟之内涵,都独具特点和内容。 首先,惠能的“顿悟”并非如传统佛教所主张的那种“渐修顿悟”。 其次,惠能的“顿悟”也非两晋时般若学者所主张的立顿悟于“七地”的小顿悟。 再次,惠能的“顿悟”与竺道生所提倡的“大顿悟”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竺道生所言之顿悟为理悟,是从理论上说明悟理必为顿;而惠能的顿悟是立足于当下无念之心,强调对自心自性的体悟心证,这种证悟又是无所得的。 第二,竺道生的顿悟说虽然认为在十地以后可以一下子豁然大悟,但并没有否定十地的渐次修习,只是认为在十地以内无悟可言而已。 也就是说,竺道生的顿悟说实际上并不废渐修,对于“十地四果”也是将其作为方便教法而加以肯定的,这与惠能顿悟顿修、融修于悟的顿悟说显然有很大的区别。 惠能虽然有时也提到“顿修”,但那主要是为了破“渐修”。 由于顿修的内容是“修无念法”,“行般若行”,因此,“顿修”实际上也就无“法”可修,无“行”可行。 由于惠能把迷悟归之于当下的一念之心,融修于悟中,所谓顿悟顿修,顿修顿悟,实际上也就成为修而无修,以无修为修。 发布时间:2020-07-10 17:14:3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4994.html